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和汽车大量走进人们的生活,手机功能不断丰富,人们对手机日益依赖,驾车频率和时长的提升,使得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频发的同时变得更为复杂,这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世界范围内,驾驶使用手机导致的分心驾驶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十分严峻。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从2009开始每年都会整理、发布分心驾驶交通事故的数据报告,其官方网站已经将分心驾驶列入风险驾驶行为专题之一,重点进行研究和防治。而回观我国,相关的事故记录、官方报告缺失,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落后,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的自然驾驶数据、调查问卷数据对驾驶时用手机行为进行主客观数据结合的分析。
本研究基于自然驾驶数据,共提取了52名驾驶人在自然状态下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的数据;此外,本研究设计、发放并回收了1352份“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客观和主观两部分的数据,研究对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特征,手机使用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手机使用对事故风险的影响,驾驶时手机使用动机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总结了驾驶使用手机行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本研究初期对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相关的研究、法律法规从驾驶时使用手机研究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编码,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事故风险、行为动机,营运驾驶人因职业差异而带来的分心驾驶安全问题,以及目前的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发现我国对于驾驶使用手机等分心驾驶行为的探索,在学术研究和治理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研究建立了分层的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编码表,并基于编码表,从上海市自然驾驶数据库中提取了52名驾驶人的1244个手机事件数据。随后,对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特征,从主任务和子任务两个层面展开了分析,分析角度包括任务便好,任务时长等。结果显示,手机使用事件的平均时长为69.6秒,驾驶人在驾驶时平均手机时长占比为6.08%。最频繁使用的五个驾驶时手机使用主任务依次为“浏览阅读”“通话”“收发短信”“移动手机位置”“持握手机”,占全部事件的98.8%,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主任务。
第三、进一步,提取了基准期事件,并对手机使用带来的视觉分心、身体动作分心以及对多个车辆控制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视觉分心方面,最频发的五种驾驶行为的视觉分心负荷从高到低依次为“收发短信”>“浏览阅读”>“通话”>“移动手机位置”>“持握手机”;身体动作分心方面,本研究新选取的指标双手脱离方向盘时间占比、手部占用情况变换次数对于分析驾驶人的身体动作分心有补充作用,发现了不同任务的身体动作分心特征。车辆控制方面,使用手机后驾驶人速度显著降低,但纵向操作没有不使用手机时频繁,说明驾驶人的车辆控制波动性有所降低。驾驶人使用手机时最小车头空距减少,最小车头时距增加,驾驶人拉开了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在采取自我保护的补偿行为,但可能存在脑力负荷的占用而无法准确计算车头时距只能通过前后车距离来判定风险的状态。对于横向的车道偏离,平均车道保持情况没有发生变化,最大车道偏离值减小,同时横向控制波动性下降。
第三、提取了安全相关事件,并对手机使用对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影响,以及在手机使用情况下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病例对照分析表明驾驶时使用手机会显著提升安全相关事件发生概率,逻辑回归模型表明,手机使用会使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2.39倍。逻辑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速度提升10km/h,会会使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1.13倍。手机使用任务类型中,“持握手机”相比于其他的任务类型使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更多,其次是“通话”,“浏览阅读”。视线偏离每提升1s,手机使用情况下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1.02倍。
第四、基于驾驶“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的问卷调查”,从日常使用手机习惯、选择使用手机的正向与负向因素以及车辆营运性质几个方面分析了驾驶人驾驶时使用手机的动机。发现日常对手机的依赖性与驾驶时显著相关,且不同的依赖程度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日常生活和驾驶状态下,参与者在手机使用功能以及通话方式方面也表现出了高度相似性。促使参与者驾驶时使用手机的主要因素为“电话或信息较紧急”“有工作责任”“需要使用导航”“在路口/因堵车而停车时”。抑制参与者驾驶时使用手机的最主要原因为“车速较高时”。
第五、最后基于前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了驾驶室使用手机行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法律对所约束行为定义不清,法律法规普及程度较低,日常手机使用习惯迁移到驾车状态等,并从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改善建议。
本研究基于自然驾驶数据,共提取了52名驾驶人在自然状态下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的数据;此外,本研究设计、发放并回收了1352份“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的问卷调查”数据。结合客观和主观两部分的数据,研究对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特征,手机使用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手机使用对事故风险的影响,驾驶时手机使用动机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总结了驾驶使用手机行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本研究初期对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相关的研究、法律法规从驾驶时使用手机研究数据的采集方法、数据编码,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事故风险、行为动机,营运驾驶人因职业差异而带来的分心驾驶安全问题,以及目前的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归纳。发现我国对于驾驶使用手机等分心驾驶行为的探索,在学术研究和治理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研究建立了分层的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编码表,并基于编码表,从上海市自然驾驶数据库中提取了52名驾驶人的1244个手机事件数据。随后,对驾驶时使用手机行为特征,从主任务和子任务两个层面展开了分析,分析角度包括任务便好,任务时长等。结果显示,手机使用事件的平均时长为69.6秒,驾驶人在驾驶时平均手机时长占比为6.08%。最频繁使用的五个驾驶时手机使用主任务依次为“浏览阅读”“通话”“收发短信”“移动手机位置”“持握手机”,占全部事件的98.8%,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主任务。
第三、进一步,提取了基准期事件,并对手机使用带来的视觉分心、身体动作分心以及对多个车辆控制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视觉分心方面,最频发的五种驾驶行为的视觉分心负荷从高到低依次为“收发短信”>“浏览阅读”>“通话”>“移动手机位置”>“持握手机”;身体动作分心方面,本研究新选取的指标双手脱离方向盘时间占比、手部占用情况变换次数对于分析驾驶人的身体动作分心有补充作用,发现了不同任务的身体动作分心特征。车辆控制方面,使用手机后驾驶人速度显著降低,但纵向操作没有不使用手机时频繁,说明驾驶人的车辆控制波动性有所降低。驾驶人使用手机时最小车头空距减少,最小车头时距增加,驾驶人拉开了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在采取自我保护的补偿行为,但可能存在脑力负荷的占用而无法准确计算车头时距只能通过前后车距离来判定风险的状态。对于横向的车道偏离,平均车道保持情况没有发生变化,最大车道偏离值减小,同时横向控制波动性下降。
第三、提取了安全相关事件,并对手机使用对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影响,以及在手机使用情况下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病例对照分析表明驾驶时使用手机会显著提升安全相关事件发生概率,逻辑回归模型表明,手机使用会使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2.39倍。逻辑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速度提升10km/h,会会使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1.13倍。手机使用任务类型中,“持握手机”相比于其他的任务类型使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更多,其次是“通话”,“浏览阅读”。视线偏离每提升1s,手机使用情况下的安全相关事件发生的Odds提升1.02倍。
第四、基于驾驶“驾驶使用手机行为的问卷调查”,从日常使用手机习惯、选择使用手机的正向与负向因素以及车辆营运性质几个方面分析了驾驶人驾驶时使用手机的动机。发现日常对手机的依赖性与驾驶时显著相关,且不同的依赖程度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日常生活和驾驶状态下,参与者在手机使用功能以及通话方式方面也表现出了高度相似性。促使参与者驾驶时使用手机的主要因素为“电话或信息较紧急”“有工作责任”“需要使用导航”“在路口/因堵车而停车时”。抑制参与者驾驶时使用手机的最主要原因为“车速较高时”。
第五、最后基于前文的研究结论,总结了驾驶室使用手机行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法律对所约束行为定义不清,法律法规普及程度较低,日常手机使用习惯迁移到驾车状态等,并从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给出了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