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哭泣行为作为幼儿社会性语言的一种表现,涉及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作为一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幼儿哭泣行为较为容易被教师观察到,教师的有效回应,不仅能安抚幼儿情绪,改变幼儿不良的情绪的表达方式,还有助于师幼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本研究从武汉市两所公立幼儿园(K园与H园)中各选取一个中班的幼儿与教师为观察对象,对K园的4名教师(包括3名教育老师与1名每周三都组织教育活动的保育老师)的回应行为进行了为期3个月观察,对H园的2名教师的回应行为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观察,而后对搜集到的93个教师对幼儿哭泣的回应策略案例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幼儿哭泣的原因、特点与教师回应幼儿哭泣行为的现状。研究还运用访谈法对观察的6名教师进行正式、非正式访谈,之后为保证访谈资料的丰富性,又对另外两所公立幼儿园中的9名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全部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以得出教师回应策略的影响因素。全部研究结果如下:1.幼儿哭泣的原因可以分为:幼儿自身、教师言行、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状态。幼儿自身原因又分为:身体疼痛、痛苦回忆、东西损失、学习压力、分离焦虑、不明原因;教师言行原因又分为:批评、口头威胁、脱离集体、没收所属物、取消相应资格、公开谈论、提出完不成的要求;幼儿与同伴之间状态原因又分为:身体侵害、语言侵害、物权冲突、关系疏离、引起注意、跟从哭泣。其中教师言行引起幼儿哭泣次数最多,幼儿自身原因导致哭泣次数其次,次数最少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状态原因。2.幼儿哭泣的特点为:根据幼儿哭泣时间的长短,分为一分钟以上哭泣和一分钟之内哭泣两种,教师行为引起幼儿哭泣1分钟之内哭泣频率较高,因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状态哭泣中,超过一分钟哭泣的幼儿所占比例较大;根据幼儿哭泣声音的大小分为:低声哭泣与大声哭泣,男性幼儿大声哭泣的频次高于低声哭泣,而女性幼儿高声哭泣与低声哭泣的频次无明显差别;根据幼儿哭泣的场景分为8种,其中幼儿哭泣发生频率最高的场景为进餐午睡时间,其次为自由活动,发生频率最少的场景为过度活动。3.教师回应幼儿哭泣策略共8种分别为:情绪缓冲型策略、耐心教育型策略、转移注意型策略、安抚帮助型策略、威胁恐吓型策略、批评责备型策略、冷处理型策略、忽略型策略。根据策略使用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把教师回应的性质分为良性、中性策略及不良策略。其中良性策略包括:耐心教育型策略、安抚帮助型策略、冷处理型策略。中性策略包括:转移注意型策略、情绪缓冲型策略。不良策略包括:威胁恐吓型策略、批评责备型策略、忽略型策略。4.从教师回应策略使用数量上看:情感缓冲型策略使用最多,其次为耐心教育型,再其次为安抚帮助型,出现数量最少的策略为威胁恐吓型,忽略型策略暂未出现。从教师回应策略态度上看:教师中性态度所占比例较大,消极态度出现情况较少。教师回应策略较少伴有肢体动作安抚,且出现动作安抚的情况多集中于幼儿自身原因哭泣。从教师回应策略效果上看,教师多采取中性策略与其他良性策略相结合能可以取得较好效果;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回应幼儿,效果较好;教师回应时伴有肢体动作安抚幼儿比没有肢体动作取得的效果更好。5.教师回应策略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回应类型单一,以习惯化的回应策略为主要方式;教师自身情绪控制能力低,较少会对回应策略进行反思评价;回应时肢体动作出现频率低,回应结果并不乐观;教师回应以恢复秩序为主要目的,没有以提升幼儿能力为关注点;6.影响教师回应幼儿哭泣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儿因素(哭泣的频率、师幼关系、幼儿的性格),教师因素(教师对哭泣价值的看法、教师的观念、教师的经验、教师的情绪状态),家庭及家园共育因素(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园合作亲密程度)。依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期提升教师回应幼儿哭泣策略。①正确认识幼儿哭泣价值,倡导幼儿情绪合理表达。②重视教师肢体语言,使用多种策略综合回应幼儿。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情绪控制能力。④提倡家园共育合作探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