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新加坡德明中学试行电子书包项目,及2000年教育部实施“校校通”工程,电子书包相关研究陆续展开。伴随《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电子书包进入中小学课堂引起高度关注,上海中小学陆续开展试点。电子书包作为新兴技术,正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为基础教育的教学、学习与创造性探究提供了实现条件。然而,教师作为新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实施者,肩负着重要使命与责任。因此,本研究将教师接受度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影响教师电子书包接受度及使用情况的具体因素。本研究将整合八大技术接受模型的UTAUT模型(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电子书包及教师信息技术接受度相关研究进行理论综述并提出了研究假设。在分析访谈话语的基础上,结合电子书包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了信效度良好的测量问卷。依托模型拟合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教师对电子书包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条件层面的感知正向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电子书包的行为意向,而且在区域推进电子书包应用的进程中,教师在社会影响层面的感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50);其次,教师对在课堂中运用电子书包容易程度的感知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尤为显著;另外,本研究中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教师在电子书包接受度各层面的表现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信息技术精通程度的教师在绩效期望、社会影响、行为意向层面的表现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信息技术精通程度的教师在努力期望、促成条件层面的表现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新手”教师对运用电子书包容易程度感知明显低于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同样,信息技术精通程度较高的教师在促成条件层面的表现明显高于“新手”教师。因此,根据研究结论,从系统平台建设、优质资源开发及应用培训实施三方面提出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