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城市流动人口的出现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的必然现象。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形成规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全国总人口数的10%;从发展趋势看,其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并且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长期存在。流动人口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各种社会经济福利保障体系却依然将其排除在“体制外”,他们因而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一群“边缘人”。流动人口被边缘化的一大突出表现就是在城市缺乏必要的医疗卫生保健,目前,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他们的自身健康,并开始影响城市的公共卫生、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因此,无论从保护人类最基本的健康权,还是从维护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抑或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都应当关注和重视流动人口的健康,改善他们的医疗卫生保健状况,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实属必要。研究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宝山区的实地调研,了解城市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分析当前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卫生服务利用方面存在的差异,寻找影响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现场资料、文献资料和常规统计资料。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为调研现场,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该区4839名流动人口和9216名户籍人口共计14055名对象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资料由Epidata 3.1录入数据库,并使用SPSS 11.5和Microsoft Excel 2003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有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等。研究结果1、被调查流动人口中的就医者利用正规机构医疗服务的比例很高,分别有90.5%的两周就诊者和94.3%的在沪住院患者于这类机构接受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成为门诊患者的就诊首选,选择在此类机构就医的两周就诊者的比例为50.0%。就医者两周平均就诊次数和年平均因病伤住院次数及天数分别为1.8次和1.1次及14.8天,其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水平已接近户籍居民。但被调查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很低,两周就诊率、两周患者就诊率和年因病伤住院率分别为2.8%、42.3%和0.9%,明显低于户籍人口的相应指标;而两周患者未就诊比例(76.5%)和年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27.9%)却高出户籍人口许多。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医保水平是影响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2、被调查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总体较高,但是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的利用率却很低,存在利用不平衡现象。从服务利用水平和保健质量看,孕产妇平均产前检查次数、孕早期检查率、平均产后访视次数和产后二次访视率以及7岁以下儿童的年人均体检次数分别为5.1次、73.2%、0.6次、20.3%及1.1次,明显低于户籍人口的相应指标。此外,被调查流动人口对妇幼保健服务的利用局限于产前检查(93.9%),保健内容单一,缺乏系统和全过程保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保水平和收入水平是影响流动人口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三大因素。3、被调查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服务利用率较高,7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建证率和“五苗”单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并且与户籍儿童接近。4、被调查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服务利用情况不甚理想,服务利用途径单一,局限于通过电视、广播、书刊、网络等媒体获取健康方面的政策、信息、知识,而利用其他途径接受健康教育的比例均不超过30%;从健康教育的效果看,被调查流动人口对“五苗”免费接种政策、结核病防治知识及其减免治疗政策,以及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普遍较低。政策建议1、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卫生保健需要。2、扭转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强化流动人口的社区管理。3、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提供主体的流动人口综合性卫生服务提供模式,逐步将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4、加强健康教育,增强流动人口的卫生保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