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的心智、灵魂、个性正是在长期的人文熏陶中获得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文章首先对情感熏陶的概念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情感熏陶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做出了阐述,最后总结了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人文熏陶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阅读教学;人文熏陶
小学生的语文理解及应用能力均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和提高的,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每篇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阅读篇章都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目标之一。在开展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学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需采取相应教学措施以充分发挥情感熏陶的作用。
一、情感熏陶的概念和特点
情感熏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充分运用教学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融入学习氛围当中的一种教学方法[1]。情感熏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以调动学生情感为目标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熏陶能促进师生距离的拉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于成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觉的、形象的、整体的,也是直通心灵的。儿童的成长被他所感知的世界所引导。浸润在语言编织的世界里,儿童自由地抒发感悟和理解,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就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方式。在语文的世界里,儿童的理解与表达会呈现出纯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由的希望,对于善良和纯真的赞美,对于丑恶与暴力的反抗。这其实就是语言理解的精神意义。儿童的心智、灵魂、个性正是在长期的人文熏陶中获得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当作一种知识来教,过分强调机械的操练,过分追求理性的分析,惯用灌输与问答,忽视情感因素与审美情趣,常常忘了语文不是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更多的是整体的、直觉的、感性的人文熏陶。语文教学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可憎,高耗低效,直至学生学无生气,教师教无创意,语文教学枯燥、僵硬、冰冷,丧失生机、激情与诗意。究其原因,关键是语文被应试、功利教育的迷雾遮住了双眼,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缺少人文关照,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语文的独特功能与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独特方式。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
如何实施“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提出了“人文熏陶”的小学语文教学构想,试图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最优化,突破机械干瘪的训练式的语文,创造适合语言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熏陶式语文教学。
基本操作思路是:“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五个方面进行实践。
1 构建人文熏陶的语文课堂。
(1)挖掘品味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语言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聚,是每个人获得精神滋养的源泉之一。语文的内容当然包含着人文情怀,包含着人类生命体验的种种形式以及对它们的表达。正因为语文的精神维度,语文教学就必须使之获得精神升华及其表现的方式。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壮美;《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八次》,彰显的是永不言败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真情的回报》《爱如茉莉》,讴歌的是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们爱。你啊,中国》,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课文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和人格精神。因此,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并以此为载体给学生以人文熏陶。这一般有这样三种方式。一是品味语言给学生以人文熏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文字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富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为外,思想哲理为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进行情的迁移、内化,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感染和影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過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二是品味作品形象给学生以人文熏陶。小语教材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作者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笞。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形象的时候,要把作品中人物形象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将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的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形象的感受、体验和品味是不知不觉的、渐进式的,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三是品味作品主题给学生以人文熏陶。选人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有积极向上的主题,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一起提炼文章主题,和作者一起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感受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礼,心灵得到涤荡,品格得到升华。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和灵性共舞,学生将受到浓浓的人文熏陶。
(2)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优化人文环境就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积极互动,要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受到分享思想的乐趣。
总之,站在以人为本培养品德优秀人才的高度,语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渗透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升华自我。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阅读教学;人文熏陶
小学生的语文理解及应用能力均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和提高的,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每篇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阅读篇章都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如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是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的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重点目标之一。在开展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学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需采取相应教学措施以充分发挥情感熏陶的作用。
一、情感熏陶的概念和特点
情感熏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充分运用教学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更好的融入学习氛围当中的一种教学方法[1]。情感熏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以调动学生情感为目标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熏陶能促进师生距离的拉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人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不同于成人,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觉的、形象的、整体的,也是直通心灵的。儿童的成长被他所感知的世界所引导。浸润在语言编织的世界里,儿童自由地抒发感悟和理解,语言的理解、感悟与表达就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方式。在语文的世界里,儿童的理解与表达会呈现出纯真无邪的天性,表现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由的希望,对于善良和纯真的赞美,对于丑恶与暴力的反抗。这其实就是语言理解的精神意义。儿童的心智、灵魂、个性正是在长期的人文熏陶中获得发展。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语文当作一种知识来教,过分强调机械的操练,过分追求理性的分析,惯用灌输与问答,忽视情感因素与审美情趣,常常忘了语文不是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更多的是整体的、直觉的、感性的人文熏陶。语文教学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可憎,高耗低效,直至学生学无生气,教师教无创意,语文教学枯燥、僵硬、冰冷,丧失生机、激情与诗意。究其原因,关键是语文被应试、功利教育的迷雾遮住了双眼,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缺少人文关照,忽视了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语文的独特功能与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独特方式。语文教学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一种影响,一种熏陶。
如何实施“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提出了“人文熏陶”的小学语文教学构想,试图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最优化,突破机械干瘪的训练式的语文,创造适合语言和人文精神同构共生的熏陶式语文教学。
基本操作思路是:“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五个方面进行实践。
1 构建人文熏陶的语文课堂。
(1)挖掘品味语文教材的人文因素。语言是民族精神文化的凝聚,是每个人获得精神滋养的源泉之一。语文的内容当然包含着人文情怀,包含着人类生命体验的种种形式以及对它们的表达。正因为语文的精神维度,语文教学就必须使之获得精神升华及其表现的方式。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的是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壮美;《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八次》,彰显的是永不言败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真情的回报》《爱如茉莉》,讴歌的是至善至美的人间真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们爱。你啊,中国》,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些课文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和人格精神。因此,老师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并以此为载体给学生以人文熏陶。这一般有这样三种方式。一是品味语言给学生以人文熏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文字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表达情意,那么用它组成的作品,都富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审美意义及哲理。语言文字为外,思想哲理为里。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进行情的迁移、内化,实现对学生心灵的感染和影响。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本体,该细嚼的地方要反复玩味,细嚼慢品,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過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等人文素养也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二是品味作品形象给学生以人文熏陶。小语教材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包含了作者对假、恶、丑的批判和鞭笞。我们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这些形象的时候,要把作品中人物形象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将作者的感情传达到他们的内心,这样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中形象的感受、体验和品味是不知不觉的、渐进式的,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三是品味作品主题给学生以人文熏陶。选人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有积极向上的主题,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一起提炼文章主题,和作者一起去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感受美好的人性,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之中;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受到洗礼,心灵得到涤荡,品格得到升华。当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和灵性共舞,学生将受到浓浓的人文熏陶。
(2)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优化人文环境就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积极互动,要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个成员都切实感受到分享思想的乐趣。
总之,站在以人为本培养品德优秀人才的高度,语文教学必须把人文渗透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据,使学生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升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