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是线性比例关系,即随着业务量增加或减少同等比例,成本费用变动的幅度相同。但Noreen、Soderstrom(1997)[1]、Cooper、Kaplan(1998)[2]首先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成本费用的变动呈现出不对称性的现象。后来Anderson等(2003)[3]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费用粘性概念,成本费用粘性是指业务量增加时的成本费用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的成本费用的减少量,费用呈现易涨难跌的特征。从此之后,国内外学者陆续通过多种方法证实了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并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成因、经济后果等展开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企业中的审计费用属于管理费用的一种,从而推断审计费用也存在粘性。事实上,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审计费用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如果企业规模同比例下降,审计费用的下降的幅度却小于上升的幅度,这种与常规大众化认知不同的现象在审计费用中是存在的,将这样的现象称为审计费用存在向下的粘性。审计费用是企业费用支出的重要一部分,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之一,审计费用对它们都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其审计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并为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助其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关于审计费用和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已趋向成熟,却鲜有对审计费用粘性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归纳整理,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5个假设并利用Anderson等(2003)[3]的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以我国2009-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审计费用存在向下的粘性以及按成长性分组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两者与审计费用粘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确实存在向下的粘性;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费用粘性负相关,相对于低成长性企业而言,高成长性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加明显;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费用粘性正相关,相对于低成长性企业而言,高成长性企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更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在监管层面提出了完善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规范审计收费的建议;在公司层面提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治理力度,完善内部控制的披露制度的建议;在会计师事务所层面提出了加强审计技术的开发,提高自己的审计业务水平,扩大规模,提高自己的议价能力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