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丘陵地区生态系统又极具脆弱和敏感性,加剧了雨洪灾害的频率和强度,而传统“快排为主”的雨洪管理理念与滞后的灰色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解决这一地区的雨洪灾害问题。随着以“海绵城市”为核心理念的规划建设在国内全面展开,专家学者们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城市雨水径流控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与方法。本文针对湖南丘陵地区的特殊性,以微观的场地尺度为切入点,通过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的改进与系统化,从海绵建设的毛细末端控制雨水径流,解决湖南丘陵地区严峻的雨洪问题。并以长沙市梅溪湖某中学为例,通过“目标设定—修正模型—原方案模拟评估—设施比选—初步方案设计—反馈调整—最终方案”的规划思路,进行实例应用。论文主要研究过程如下: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方面:首先,针对常用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梳理并总结。综合考虑丘陵地区在用地、水文、地形地势和空间需求等场地方面的特殊性,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初步筛选;其次,重点由控制功效和经济成本两个方面对设施进行比选。从纵横两个维度对设施功效进行量化比较,从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两个方面对经济成本进行了评估比较,再运用归一化的方法,对各类设施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排序,为规划建设中设施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方面:首先,整理并处理数据,对排水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场地单元的特征;然后,进行降雨情景模拟,识别出基地中潜在易涝点;最后,在易涝点结合项目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积等条件,精准布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同时注重公共空间的多功能使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结合。精准布局既有利于高效实现规划控制目标,又能避免投资效益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利用不高的情况。论文以长沙市梅溪湖某中学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梳理现状基础资料,通过设置3年、50年一遇的暴雨情景和2015.03.01~2016.03.01全年降雨情景,对原方案进行模拟评估并找出易涝点。其次结合研究对象的场地特征,通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选出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这四种设施。然后通过DS系统动态模拟,对设施进行优化调整,最后确定效益和经济最优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方案,以实现雨水年径流控制率达80%的核心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