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服务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由于工作对象身心素质的变化、要求的个性化以及成长环境的复杂化,给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变化,辅导员以往的工作水平难以适应,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迫在眉睫。由此,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对S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培养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当前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培养中的不足,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效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本研究在界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立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职业能力理论及辅导员专业化理论,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主要要素,自编问卷《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情况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辅导员的基本情况调查,共有9道题目,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类型、学历层次、所学专业、身份、职称、职务及任职年限等。第二部分为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现状调查表,共有45道题目,题目涵盖辅导员专业能力、关键能力、自我培养及学校培养等四方面内容。第三部分设计为开放性问题:“您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如何?对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有何建议?”并对S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情况进行实证调研。本研究采用SPSS18.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调查结论显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整体水平较高,能够较好的胜任岗位工作;同时,职业能力中存在薄弱环节,调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措施较为合理,相比学校培养方面,辅导员对自我培养方面的举措更为满意。通过数据分析、文本分析和访谈调查,笔者总结出S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取得较好效果的主要原因,既包含辅导员自身强烈的职业情感、对职业能力提升必要性的充分认识和积极的职业反思,也包括高校合理的培养制度、完备的培养体系、差异性的培养方案。研究表明,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规范制度执行,加强机制建设,提升薄弱环节,促进自主成长,才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