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制备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 CIK);以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接种BALB/cNude裸鼠建立动物模型,分析将体外培养的CIK细胞回输裸鼠体内后对其肿瘤的靶向性及其时间分布特点。方法:1.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制备CIK细胞。2.荧光双染法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鉴定CIK细胞的免疫表型。3.应用MTT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CIK细胞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的体外杀伤作用和肿瘤趋向迁移作用。4.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通过尾静脉输注荧光染料DiI标记的CIK细胞,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动态观察CIK细胞在裸鼠体内对肿瘤组织是否有趋向迁移作用。5.分别在第6h、24h、48h、7天、14天处死裸鼠后,取肺、肝、胃、肾、脾以及肿瘤组织制成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不同组织的病理表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组织中是否有荧光标记的CIK细胞表达,TUNEL凋亡实验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率。结果:1.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不同细胞因子体外培养后,诱导分化的CIK细胞在培养第3天快速增殖,14天时达到高峰,增值倍数达到50倍以上。荧光双染结果显示镜下观察CIK细胞CD3+CD56+T细胞的比例达到50%以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CIK细胞CD3+CD56+T细胞的比例占63.34%。2.MTT实验结果表明将效应细胞、靶细胞以10:1、20:1、40:1比例作用48h后,CIK细胞对MDA-MB-435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32.20±2.15)%、(51.16±2.64)%、(72.16%±4.1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对MDA-MB-435细胞的杀伤率则分别为(10.08±2.23)%、(16.13±3.12)%、(21.34±2.75)%。CIK细胞对MDA-MB-435细胞的杀伤率均比PBMC对MDA-MB-435细胞的杀伤率高。3. 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结果表明,CIK细胞对MDA-MB-435细胞的趋化迁移能力随着肿瘤细胞上清液浓度的增高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注射人乳腺癌细胞MDA-MB-435一周后裸鼠全部成瘤,尾静脉输注DiI标记的CIK细胞,经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连续监测,6h可在肺部、下肢大动脉附近观察到红色发光信号;24h可在肺、腹部区域、肿瘤组织周边监测到红色发光信号,强度较第6h明显增强,其中腹部区域分布最多;48h后检测,可在肿瘤组织及其边缘,肺部见红色发光信号,信号强度持续稳定;第7天检测红色发光信号主要集中于肿瘤组织及其周边,强度较之前明显减弱;第14天检测,肿瘤组织周边发光信号强度显著减弱。5.肿瘤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仅在肿瘤组织中可见到淋巴细胞成巢分布在肿瘤细胞边缘,且可见部分区域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细胞浸润,其中第48h的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分布区域最广,坏死凋亡区域最多,其余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或仅有少量出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淋巴细胞表面标志CD3+, CD56+, CD45RO+,均为CIK细胞免疫表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在肿瘤组织中的淋巴细胞分布区域见到红色荧光信号,为DiI标记的CIK细胞,且第48h的肿瘤组织中荧光信号区域分布最广,强度最高。6. TUNEL凋亡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未注射CIK细胞的对照组,注射CIK细胞组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率较高,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室分离制备获得的CIK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趋化迁移能力,体内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表现出对肿瘤的靶向性趋化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分布特点,此外对体内正常脏器、组织没有明显副作用,因此CIK细胞可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安全的细胞载体发挥更显著的杀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