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喉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既彻底切除肿瘤,又尽可能保留喉功能,是现代喉外科的发展趋势,也是目前喉外科的研究重点。对于喉成形术后的喉功能评价,目前国内外采用的指标多是针对呼吸功能的拔管率及针对发音功能的主观发音效果评级,缺乏系统、客观的评价标准。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电子喉镜、声音频谱分析等客观检查手段,观察T1期声门区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喉部的结构变化以及喉发音、呼吸功能情况,以期建立客观的检查指标,进一步促进喉成形手术的改进,提高患者的生活及发音质量。方法:选取病理确诊、接受喉部分切除术的25例T1期声门区喉癌患者,性别均为男性,术前均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仿真内镜成像处理,经德国艾克松EndoSTROB五官科多功能诊断手术系统客观检查并记录患者的资料,测量患者术前声门最大开放面积及声带突间距离,并记录手术前患者嗓音情况。术后3个月再次记录患者术后喉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发音功能情况,即分别测量其术后声门最大开放面积及声门后部最大横径,以及术后嗓音变化情况。应用Praat软件分析系统对T1期声门区喉癌患者分别进行标准化嗓音声学测试。嗓音声学分析参数包括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声门噪声能量(NNE)、谐噪比(HNR)。比较不同声门面积对嗓音的影响,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手术后声门面积与声门后部最大横径较手术前明显减小,且其减小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65,14.173,P值均为0.000均<0.05。2.手术前后嗓音声学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后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谐噪比(H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1,0.200,2.621,P值分别为0.096,0.843,0.081均>0.05,而只有手术前后声门噪声能量(NN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0.502,P值为0.000<0.05。3.T1期声门区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后,声门最大开放面积与声门后部最大横径呈线性相关,回归系数R为0.689,P值为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4.喉部分切除术后声门开放面积与声门后部最大横径行统计学回归分析,方程为S声门开放面积=-0.618+12.363d声门后部最大横径5.根据本研究,声门后部最大横径在4.7-12.7mm时,才有可能既拔除气管套管,又能获得较好的术后嗓音。结论: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可高度模拟出真实活体解剖结构,运用其自带测量系统对声门区进行测量,为准确测量声门数据提供一个简便的方法。本研究量化了T1期声门区喉癌手术治疗后拔除气管套管所需要的最小的声门面积以及保持较好发音水平的声门最大开放面积,将声门测量数据与嗓音声学测试数据结合起来可以更为准确及客观的评估喉癌术后患者的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