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已形成了信息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家电等产业集群,主要产品对外贸易和国内市场占比均较大,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近年来,受国内市场逐渐饱和、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压力逐渐显现,亟需在产品创新、发展模式方面寻求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传统产品市场逐渐饱和产业发展面临增长压力
传统产品是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大湾区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基地,形成了以手机、微型计算机等传统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18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34%,产业主要集中在以深圳、广州、东莞、惠州等为代表的广东省九市。
九市电子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省的96.4%,是广东省和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当前,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产品,其中,手机产量占全国45%,电视机产量占全国47%,微型计算机占全国16%。
受全球需求下降和产能转移等因素叠加影响,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增速开始放缓。国家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我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累计为14.7亿台,比上年同期下降4.4%。其中,手机出口连续三年同比下滑,2018年出口量较2015年顶峰的13.4亿部减少了2亿多部。在此大环境下,大湾区主要产品增长乏力,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压力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已由2016年的14.6%降到了2018年的9.3%,手机产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从2016年的9.64亿部下降到2018年的8.08亿部,下降了16%;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018年较2017年下降了20%。
产业外溢因素增强面临向国外转移压力
大湾区要素成本上升的挤出效应显现,部分企业开始向外转移生产环节。从自身发展环境看,广东九市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与内陆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相比,制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几年,大湾区一些企业加快了产能布局调整步伐,在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的同时,部分外企开始向印尼、越南等地转移产能,对大湾区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比如,韩国三星集团在2018年4月底关闭了深圳工厂,却在越南进行大幅度投资,其旗下近40%的手机产能转移到了越南。
外国产业政策拉引作用增强,大湾区内电子信息产业被转移的概率加大。
从外部竞争态势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自身制造业发展,纷纷采用市场换产业策略,以加征关税的方式保障零部件本土化比例,强制他国企业向该国转移生产制造环节。
比如,印尼出台政策,规定2017年1月1日起,凡是在印尼销售的4G手机,零部件本地供应率(TKDN)均须提升至30%,以限制手机进口和吸引外商到印尼投资通信设备制造业。基于此类政策,我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海外市场,不得不在东道国设立制造工厂。如国内手机品牌OPPO、华为等厂商已经在印度、印尼等国建立了生产基地。
竞争焦点向高端延伸产业创新压力倍增
产业向高端延伸,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在发展中持续提升,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转变,与国外产业的竞争焦点也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创新、品牌塑造等高端环节延伸。当前,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大湾区高端创新人才、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核心环节受制于人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加之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扩散管控趋严,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通道变窄,提高“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显得更为迫切。
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产业创新的内外压力凸显。内部压力来自于创新路径选择。随着大湾区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爬升,创新也从跟随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可借鉴的经验变得更加稀缺,由此带来的创新路径选择风险加大。若企业对创新战略实施把控不当,有可能错失未来产业发展机会。以诺基亚为例,作为曾经的手机行业龙头企业,在智能机来临之际,创新重点仍专注于个体产品创新,没能及时从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创新、构建起Meego系统生态,最终在与安卓系统和iOS系统引领的智能机生态竞争中落败,错失智能机时代。
构建新支撑 实现新发展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发挥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通信、超高清视频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快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部署,率先通过应用示范,形成新的增长点。其次,加快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与制造业结合,培育壮大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网联汽车等新产业。最后,发挥大湾区制造业门类多、基础好、活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促进其它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强化产业的根植性。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产业组织机制创新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以优势产品构建价值枢纽,吸引资金、人才和服务向大湾区汇聚。依托大湾区全产业链优势,探索标准、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制造协同“走出去”的新模式,增强“走出去”企业与大湾区产业的黏结性,保持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综合发挥香港作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熟悉国际科技潮流趋势、国际技术标准和国际客户需求的优势,港澳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拥有广泛国际市场网络、物流便捷的优势以及内地设计制造能力强的优势,打造三地紧密合作的创新链,向世界输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充分利用港澳高校基础研究资源和内地产业及创新资源,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集成电路、高端光学器件、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传统产品市场逐渐饱和产业发展面临增长压力
传统产品是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大湾区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基地,形成了以手机、微型计算机等传统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18年,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6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34%,产业主要集中在以深圳、广州、东莞、惠州等为代表的广东省九市。
九市电子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省的96.4%,是广东省和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体。当前,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传统产品,其中,手机产量占全国45%,电视机产量占全国47%,微型计算机占全国16%。
受全球需求下降和产能转移等因素叠加影响,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增速开始放缓。国家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我国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出口累计为14.7亿台,比上年同期下降4.4%。其中,手机出口连续三年同比下滑,2018年出口量较2015年顶峰的13.4亿部减少了2亿多部。在此大环境下,大湾区主要产品增长乏力,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压力逐渐显现。数据显示,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已由2016年的14.6%降到了2018年的9.3%,手机产量连续三年出现下降,从2016年的9.64亿部下降到2018年的8.08亿部,下降了16%;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2018年较2017年下降了20%。
产业外溢因素增强面临向国外转移压力
大湾区要素成本上升的挤出效应显现,部分企业开始向外转移生产环节。从自身发展环境看,广东九市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与内陆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相比,制造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近几年,大湾区一些企业加快了产能布局调整步伐,在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的同时,部分外企开始向印尼、越南等地转移产能,对大湾区产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比如,韩国三星集团在2018年4月底关闭了深圳工厂,却在越南进行大幅度投资,其旗下近40%的手机产能转移到了越南。
外国产业政策拉引作用增强,大湾区内电子信息产业被转移的概率加大。
从外部竞争态势来看,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自身制造业发展,纷纷采用市场换产业策略,以加征关税的方式保障零部件本土化比例,强制他国企业向该国转移生产制造环节。
比如,印尼出台政策,规定2017年1月1日起,凡是在印尼销售的4G手机,零部件本地供应率(TKDN)均须提升至30%,以限制手机进口和吸引外商到印尼投资通信设备制造业。基于此类政策,我国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海外市场,不得不在东道国设立制造工厂。如国内手机品牌OPPO、华为等厂商已经在印度、印尼等国建立了生产基地。
竞争焦点向高端延伸产业创新压力倍增
产业向高端延伸,与发达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企业创新能力在发展中持续提升,产业链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产业正从跟跑向并跑转变,与国外产业的竞争焦点也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创新、品牌塑造等高端环节延伸。当前,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大湾区高端创新人才、原始创新不足,关键核心环节受制于人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加之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扩散管控趋严,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通道变窄,提高“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显得更为迫切。
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产业创新的内外压力凸显。内部压力来自于创新路径选择。随着大湾区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爬升,创新也从跟随模仿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可借鉴的经验变得更加稀缺,由此带来的创新路径选择风险加大。若企业对创新战略实施把控不当,有可能错失未来产业发展机会。以诺基亚为例,作为曾经的手机行业龙头企业,在智能机来临之际,创新重点仍专注于个体产品创新,没能及时从封闭创新走向开放创新、构建起Meego系统生态,最终在与安卓系统和iOS系统引领的智能机生态竞争中落败,错失智能机时代。
构建新支撑 实现新发展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发挥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通信、超高清视频等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快相关产品研发和应用部署,率先通过应用示范,形成新的增长点。其次,加快大数据、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与制造业结合,培育壮大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网联汽车等新产业。最后,发挥大湾区制造业门类多、基础好、活力强的优势,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新模式,促进其它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强化产业的根植性。积极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产业组织机制创新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以优势产品构建价值枢纽,吸引资金、人才和服务向大湾区汇聚。依托大湾区全产业链优势,探索标准、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制造协同“走出去”的新模式,增强“走出去”企业与大湾区产业的黏结性,保持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大力开展协同创新。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综合发挥香港作为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熟悉国际科技潮流趋势、国际技术标准和国际客户需求的优势,港澳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拥有广泛国际市场网络、物流便捷的优势以及内地设计制造能力强的优势,打造三地紧密合作的创新链,向世界输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共性技术研发方面,充分利用港澳高校基础研究资源和内地产业及创新资源,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突破集成电路、高端光学器件、电子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