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的身份证是商鞅发明的
古人也有类似今天身份证一类的比较完备的身份证明——“照身帖”,这也是可考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
“照身帖”的专利要归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全面推行变法。第一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帖”。
有名字、职业,还有照片和公章——“照身帖”跟今天的身份证很像。令人佩服的是,经过商鞅的铁腕,“照身帖”深入人心。
僧人游方要带度牒
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战乱与灾年,农夫们基本上不会离开土地与家乡。他们生活在一个狭小地域内的熟人社会中,不需要身份证明。如果在战乱与灾年,天下尽是流民,人命贱如草,也不需要身份证明了。
在古代,需要身份证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动的特殊群体,比如僧侣。《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途中每到一个新的国家,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度牒去通关。度牒就是他们的护照。
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日本还藏有唐时的度牒文物,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非常珍贵。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徭役。没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称为私度。经官府发现,将会给予处罚,勒令还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挂单,必须随身携带度牒,作为身份证明。正因如此,度牒是稀缺品,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一直到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免费发放度牒,结束“度牒银”制度。令人感慨的是,民间传说,明建文帝被其叔叔打下南京时,没有自焚于宫中,而是化装成和尚逃走,当时他翻出了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一个密件,里面就有度牒一份。
金龟婿的由来也与身份证有关
事实上,在明朝就出现过“路引”。明朝年间有这样一项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即“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古代这种证明身份的东西很多,名称也不一样,有: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不过这些都不属于小老百姓,而是官员的等级身份证。
战国时,军官调动军队,要用虎符。“鱼符”则是唐高祖李渊的发明,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其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在今天,“龟”这个词不受欢迎,尤其为男人所忌讳;但在唐朝,却是个吉祥如意的字,当时很多人名字中也用此字,比如“李龟年”。龟符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武则天一死就被废除了,但是留下了一个流行至今的词——“金龟婿”。
明代官员用“牙牌”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清朝官员则用帽子上的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
古人也有类似今天身份证一类的比较完备的身份证明——“照身帖”,这也是可考的出现最早的身份证明。
“照身帖”的专利要归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全面推行变法。第一次变法的重要内容就是编录户籍,什伍连坐,鼓励告奸,无户籍凭证者不得上路,不得留宿客舍。这个户籍凭证,就是“照身帖”。
有名字、职业,还有照片和公章——“照身帖”跟今天的身份证很像。令人佩服的是,经过商鞅的铁腕,“照身帖”深入人心。
僧人游方要带度牒
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战乱与灾年,农夫们基本上不会离开土地与家乡。他们生活在一个狭小地域内的熟人社会中,不需要身份证明。如果在战乱与灾年,天下尽是流民,人命贱如草,也不需要身份证明了。
在古代,需要身份证明的,往往是一些需要流动的特殊群体,比如僧侣。《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途中每到一个新的国家,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度牒去通关。度牒就是他们的护照。
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公度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在唐代也称为祠部牒,日本还藏有唐时的度牒文物,上面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以及官署关系者的连署,非常珍贵。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时还可以免除地税徭役。没有度牒而私自出家的僧道,称为私度。经官府发现,将会给予处罚,勒令还俗。因此,后世僧人游方挂单,必须随身携带度牒,作为身份证明。正因如此,度牒是稀缺品,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一直到明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免费发放度牒,结束“度牒银”制度。令人感慨的是,民间传说,明建文帝被其叔叔打下南京时,没有自焚于宫中,而是化装成和尚逃走,当时他翻出了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一个密件,里面就有度牒一份。
金龟婿的由来也与身份证有关
事实上,在明朝就出现过“路引”。明朝年间有这样一项规定:凡人员远离所居地百里之外,都需由当地政府部门发给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即“路引”,若无“路引”或与之不符者,是要依律治罪的。
古代这种证明身份的东西很多,名称也不一样,有:虎符、免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牙牌、腰牌等,不过这些都不属于小老百姓,而是官员的等级身份证。
战国时,军官调动军队,要用虎符。“鱼符”则是唐高祖李渊的发明,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其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在今天,“龟”这个词不受欢迎,尤其为男人所忌讳;但在唐朝,却是个吉祥如意的字,当时很多人名字中也用此字,比如“李龟年”。龟符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武则天一死就被废除了,但是留下了一个流行至今的词——“金龟婿”。
明代官员用“牙牌”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清朝官员则用帽子上的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