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的剂量学分布和治疗毒性发生的特点。依据RTOG/EORTC标准观察早晚期放射反应指标,寻求能更好地保证有效的剂量学分布的实时位置和剂量学验证方案。方法:对163例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植入方案,通过CT影像和纤维支气管镜(FFB)引导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在植入治疗过程中进行实时位置验证,术后进行剂量学验证。如发现有稀疏或遗漏应立即补种,力求与植入前治疗计划相符。在2个月后开始定期复查随访,疗效评价参数应用反映即时疗效的局部控制率和反映整体情况的总体生存率。依据RTOG/EORTC标准,分析早期和晚期放射反应率,观察治疗损伤毒性发生情况。结果:1.CT引导组的1年和2年总有效率为94.6%和97.4%,胸部CT显示CR和PR分别为26.2%和71.3%;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2%和45.5%。早期和晚期的放射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1%。FFB引导组1年和2年总有效率分别为77.3%和90.6%,随访1年组CR为22.7%和PR为54.5%。随访2年CR为21.9%和PR为68.9%。1年生存率是80.3%;2年生存率是43.8%。未观察到早期和晚期的放射反应发生。2.剂量学验证显示:CT组和FFB组的瘤体受照平均剂量分别为153.7和154.5Gy,均接近处方剂量PD的2倍;适形指数(r)也在合适范围内。CT引导组患者心肺及脊髓的照射剂量为31.0和7.5Gy,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中心型和周围型肺癌气胸发生率为分别为66.7%(16/24)和20%(13/65),随访2年未见肺组织纤维化或肺放射性损伤发生。早期和晚期的放射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1%。FFB引导组随访1年和2年总有效率分别为77.3%和90.6%,随访1年组CR为22.7%和PR为54.5%。随访2年CR为21.9%和PR为68.9%。未观察到早期和晚期的放射反应发生。结论: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时,只有应用放射计划系统制定严格的植入和剂量学验证方案,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由于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放射受量明显减低,因此明显降低了治疗损伤毒性反应的发生,从而避免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到损伤。结果显示有效处方剂量达到80Gy,能使肿瘤病灶受到高剂量照射,其控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