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伴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与城市居民需求之间的不同步,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如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资源等多方面的矛盾,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矛盾尤为突出。为了缓解矛盾,这些城市纷纷探索解决途径。我国新城的建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火如荼展开。新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的问题,但是作者在对南京新城区的调研中发现,新城区与主城区之间存在“钟摆式”的双向交通拥堵。新城区的建设是为了缓解主城区日益严重的交通、土地等问题,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南京东山新城区为例,从居住和就业视角深入研究东山新城区就业空间和就业人群的相关属性、特征,尝试揭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本文在对相关理论文献和实践研究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确立了居住就业空间总量平衡度测度、因子分析法和职住关系量化研究分析方法为主要技术路线。通过分析南京新城区的特点,确立以东山新城区百家湖片区为重点研究对象。
首先对东山新城区的职住空间现状进行研究。从土地利用和就业岗位、居住人口两个方面研究了职住空间总量的平衡度,发现新城区所提供的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就业岗位数、适龄从业人员数在总量上是平衡。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东山新城区职住结构是否匹配来进一步揭示原因所在。
本文在归纳总结百家湖片区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百家湖片区就业空间的相关特征、就业人群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空间属性的空间分布。通过生态因子分析,对就业人群进行了主因子提取和聚类分析,将百家湖片区的就业人群聚类为三类主要人群,并总结了这三类人群的相关特征。
在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对百家湖片区就业人群职住关系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生态因子分析,通过单因子分析、主因子提取和聚类分析,对百家湖片区就业人群的居住地分布有了直观的空间描述。并总结了居住在不同居住地的就业人群的特征。对不同产业类型人群的职住关系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不同就业人群的职住分离度的测算、因子相关性分析,对比了不同居住地的就业人群的特征、倾向。总结了不同就业人群选择就业地和居住地的倾向。在同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将就业人群的居住需求和居住人群的就业需求对比,分析了新城区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结构不匹配的原因。
最后,对南京新城区职住分离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从社会、历史、政策和市场四方面提出了居住就业空间优化策略建议。
论文全篇约8.1万字,图74幅,表格3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