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住院的134例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病人资料,总结其中82例接受UGT1A1基因检测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旨在通过整理病例,了解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患者自身UGT1A1基因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情况,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查阅病历及临床化验、肿瘤科病例讨论PPT、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我科近4年使用伊立替康化疗并接受UGT1A1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结果:1.病例资料及临床特点:82例患者男性人数居多,为60例(73.2%)。大多数患者年龄超过60岁,60岁-7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51例(62.2%)。KPS评分以80分患者人数居多,为44例(53.7%)。2.基因多态性分布:28位点野生型患者(TA6/6)共68例(82.9%),杂合突变型(TA6/7)共13例(15.8%),纯合突变型(TA7/7)共1例(1.2%)。6位点野生型患者(TAG/G)共53例(64.6%),杂合突变型(TAG/A)共25例(30.5%),纯合突变型(TAA/A)共4例(4.9%)。3.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的关系:联合两个基因型位点分析,野生型(TA6/6且G/G)III-IV级迟发性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单点突变型(TA6/7且TAG/G、TA6/6且TAG/A)和双点突变型(TA6/7且TAG/A、TA7/7且TAG/G、TA6/6且TAA/A)明显降低(10.3%、15.8%、60%,P=0.037、5.1%、10.5%、40%,p=0.046)。在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中,III-IV级总体毒性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30.8%vs 50%vs 80%,P=0.053),但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三组间I-II级总体毒性及血液学毒性、迟发性腹泻、恶心、呕吐、乏力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将39例野生型患者分别与5例双点突变患者及38例单点突变患者进行比较,双点突变患者III-IV级血小板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40%vs 5.1%,p=0.011;60%vs 10.3%,p=0.004);单点突变患者III-IV级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野生型患者无明显差异(p=0.377,0.665,0.237,0.470)。将5例双点突变及38例单点突变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双点突变患者III-IV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点突变型患者(60%vs 15.8%p=0.022)。分别比较两个不同基因型位点,UGT1A1*28位点突变患者(TA6/7或TA7/7)III-IV级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21.4%vs 4.4%p=0.026),对III-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511,0.531,0.073)。UGT1A1*6位点突变患者III-IV级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野生型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657,0.362,0.234,0.375)。4.特殊患者分析:82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化疗≥1周期,其中出现III-IV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6例,4名患者在第1周期化疗后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在第2周期后出现,其中有3例患者KPS评分由80分降为70分后出现;有8例患者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下一次化疗时伊立替康不同程度减量。5.不同化疗方案及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影响情况:单双药、年龄、性别、KPS评分以及癌种对于三种基因型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1、UGT1A1基因突变的患者在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严重血液学毒性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但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仍无一个明确的定论。2、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较单一检测一个基因型更能准确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3、发生纯合突变的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在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做好预防措施,必要时予以减量。4、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伊立替康不同程度的减量可减少患者下一周期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量的程度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制定。5、接受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病人在第1周期化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在下一疗程中仍然需要注意并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发生KPS评分下降、化疗周期数较多的病人。6、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临床医生要积极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症状得到及早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