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农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但是,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绩效已快消耗殆尽,逐渐显露出了它的一些缺陷,一些创新形式开始出现,同时围绕着农地所有权也出现了各种争论。针对这种状况,本文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基本理论,农地制度影响绩效的途径以及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观点及其创新模式的论述,并结合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实践,尝试提出了我国农地制度今后进一步完善的思路。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农地制度的基本理论,包括农地制度的古典理论,农地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绩效的途径。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制度绩效,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它所产生的经济绩效和政治绩效。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就其经济绩效而言,制度变迁催生了多样化的农村经济组织;引发了农业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包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资金;制度变迁还促进了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也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从政治表现角度观察,家庭承包制基本制度的确立,几乎满足了不同层次经济当事人“同意的一致性”。从最高决策者角度观察,新的制度体现了国家意志;从地方政府和社区角度出发,分权化改革使他们成为新制度安排的扩散者和创新者;从经济当事人角度观察,家庭承包制的产生和确立来自于经济当事人农民自身需求诱致的结果;城市居民也从制度变迁带来的农产品极大丰富的好处,对此也持赞同态度。第三部分是我国关于农地制度变迁的观点以及创新。论述了目前支持土地国有化,私有化和集体所有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选择此种论点的原因。对于其创新,主要是论述了目前存在的“两田制”,规模经营,“四荒”使用权拍卖以及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地方。最后一部分指出了目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农民的产权残缺;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土地调整频繁,承包期过短;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针对此缺陷提出将来的发展方向及对策:规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经营使用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农地配套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