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大多数患者在早期被诊断并获得治疗。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16指南,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建议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手术分期±术后辅助治疗,若存在高危因素,应同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而对于低危型是否切除淋巴结仍无定论。对于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有研究表明淋巴结转移率很低,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反而增加手术风险。目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不同医师在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上存在较大分歧。研究目的:分析我院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否影响其预后,并进一步分析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方面有无区别。研究方法:检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到2012年间所有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并在我院行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72人,根据有无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分为两组,未盆扫组52人,盆扫组20人,采用查找手术病历及电话随访的形式,收集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长、手术并发症及结局等情况。72例患者中有23例失访,最终49例纳入研究,其中未盆扫组32人,盆扫组17人。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长进行t检验,同时使用卡方检验分析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5年生存率,进一步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随访时间48个月至11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患者年龄介于32岁-82岁,平均年龄54.22± 10.96岁。未盆扫组:32例患者均行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扫组:7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7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选择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例行次广泛性子宫双附件切除+单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次广泛性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除术。1、未盆扫组与盆扫组的预后分析未盆扫组:存活30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为93.75%。盆扫组:存活15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为88.24%。未盆扫组5年生存率与盆扫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无影响。2、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术中情况比较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24.69 士 33.48min和170.88 士56.49min,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5,P=0.005)。盆扫组手术时间较未盆扫组延长。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07.50士82.26ml和175.88士102.66ml,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72,P=0.025)。盆扫组的术中出血量较未盆扫组明显增加。3、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2.16±0.57天(1-4天)和2.35士0.49天(2-3天)。两组平均术后排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1.196,P=0.238)。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术后排气时间无影响。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2.25士0.57天(2-4天)和3.94士3.41天(2-14天)。两组平均留置导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025,P=0.059)。盆扫组与未盆扫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无明显区别。未盆扫组与盆扫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7.56士4.78天(11-34天)和18.59士6.99天(11-39天)。两组平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0.607,P=0.547)。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未增加住院时间。4、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手术并发症比较未盆扫组:术后并发症共10例(31.25%)。盆扫组:术后并发症共8例(47.06%)。两组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部分患者合并多种术后并发症。未盆扫组与盆扫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194,P= 0.275)。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结论:1、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对预后没有影响。2、Ⅰ期低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对于这些患者不建议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