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界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在这种背景下所产生的翻译同时兼备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双重特点,呈现出了明显的杂合特征。翻译中的杂合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具有彰显文化差异、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积极作用。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平等权利关系,认为翻译视其目的、策略与方法,既可以成为殖民霸权的共谋,也可以成为抵制文化霸权和“种族中心主义”的有力手段,为翻译中的杂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金锁记》是中国当代女作家张爱玲的成名之作,被夏志清教授誉为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1971年,在经历了对《金锁记》的几度改写失败后,张爱玲受夏志清教授之邀,将其译为英文并收录于夏志清教授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在《金锁记》的翻译过程中,张爱玲采用了以异化为主,以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传达原作的主要信息的同时,再现了原作的意境美,充分体现了翻译的“杂合”性。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拟在后殖民翻译理论视阈下,考察张爱玲自译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杂合现象,揭示其译本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及其对当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启迪意义。为了更好地探析《金锁记》英译本中的杂合现象,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有哪些杂合特征?(2)张爱玲在翻译中使用哪些翻译策略使其译文呈现出杂合性?(3)张爱玲自译《金锁记》对文学翻译有什么样的启示?在数据搜集和分析方面,本研究随机选取了《金锁记》英译本中的170个例子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目的在于能在研究的可行性范围内对该译本的杂合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依据韩子满对杂合特征的分类,将选取的170个例子分为文学规范、语言和文化三个层面来研究《金锁记》英译本中的杂合特征。经过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张爱玲自译《金锁记》在文学规范、语言以及文化层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杂合特征。(2)在《金锁记》的翻译过程中,张爱玲采用了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在有效传达源文本主要信息的同时,又使译文带有明显的异国情调,译本呈现出明显的杂合性。(3)通过对张爱玲自译《金锁记》中杂合特征的分析,本研究发现,杂合在促进文化交流,消减强势文化霸权以及优化目的语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杂合使得弱势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译文进入强势文化,使强势文化的读者意识到其他文化的存在,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中国文学的英译有较大启迪意义。杂合在抵制文化霸权和民族中心主义两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在从弱势文化翻译到强势文化中时,要充分考虑杂合度,极度异化以求杂合是不可取的,只有适度的杂合才能更好地起到传播中国文化、削减西方文化霸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