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我国北方地区高发的食管鳞状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肿瘤的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目前研究表明,食管癌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食管癌的细胞与分子遗传学研究为揭示其发病机理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染色体畸变是肿瘤细胞的显著特征之一。在众多研究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及分子遗传学方法中,荧光原位杂交以其灵敏性好、特异性强、信号-噪声比高,并可以鉴定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成为现代肿瘤遗传学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本研究从染色体水平、染色体区带水平和基因水平三个层次,探讨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为了研究食管癌细胞的全染色体畸变,本研究利用重复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将24条特异性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涂染探针,分别用Cy3、Cy5、FITC和DEAC四种荧光素按一定组合直接标记,制备两组十二色的探针池,对细胞系KYSE140的同一染色体片先后两次杂交,进行全染色体畸变分析。为了探讨同一染色体臂上不同区带的非同步性改变,采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用Cy3、Cy5和FITC三种荧光素分别标记3q、8q、11q上的三个区带,检测这些区带在细胞系EC9706的扩增或畸变。最后,在常规FISH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制片方法,建立间期核阵列;然后利用基因特异性BAC探针,检测Nek2和Hec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标本中的扩增情况。通过本研究发现,在细胞系KYSE140中,大部分染色体都出现了异常改变。其中1、2、3、7、8号染色体存在明显的扩增,11、13和18号染色体均有一条丢失。检测到19个衍生染色体,其中多数是由两条染色体的部分区段构成;有3个衍生染色体涉及到了3个不同的染色体。通过对细胞系EC9706三条染色体长臂的分析,发现3号染色体长臂扩增且末端发生了易位,8号染色体长臂末端出现了扩增,11号染色体长臂1区出现了扩增。我们建立的间期核阵列FISH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基因扩增;在6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38例标本出现Nek2基因的扩增,总扩增率为62.3%,17例标本出现Hec1基因的扩增,总扩增率为27.9%,但是没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