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斯·艾略特(1888-1965)是二十世纪英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同时也是有极大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他提出的“非个性化”和寻找“客体关联物”的创作手法对于现代西方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情歌》(1917)以叙事诗的形式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一生浓缩于整首诗之内;以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内心纠结、行动延宕、思想矛盾、意识跳跃的典型性人物。本文首先借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普鲁弗洛克行动延宕、精神分裂的深层原因,接着借用作者自己提出的“客体关联物”创作理论探讨普鲁弗洛克人物塑造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其审美理想。本论文选题目的包含两点:(1)让读者透过普鲁弗洛克的内心世界看到20世纪初社会文明开始走向衰败、人生存在的意义开始消解的外在世界;(2)让读者迸一步了解艾略特作为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为“新批评”派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艾略特及其《情歌》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理论基础,论述了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理论,为下文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综合阐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内心的矛盾形成,对其人格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普鲁弗洛克的自我、本我及其超我之间的冲突是导致其人格分裂而使其行动延宕的深层原因。第四章论述《情歌》是艾略特“客体关联物”创作理论的实践及其个人早期人生的折射。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再次强调论文的主要思想,并指出该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