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会计学科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越发明显,相关针对性的研究不断增加,研究内容也更加多样和深入。传统的成本习性模型在计算企业的总成本时主要考虑固定成本与随业务量变化的变动成本。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发现业务量上升导致的成本相应的变动比率显著高于业务量等比例下降时成本的变动比率,这种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非对称的变动被学者们称为“成本粘性”。成本粘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不同,而作为成本管理行为主体的管理者,其自身的非理性行为必然会对企业成本粘性产生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企业特征、经营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于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这一主观因素的研究尚少。因此本文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内部控制这一治理机制,研究在不同内部控制质量下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是否存在不同。同时考虑到我国国有企业对负责人的考核较为严格,可能调节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本文进一步将样本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公司样本。本文以我国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论证出本文所要验证的三个假设,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第一,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加剧了企业的成本粘性。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对未来销售的预期过分乐观,即使面临销售的下降,也会认为后期销售一定会好转。另一方面,考虑到减少当前资源会产生相应的调整成本,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乐于保有当前的资源规模,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粘性。同时,管理者出于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过度自信,相信自己对未来销售持续增长的预期,使得销售下滑时,管理者仍会维持甚至加大资源的投入,这在一方面也加剧了企业的成本粘性。第二,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成本粘性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国有企业中,这一关系不再显著。说明企业的国有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在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采取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相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以及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而有关利润指标又在考核指标中占有很高权重。因而,在面对以利润为核心的业绩考核制度,并且考核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薪酬和职位晋升。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会更加理性的进行成本决策,尽力控制相关成本费用的支出,以获取更好的考核成绩。第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削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正向影响。而在低质量的内部控制下,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助长了企业成本粘性。管理者过度自信增强了企业的成本粘性,严重阻碍了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司的代理问题,减少管理者自利行为和非理性决策的发生。同时高质量内部控制能监督和纠正管理者决策的偏差,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总的来说,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管理者的个人行为角度详细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有助于企业在管理者激励、完善管理者的业绩评价体系方面有所启发。而对内部控制的考察,将有利于企业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