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副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uco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11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住院的134例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病人资料,总结其中82例接受UGT1A1基因检测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旨在通过整理病例,了解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患者自身UGT1A1基因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情况,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查阅病历及临床化验、肿瘤科病例讨论PPT、电话随访等方式收集我科近4年使用伊立替康化疗并接受UGT1A1基因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结果:1.病例资料及临床特点:82例患者男性人数居多,为60例(73.2%)。大多数患者年龄超过60岁,60岁-7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51例(62.2%)。KPS评分以80分患者人数居多,为44例(53.7%)。2.基因多态性分布:28位点野生型患者(TA6/6)共68例(82.9%),杂合突变型(TA6/7)共13例(15.8%),纯合突变型(TA7/7)共1例(1.2%)。6位点野生型患者(TAG/G)共53例(64.6%),杂合突变型(TAG/A)共25例(30.5%),纯合突变型(TAA/A)共4例(4.9%)。3.基因多态性与不良反应的关系:联合两个基因型位点分析,野生型(TA6/6且G/G)III-IV级迟发性腹泻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单点突变型(TA6/7且TAG/G、TA6/6且TAG/A)和双点突变型(TA6/7且TAG/A、TA7/7且TAG/G、TA6/6且TAA/A)明显降低(10.3%、15.8%、60%,P=0.037、5.1%、10.5%、40%,p=0.046)。在野生型、单点突变型和双点突变型中,III-IV级总体毒性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30.8%vs 50%vs 80%,P=0.053),但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三组间I-II级总体毒性及血液学毒性、迟发性腹泻、恶心、呕吐、乏力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将39例野生型患者分别与5例双点突变患者及38例单点突变患者进行比较,双点突变患者III-IV级血小板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40%vs 5.1%,p=0.011;60%vs 10.3%,p=0.004);单点突变患者III-IV级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野生型患者无明显差异(p=0.377,0.665,0.237,0.470)。将5例双点突变及38例单点突变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双点突变患者III-IV级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点突变型患者(60%vs 15.8%p=0.022)。分别比较两个不同基因型位点,UGT1A1*28位点突变患者(TA6/7或TA7/7)III-IV级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型(21.4%vs 4.4%p=0.026),对III-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511,0.531,0.073)。UGT1A1*6位点突变患者III-IV级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较野生型患者均无明显差异(p=0.657,0.362,0.234,0.375)。4.特殊患者分析:82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使用伊立替康化疗≥1周期,其中出现III-IV级不良反应的患者共16例,4名患者在第1周期化疗后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在第2周期后出现,其中有3例患者KPS评分由80分降为70分后出现;有8例患者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下一次化疗时伊立替康不同程度减量。5.不同化疗方案及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影响情况:单双药、年龄、性别、KPS评分以及癌种对于三种基因型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1、UGT1A1基因突变的患者在使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后严重血液学毒性和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但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仍无一个明确的定论。2、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较单一检测一个基因型更能准确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3、发生纯合突变的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在应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时,应严密监测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做好预防措施,必要时予以减量。4、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伊立替康不同程度的减量可减少患者下一周期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量的程度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制定。5、接受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病人在第1周期化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在下一疗程中仍然需要注意并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发生KPS评分下降、化疗周期数较多的病人。6、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后,临床医生要积极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使患者症状得到及早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几年针对房颤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其发病机制却未能全面了解,有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发展。p38MAPK信号通路是经典的炎症信号通路,在受到外源性刺激后,p38MAPK蛋白磷酸化激活,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促炎因子表达,增强炎症反应。血管紧张素-(1-7)是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剪切血管紧张素II得到的,在非心脏组织中可
中心辐射型垄断协议是垄断协议的一种新形态,它同时包含传统垄断协议中的横向关系与纵向关系,具备特殊的横向—纵向复合结构。一般情形下,中心辐射型垄断协议由一个位于轴心
研究目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影响痤疮发生和进展的各种因素,解决既往各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进一步探讨影响痤疮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单纯随机选取来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323例为痤疮组,同时随机选取来门诊陪同病人就诊的无痤疮史的健康人群259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进行了饮食、生活习惯、生理特征等问卷调查,利用spss23软件中的单因素logistc分析和多因素l
葡萄是世界性重要果树之一,外形美观,产品形式多样,葡萄种植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然而,日益严重的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危及到葡萄等果树的生长及果品的安
卷首语是为了实现表明作品精神、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目的而在作品全文或部分章节前加入的引文。作为标题之后的第一句话和正文之前的最后一句话,卷首语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卷
这次毕业创作主要以卡通造型方式为主。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著名艺术家保罗·高更的举世闻名画作《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我们往哪去?》。作品的造型手法采用的是卡通造型,通
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etal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MO TFT)因为载流子迁移率高,透明性好和工艺简单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使用MO TFT制备的集成电路向着更高集
翻译实践报告材料节选自《接受研究与视听翻译》(Reception studies and Audiovisual Translation)的第一部分。该论文集主要介绍了视听翻译及接受研究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
目的:银屑病(Psoriasis)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现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神经、环境、遗传、感染、代谢、免疫等有关。神经-内分泌系统在银屑病的炎性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经肽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研究神经肽CGRP1、VIP与银屑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1.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银屑病的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来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市场营销渠道和消费者购物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线上线下渠道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如今的消费者通常更加关注自己在购物过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