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探索程度不断加深,人类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程度也明显增大,合理规划保护,永续利用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使其成为科学实验、参观展示的场所并传承其突出普遍价值已成为人类应尽的义务。截止2014年底,世界自然遗产数目已从1978年第一批4个遗产地发展到分布于86个缔约国的197个。其面积也从1545万公顷扩展超过14倍到了21753公顷(WHC Website)。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第108段的要求,缔约国在申遗过程中须将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作为申遗文本的附件提交世界遗产中心。保护管理规划已成为申遗文本的必要内容。喀斯特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普遍关注。其保护管理规划也由于缺乏统一的编制规范,给遗产地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带来诸多不便,迫切需要研究出台规划规范。本研究自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根据《操作指南》、《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现场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专家咨询法等,对已有保护管理规划分析研究与总结,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第一期和第二期为研究对象,提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大纲,并提出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技术规程。主要研究及成果如下:  1.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特征突出,分类明显。通过对36年间,18个缔约国申报成功的23个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14部保护管理规划分析研究,论文总结出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保护管理规划关注程度的上升趋势;按照规划内容与范围将各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分为7类;根据规划类型和使用期限归纳了规划的编制趋势;按照规划特征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资源保护研究、规划框架研究四大类。  2.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是目前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具有较高的世界遗产价值和美学价值。其(第一期)与(第二期)保护管理规划编制时间相差8年,各遗产组成地规划具有不同特征。文章从规划理论、规划设计、规划编制、规划执行和规划体系5个部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陵喀斯特以及第二期的规划特征,为后续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研究做铺垫。  3.论文提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原则与要求。从1978年到2014年,全球各喀斯特遗产地规划均没有规划编制要求和标准。研究着重根据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水文特征、生物生态特征和美学特征,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优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类遗产地规划编制标准,构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大纲”和“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技术规程”。  4.论文根据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原则,遵循《遗产公约》保护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维护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提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措施与设计。从遗产价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旅游管理、遗产展示与宣传、社区参与发展、科学研究、监测评价、管理能力建设,共10个方面设计了遗产地主要保护措施。
其他文献
学位
地质公园是21世纪涌现出来的一项新生事物,它以其独有的地质科学内涵、珍奇独特的地貌景观,在保护地区地质遗迹,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
学位
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它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空间数据具有地域分布性、存储格式多样性、多语义性、多时空性、多尺度性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快速蔓延,空间扩张粗放无序,耕地锐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约束瓶颈凸显。论文进行了区域开发的空间功能
适应性是指生物为顺从新的环境条件而改变其形态、生态和生理方面的特征以提高生存和再生能力的过程。适应能使植物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其生存的可能。植物的沙生适应性是指植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