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及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大量的工作重心放到了乡镇建设中去,扩建农村居民点,但在农村居民点内部存在房屋大量闲置,空间布局散乱,宅基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村民在扩建农村居民点时,大量开垦城乡周边的耕地,而为了达到占补平衡,迫使大量开荒、开垦山地河流附近的林地草地,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耕地的空间布局杂乱无序,生产力水平低。因此,对土地资源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为更加高效的发展农业用地,更加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用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农业大县巴彦县为研究区域,根据系统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以栅格数据为评价单元,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种用地类型进行评价分析。农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地形条件、土壤条件、区位条件和灌溉条件中的8个指标综合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人口经济条件中的7个指标综合分析,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类型的划分,最后进行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巴彦县现有农用地(耕地、林地、草地)面积为281340.41hm~2,从地形条件、土壤条件、区位条件和灌溉条件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成最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其中最适宜面积为44030hm~2,占巴彦县农用地面积的15.65%;较适宜面积为129754hm~2,占巴彦县农用地面积的46.12%;勉强适宜面积为70419hm~2,占巴彦县农用地面积的25.03%;不适宜面积为37137hm~2,占巴彦县农用地面积的13.20%。为了巴彦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农业空间布局优化,将整体划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北部粮食主产区、中部高效农业区、东部生态林业区、西南部生态草地区、南部核心发展区。在北部粮食主产区和中部高效农业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利用转变方式以其他类型用地转化成耕地为主,可适当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南部核心发展区以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为主,将不适宜的土地转化成工业生产用地,适当减少不适宜的林地草地面积;东部生态林业区和西南部生态草地区的主要功能以维持生态稳定,减少水土流失为主,将不适宜的土地转化为林地和草地。(2)巴彦县现有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4908hm~2,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人口经济条件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分成高适宜、中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其中高适宜的居民点斑块数为868个,面积为7521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50.44%;中适宜的居民点斑块数为405个,面积为3564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23.91%;低适宜的居民点斑块数为344个,面积为2319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15.56%;不适宜的居民点斑块数为175个,面积为1504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10.09%。为了推进巴彦县农村居民点未来合理化的发展,根据最终评价结果和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将巴彦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四种类型村,依次是:中心发展村、保留建设村、迁并改造村、生态迁移村,其中中心发展村54个,居民点面积为6276.37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42.1%,这类村庄以后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把分散且规模小的村庄进行集中化的布局,整体向县城及村镇中心发展;保留建设村37个,居民点面积为4532.13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30.4%,这类村庄以后发展方向是把破损程度大的房屋,采取具体的补救措施,把安全性系数较高的以及完整的房屋,采取集中管理;迁并改造村14个,居民点面积为2385.30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16%,这类村庄以后的发展方向是对于房屋破损或者毁坏严重的房屋采取相应的迁移或者大体整改的措施;生态迁移村10个,居民点面积为1714.42hm~2,占巴彦县居民点总面积的11.5%,这类村庄以后发展方向是及时迁移,应该迁移发展到附近的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好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