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性是师范生在其培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师道德、身体素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性的一种体现。师范生主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其师范性。本研究的问题是1912-1922年这样一个独立师范教育体系发展的时期,师范生的师范性包含哪些内容?师范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是怎样培养他们的师范性?在师范性的培养过程中,师范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将是本研究展开的起点和重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教育生活叙事。本研究以师范性为中心,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阅读、思考,对民国时期师范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深描并概括出师范性培养的特点。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师范性”、“师范生”、“学生史”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及说明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师范性的内涵。回顾了师范教育的历史发展,对“师范性”进行词源分析,对历史语境下的师范性进行建构。第三部分:师范生的校园学习生活。教师道德的培养强调一种生活德育。在强种保国的背景下,师范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教育科课程是师范生培养的独特性的重要体现。第四部分:师范生的校外学习生活。实习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实习一般包括参观、见习和试教,其中试教最为关键。研学旅行是师范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机会,师范生在课程设计中学习;在感悟社会中学习;在探究实践中学习。第五部分:师范性培养的历史审视。近代,随着师范教育的开展,教师培养方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一个启蒙者转变为专业人。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师范生的身体意识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他们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寻求团体的力量。第六部分:结语。本研究认为,民国时期的师范性包含教师道德、身体素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四大方面。在培养师范性的过程中,师范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极大的激发,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师生互动、身体锻炼、学生自治会等校内学习生活,也表现在校外实习和研学旅行等活动中。师范生的实习课程和教育科课程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师范教育在课程实施上存在相互调适的取向,课程注重实用性和灵活性,以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标准。民国时期,教育思潮多种多样,师范学校组织的参观、实习批评会等活动提高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丰富了师范生的教育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