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性短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应对这一问题,沿海各省市均优先选择通过围填海工程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然而,围填海工程带来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愈发凸显。海湾地区由于受风浪影响较小,岸线曲折,风景优美,尤其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青睐,许多围填海工程均布置在了海湾内部。海湾的环境质量不仅受陆域排污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围填海工程的影响。如围填海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生活污水和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直接影响了海洋水环境和沉积物环境,工程完成后带来的水文动力与冲淤的变化及纳潮量的减少间接影响了海湾环境质量。为了避免过度无序的围填海所带来的深远持久的环境不利影响,近年来我国针对围填海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了“科学确定围填海规模”、“科学配置围填海总量”等要求。海湾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环境质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多大程度上受围填海工程的影响,关联性如何,尤其是历年多项围填海工程对其累积性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整理分析了福建省典型海湾沙埕港近十年的围填海情况及海湾环境质量状况,估算了沙埕港近十年的主要污染物源强,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比主要污染物排放与围填海工程两者对海湾环境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分析围填海规模与海湾环境质量指标的相关性,来说明围填海对海湾环境质量的影响。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根据沙埕港围填海工程相关资料,统计得出沙埕港2008年至2016年围填海面积总计533.56hm2,约占沙埕港海域面积的6.13%;分析得出围填海规模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围填海工程分布总体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根据福鼎市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分类估算了沙埕港2008年至2016年历年入海的主要污染物强度;TN、TP从2008年的4064.85t、779.13t上升至2016年的5407.41 t、1053.63t,呈逐年上升趋势;CODcr从2008年的10573.04t下降至2016年的10389.74t,呈波动下降趋势。(3)根据“福建省主要海湾环境质量监测”成果,通过沙埕港2008年至2016年氨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三项指标的年际变化分析了水环境质量变化,发现氨氮、活性磷酸盐总体呈上升趋势,化学需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水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4)TN源强与海水氨氮浓度的关联度为0.7844,累计围填海面积与海水氨氮浓度的关联度为0.7267,表明TN排放对海水氨氮的影响比围填海工程对海水氨氮的影响更大,但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差距较小。(5)TP源强与海水活性磷酸盐浓度的关联度为0.8760,累计围填海面积与海水活性磷酸盐浓度的关联度为0.5823,表明TP排放对海水活性磷酸盐的影响远大于围填海工程对海水活性磷酸盐的影响。(6)CODcr源强与海水化学需氧量浓度的关联度为0.8006,累计围填海面积与海水化学需氧量浓度的关联度为0.5695,表明CODcr排放对海水化学需氧量的影响远大于围填海工程对海水化学需氧量的影响。(7)海水石油类浓度与沉积物石油类浓度的关联度为0.6659,累计围填海面积与沉积物石油类浓度的关联度为0.5724,表明海水石油类对沉积物石油类的影响大于围填海工程对沉积物石油类的影响,但两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高且差距较小。(8)历年围填海面积与历年海水氨氮浓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89,表明历年围填海面积与历年海水氨氮浓度存在着中等程度正相关,围填海面积的增长伴随着一定的海水氨氮浓度的上升。(9)历年累计围填海面积与历年海水活性磷酸盐浓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84,表明历年累计围填海面积与历年海水活性磷酸盐浓度存在着中等程度正相关,累计围填海面积的增长伴随着一定的海水活性磷酸盐浓度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