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地区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评价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公稚的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在恶性肿瘤的死亡顺位中胃癌居第3位,年死亡率达到24.71/10万。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世界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依次为韩国、蒙古国、日本、危地马拉和中国。我国各地区胃癌发生也存在明显差异,高发于东南沿海和西北、华北、东北等部分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庄河地区是我国胃癌高发地区,1996-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庄河胃癌死亡率波动在38.98-63.29/10万之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胃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有着直接的关系,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达90%以上,而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有10%左右。目前,发达国家如日本早期胃癌诊断高达50%,而我国不足10%,出现明显症状就诊的患者多为中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从而导致预后不良。因此,深入研究我国胃癌的发病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积极发展和推广胃癌早期诊断技术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方法,对控制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庄河现场被卫生部命名为我国首家胃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同年起,农村地区胃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之一,庄河成为项目点。2008-2013年庄河地区应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胃镜及病理检查方法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并对发现的筛查阳性病例及时进行治疗,本研究将总结庄河地区高危人群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实施情况,分析2004-2012年庄河胃癌发病和死亡趋势,探讨趋势变化原因,通过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方法对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的防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材料与方法:  1.2008-2013年在庄河地区,根据当地胃癌发病情况,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胃癌发病率较高的乡镇作为筛查点,对其中40-69岁的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筛查及早诊早治包括登记发动、流行病学调查、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胃镜及病理检查,并对发现的筛查阳性病例及时进行治疗。将筛查结果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双录入并进行逻辑校正。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为α=0.05,显著性水平为p<0.05。  2.选取2004-2012年庄河地区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和死因监测系统资料。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发病与死亡数据按性别及5岁年龄段分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计算使用直接法,以2010年中国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标化后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趋势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表示,APC95%可信区间(CI)的估计为CI=100×(eβ±SB(β)-1),标准误SEβ由回归拟合曲线得到。  3.进行成本估算: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的成本包括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的费用以及对筛查阳性病例治疗的费用;胃癌患者正常就诊的费用包括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各项费用资料均来源于庄河市人民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成本和效益进行贴现计算,贴现至2008年的水平。贴现率公式:A=t=nΣt=0 Ct/(1+r)t,A代表贴现后的货币数(人民币,元);t代表年数;C代表每年的原始货币数(人民币,元);r代表贴现率。采用3%的贴现率对成本和效益进行贴现。  4.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三种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分别测算出本研究每减少1例胃癌患者死亡的成本、挽救1个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的成本、每获得1个质量调整寿命年的效益成本比,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同时,对早癌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治疗与手术切除治疗的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比较,并对贴现率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结果:  1.2008-2013年庄河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共筛查9328人,其中男性3845人,占41.22%,女性5483,占58.78%。筛查人群均参加了PG检测和胃镜检查,在接受胃镜检查的受检对象人中共有6132人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为非萎缩性胃病3565例,萎缩性胃炎2057例,低级别上皮内肿瘤454例,高级别上皮内肿瘤19例,早期胃癌25例,中晚期胃癌12例。除非萎缩性胃病外,男性筛查对象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  2.筛查阳性病例共计56例,其中高级别上皮内肿瘤19例,早期胃癌25例,中晚期癌12例。筛查阳性病例检出率为0.60%,早诊率为78.57%,治疗率为90.07%。  3.2004-2012年,庄河地区胃癌发病率为45.50/10万,男性胃癌发病率为66.38/10万,女性胃癌发病率为24.23/10万,男性是女性的2.74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无论按性别分别统计还是男女合计,胃癌高发年龄段均为80-84岁,40岁以上的病例占所有胃癌病例的97.68%。庄河地区胃癌死亡率为32.18/10万,男性胃癌死亡率为45.04/10万,女性胃癌死亡率为19.08/10万,男性是女性的2.36倍。胃癌死亡的最小年龄段是15-20岁,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快速升高,男性在80-84岁年龄组时达到峰值,女性在≥85年龄组死亡率最高,超过40岁的死亡例数占总死亡例数的98.11%。  4.从2004-2012年庄河地区胃癌发病趋势来看,无论男性女性,世标率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女性的下降幅度略明显于男性。合计胃癌发病世标率由27.91/10万下降至19.45/10万,平均每年下降4.02%(95%CI:-5.64--2.37)。胃癌死亡率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女性的下降幅度略明显于男性。合计胃癌死亡世标率由30.05/10万下降至13.53/10万,平均每年下降9.34%(95%CI:-10.51-8.15)。庄河地区发病率的趋势与大连市、辽宁省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而死亡率下降趋势比大连市、辽宁省的趋势更为明显。  5.共发现筛查阳性病例56例,筛查费用共计2432160元,治疗费用共计997920元,本次筛查及早诊早治的总成本为3430080元,则经贴现后的总成本为3177819元。若56例胃癌病例没有参加筛查,根据庄河市人民医院提供的诊断治疗1例胃癌患者平均费用为35105元计算,共需花费1965880元,贴现后为1803761元。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减少1例胃癌患者死亡需要投入24537元;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挽回1个QALY花费1412元;成本效益分析共花费3177819元,产生效益13806602元,效益成本比为4.34∶1。  6.采用5%的贴现率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减少1例胃癌患者死亡需要投入23571元;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挽回一个QALY花费1427元;成本效益研究共花费3028389元,产生效益为13144099元,效益成本比为4.34∶1。  7.假设本研究筛查出的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早期胃癌的病例均采用ESD方式治疗,总成本则为3052870元,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减少1例胃癌患者死亡需要投入22306元;成本效用分析结果显示挽回1个QALY花费1284元;成本效益分析的总成本为3052870元,产生的效益仍为13806602元,效益成本比为4.52∶1。  结论:  1.2008-2013年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在庄河地区得到较好的实施,筛查阳性病例检出率为0.60%,早诊率为78.57%,治疗率为90.07%,筛查阳性病例检出率和早诊率与日本、韩国胃癌筛查项目的检出水平相当,各项指标均超过了目标要求。通过对高危人群的胃癌筛查发现60岁以上年龄组胃癌的检出率最高,提示我们在胃癌筛查和采取其他干预措施时应提高对老年人群胃癌患病情况的关注程度。  2.2004-2012年,庄河地区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发病率的趋势与大连市、辽宁省的下降趋势基本一致,而死亡率下降趋势比大连市、辽宁省的趋势更为明显,主要原因可能与胃癌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和庄河地区经济水平快速发展有关。  3.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效益成本比变化不大,分析结果稳定,同时筛查方法可靠,费效比合理,受检者依从较好。因此,本研究在经济学上是可行的,有效益的。  4.若对筛查出的早癌病例均采用ESD方式治疗,无论是从患者个人还是社会经济角度,都会得到更大的利益。因此,应在开展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的地区提升卫生技术水平,尽早开展ESD治疗。  5.从庄河地区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的变化趋势和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来看,胃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具有良好的流行病学效果、经济及社会效益,应该在胃癌高发地区进一步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13例POAG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1例(40只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92例(172只眼)单纯POAG患者分为非
目的建立兔颈上交感神经节(superior cervical sympathetic ganglion,SCSG)损毁模型,用诱导分化的骨髓源神经干细胞(Neuron stem cells,NSC)对其移植,观察兔瞳孔恢复情况,检测受损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联合远端限制性裸支架(Restrictive bare stent, RBS)行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