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秸秆还田是提升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的重要生产措施,而进入到土壤中的秸秆其腐解过程及其氮素等营养物质的转化、分布又受到施肥、地膜覆盖(简称“覆膜”)等栽培措施的影响。因此,弄清覆膜和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后其氮素的转化与分布规律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对于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培肥土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15N同位素标记微区试验的方法对还田后土壤中秸秆氮素的形态、分布以及作物吸收利用数量与施肥、覆膜等措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于2014年开始在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培肥长期定位实验站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试验设覆膜与不覆膜2个区组,每一区组有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配施氮肥(MN)4个施肥处理,每一施肥处理之下又设添加秸秆和不添加秸秆2个微区,添加秸秆各试验微区施用等量15N标记的玉米秸秆。于玉米不同生长时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含量等指标,于每年秋收后采集各处理土壤样品和作物植株样品测定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吸收的氮素数量,通过测得的不同时期、地上与地下土壤与作物数据重点探讨覆膜与施肥处理对新加入土壤的秸秆中的氮素转化、分布及利用的影响。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膜加快了秸秆氮在各施肥处理土壤中的转化和利用。覆膜与有机肥处理总体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加速了秸秆分解,降低了秸秆氮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贡献。(2)覆膜促进小粒级团聚体中氮素释放。覆膜条件下经过540天后微团聚体(<0.25mm)中氮含量最低;不覆膜条件下微团聚体中氮含量在试验期内逐渐升高,大粒级团聚体(>2mm)中氮含量在试验期内逐渐降低。(3)覆膜利于秸秆氮在大粒级团聚体中富集。在试验期内,覆膜条件各施肥处理>2mm、1-2mm土壤团聚体秸秆氮含量平均值高于不覆膜处理,0.25-1mm、<0.25mm土壤团聚体氮含量平均值低于不覆膜条件处理。(4)覆膜与施肥促进了玉米茎、叶和籽粒对秸秆氮的吸收和利用,显著地增加了秸秆氮的植物利用率。覆膜条件下,新加秸秆中氮第一年(第一季)被玉米的利用率为10.5-20.6%,第二年为5%-9%;不覆膜条件下,第一年被玉米的利用率为4.6-17.9%,第二年为4%-7%。施肥促进了植株根、茎、叶、籽实对秸秆氮的吸收和利用,增加了秸秆氮的植物利用率,降低了其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其中MN处理土壤植物利用率和损失率最高,土壤残留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