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缩小,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猛。虽然农村经济发展的势头和成果是喜人的,但应该看到,农业生产率依然很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民基本靠天吃饭,收入不高,尤其是现金收入非常低。农业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效率低、比较利益低的特点,因此很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企业由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受到了融资瓶颈的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如何取得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投资主体由过去的以政府财政为主,转变为以农户为主的多元化格局,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拓宽,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工业反哺、引进外资多重渠道。从当前来看,通过金融机构融资是农村投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洗脚上岸”,撤离农村市场,政策性银行业务单一,只有农村信用社承担着支持“三农”的重担。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从1984年就开始恢复其“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但直到今天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制。从发达国家发展的实践看,合作金融制度本身是有效率的,尤其是在农村市场,在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的前提下,合作金融比商业金融具有先天的内生性和优越性,建立在合作金融制度基础上的农村投融资体制也是有效率的。在这个分析框架下,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运用比较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论证合作金融基础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解决农村信用社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得出结论:合作金融制度本身是有效率的,合作金融在我国有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不能消失,但应该承认和允许合作金融制度的创新,最终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新型农村投融资体制。本文共分六章,现分述如下:第一章 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农业、农村投融资以及合作金融方面的研究状况和最新动态,研究该问题采用的方法以及文章可能<WP=6>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我国农村投融资体制现状分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融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宽,投融资模式也有了变化,本章分别对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第三章 中国合作金融发展与国际经验借鉴。对中国合作金融的改革、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阐明当前我国合作金融的现状以及国际合作金融经验借鉴以及制度效率分析。第四章 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体制优劣分析。从五个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体制优势;劣势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 我国合作金融发展方向。基于前面的制度效率分析,分析我国农村市场对合作金融制度的需求,提出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的方向。第六章 构建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体制。从七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投融资体制。第七章 巩固合作金融基础地位的政策建议。充分发挥合作金融制度效率,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以创新和完善合作金融制度。 理论界以往对农业投融资体制研究较多,但对整个农村经济投融资体制的系统研究还没有,随着农村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发展,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将此作为农村发展研究的突破口,试图构建以与农村有着密切联系的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村投融资体制。我国合作金融发展方向目前存在争论,多数观点(包括金融监管当局的改革试点)均倾向于走股份制商业化道路,但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置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以及WTO背景下,结论是股份制和纯粹商业化不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最佳途径。为了增强合作金融的实力,合作金融经营应该坚持对社员的合作性与对外的商业性(即盈利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互助共济的前提下,允许合作金融适度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