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蛋白质合成出来即具有生物学活性,但对于另一些蛋白质来说,翻译完成后要经过不同方式的加工修饰才能成为活性形式,二聚化或多聚化就是其中常见的加工方式。研究蛋白质聚合的常用方法有凝胶过滤层析法、非变性凝胶电泳法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等。此外,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方法,如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pull down等,也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的聚合。这些方法应用广泛,各有利弊。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同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研究HIV的理想模型。EIAV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NC)能与病毒基因组结合,形成核酸-蛋白复合体,在病毒生活周期的各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核衣壳蛋白具有典型的CCHC型锌指结构,具有这种结构的蛋白易于发生同源或异源聚合。
本文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行了改良,并将之应用于检测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聚合。首先构建了不带FLAG标签的和N-端或C-端融合有FLAG标签的NC原核表达质粒pET28a-H-nc、pET28a-HF-nc和pET28a-H-nc-F,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对重组蛋白进行了纯化,得到了纯度较高的蛋白。然后将改良的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检测NC的聚合:将NC包被于多孔板底,用带FLAG标签的NC与之结合,然后依次加入抗-FLAG的单克隆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以及HRP的底物,终止反应后于450 nm波长下读取吸收值以检测蛋白是否发生聚合。
本文还对NC聚合的特异性、剂量依赖效应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评价。利用改良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我们检测到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NC可发生特异性聚合,且聚合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效应,此外,我们还发现核酸能够影响NC的聚合,而FLAG标签的位置则对聚合没有影响。这些结果为研究NC与核酸的相互作用机制积累了数据。用改良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蛋白质的聚合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和可定量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