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断迈向了新的台阶。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更是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要求。那么,我们该采取何种途径(模式)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模式会有什么变化?作为不均质大国,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很大,他们之间主导技术进步模式又会有怎么样的差别?以这些问题为导向,本文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1)沿用易先忠、张亚斌等的分析框架,通过理论模型的分析,结合成功实现经济赶超的后发国的国际经验,论证分析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模式之间的关系。主导技术进步模式会因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而不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主导技术进步模式会由以模仿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而从静态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不均质的大国,各区域在经济发展状况、要素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主导的技术进步模式会有所不同。(2)分别从全国整体和区域的角度对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刻画。从全国整体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时间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1983年,这是中国经济的恢复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83年-1992年,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2001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的时期;第四个阶段是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而从区域的角度来看,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东部地区无论是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科研实力等方面都明显领先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3)对技术进步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主导技术进步模式也体现出差异性。(4)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总体上,我国已经进入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过渡的阶段,各区域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采取适合的模式,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培养,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早日实现通过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