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而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让我眼前一亮。
我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成长在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时,家里几个孩子各自分得了一块月饼。孩子们舍不得马上吃,要等到晚上和伙伴们一起看月亮时才吃。邻居的婶婶会烘月饼。一块块面团装进那刻着纹样的木头模子,倒出来就是一簇簇美丽的忍冬花纹。民间木工的工艺之美,深深地浸染了我的内心。
中秋这个日子,和月饼和团圆一起,拼合成了记忆中一道深深的褶印。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日本人不过中秋节,市面上也就没有月饼。
有一年中秋,我特别想吃上一块月饼。听人说,神户的中华街有月饼可买。于是我从京都到大阪,由大阪到神户,千辛万苦总算买到了一盒月饼。那时京都大学的留学生不少。这一盒月饼东家一块,西家一块,最后只剩下一块。当我们一家人站在楼上把月饼切成几小块分着吃一起看月亮时,心中涌起的乡情,一生都不能忘记。
什么是节日?汉字里面节日的“节”,思想含义很深。“节”本意取自竹节。我们生活在时间流中,我们的生活需要对这时间之流做出切割。这切割的点就是节。节就是为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出刻度,而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八月十五本是寻常的一天,就是因为有了裹著五仁或枣泥,刻忍冬花纹或万福图案的月饼,因为有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有了从儿时到长大一次次亲人们欢会的记忆,它变得充满温馨,充满祥和气息,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纳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顺应民心的适时之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社会整体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一个将我们投身于世界的时代,也是整个民族面对世界重新自我定位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这一在共和国日历上出现的巨大变化,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标志着生长于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古老的传统节日,被重新纳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领域,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走上重新自我认识之路。
10年过去了,回头看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呢?一方面,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到节日互相问候,主流媒体和商业都努力围绕着传统节日做文章;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传统节日最为依托的农村在萎缩,节日传统存在空洞化的风险。
如何维系节日民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在路径上,一定要以艺术为核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小小一团面,被造出千变万化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种类纷繁的美丽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
贞下起元,推陈出新,此其时也!
我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批人,成长在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中秋节时,家里几个孩子各自分得了一块月饼。孩子们舍不得马上吃,要等到晚上和伙伴们一起看月亮时才吃。邻居的婶婶会烘月饼。一块块面团装进那刻着纹样的木头模子,倒出来就是一簇簇美丽的忍冬花纹。民间木工的工艺之美,深深地浸染了我的内心。
中秋这个日子,和月饼和团圆一起,拼合成了记忆中一道深深的褶印。上世纪90年代,我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日本人不过中秋节,市面上也就没有月饼。
有一年中秋,我特别想吃上一块月饼。听人说,神户的中华街有月饼可买。于是我从京都到大阪,由大阪到神户,千辛万苦总算买到了一盒月饼。那时京都大学的留学生不少。这一盒月饼东家一块,西家一块,最后只剩下一块。当我们一家人站在楼上把月饼切成几小块分着吃一起看月亮时,心中涌起的乡情,一生都不能忘记。
什么是节日?汉字里面节日的“节”,思想含义很深。“节”本意取自竹节。我们生活在时间流中,我们的生活需要对这时间之流做出切割。这切割的点就是节。节就是为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出刻度,而不同的民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八月十五本是寻常的一天,就是因为有了裹著五仁或枣泥,刻忍冬花纹或万福图案的月饼,因为有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丽诗句,有了从儿时到长大一次次亲人们欢会的记忆,它变得充满温馨,充满祥和气息,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被纳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这是顺应民心的适时之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社会整体在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是一个将我们投身于世界的时代,也是整个民族面对世界重新自我定位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这一在共和国日历上出现的巨大变化,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标志着生长于中国农业文明基础上古老的传统节日,被重新纳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领域,标志着中国文化发展走上重新自我认识之路。
10年过去了,回头看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呢?一方面,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到节日互相问候,主流媒体和商业都努力围绕着传统节日做文章;另一方面,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传统节日最为依托的农村在萎缩,节日传统存在空洞化的风险。
如何维系节日民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在路径上,一定要以艺术为核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小小一团面,被造出千变万化的月饼;薄薄的一张纸,会被剪成种类纷繁的美丽窗花。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那应该是闻声而令人心从、润物细无声的产品,能够唤起民众对于节庆活动自发、自觉、自愿参与的产品。
贞下起元,推陈出新,此其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