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腰大池;引流问题;护理对策
腰大池持续引流(continuous lumber cistern drainage,CLCD)是指将腰段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通过引流管短期内持续引流到体外,以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或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1]。
自Vourch等在 1960 年首次提到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脊液漏以来,作为神经外科部分疾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简单、完全封闭、压力稳定、脑脊液引流充分、可长时间带管的优点[2],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3]。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是神经外科一种微创、简单、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腰大池引流术通过加快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速度,提高清除蛛网膜下腔血液的速度,降低脑脊液中血红蛋白及代谢产物浓度,缓解血管痉挛和血性刺激,从而缓解头痛等症状,减少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2]。此外,张树葆等人认为通过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还可以降低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浆中Aβ1-42水平,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4]。
1.引流方法
患者采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 L3~4或 L4~5椎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见有脑脊液流出,向头侧置入8~15cm 腰大池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每日留取新鲜脑脊液做常规及生化检查。待脑脊液血性成分明显减少或症状明显好转,于引流后7~14d 拔除引流管[5]。
2.主要并发症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作为一种有创操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主要包括:①过快过量引流导致颅内压过低;②颅内感染,为置管时间过长、无菌操作不当造成逆行感染;③张力性气颅,为脑脊液外流速度较快,流量过多,颅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出现负压梯度,使空气经瘘口进入颅内;④引流管不畅通,主要原因为导管扭折位置过深或过浅,以及脑脊液中有碎片组织或蛋白质含量过高导致阻塞;⑤穿刺引起的神经根刺激症状 [6]。因此我们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怎么固定?如何固定?引流量多少?采用何种方法引流?怎样预防感染?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腰大池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对策的研究成果。
3.常见护理问题和处理对策
3.1引流管固定
因大部分神经外科患者常伴有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等,故无法长时间配合带管,加上固定方法及材料不合适等外在原因,在引流过程中常常发生引流管脱落、扭曲、折叠、断裂,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局部皮肤过敏破损、局部感染、颅内积气等并发症[7]。只有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8]。如何妥善固定腰大池引流管、保证引流通畅、使用安全,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神经科医护人员面对的难题。常规腰大池置管后医生会用6cm×7cm的3M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采用无菌纱布固定导管,然后敷料外腰大池引流管用3M真丝胶布缠绕固定[9]。申洁等认为在此基础上外扎腹带固定腰部适用于所有腰大池置管引流,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和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医务人员及患者易于接受。腹带有弹性,固定服帖,翻身时摩擦的只是腹带而不是固定的胶布,因此胶布不易脱落,固定牢固,可避免翻身时腰大池引流管的来回牵拉[9]。采用传统的胶布(医用橡皮膏)固定腰大池引流管,因其不能有效透气,汗液或局部分泌物积聚在敷料下导致胶布黏性降低,经常出现胶布卷边、脱落,而频繁换药和局部皮膚湿度升高,则会大大增加局部穿刺点感染的机会[10]。王凌等学者研究证实由于水胶体敷料透气防水、材质薄软、粘性好,能有效固定腰大池引流管,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有效阻挡微生物侵入,预防穿刺部位感染,减少皮肤过敏的发生。同时也方便护理人员观察,从而保障引流治疗的安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2]。翻身或搬动患者应防止牵拉引流管,操作后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或脱落。对清醒患者做好宣教。对躁动不安患者给予约束带约束或遵医嘱镇静治疗。
3.2引流量的控制
腰大池引流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脑脊液缓慢而持续地引流至体外,并且通过调整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的多少控制颅内压[1]。脑脊液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正常情况下,一般成人每日可产生脑脊液约500 ml,然过度引流现象临床常见却长期不被重视。脑脊液的过度引流现象有过很多报道。患者术后早期要严格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引流速度一般为2~5滴/min,每24h引流量 150~300mL为宜[11],邵军等同样认为通过调节引流袋悬挂高度控制每日脑脊液引流量,保持脑脊液引流量在150~300ml/d[5]。而张国霞等学者提出每天引流量控制在100~250 ml较为合适[12],毛明利等将大部分患者每日腰大池引流量均控制在 200~250ml之间[3]。将患者按照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的不同分为100~<150、150~250和>250~300 ml 组观察其脑积水发生情况发现,150~250 ml 组aSAH患者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仅为8.33% ,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的脑积水发生率(26.09%和20.00% )。提示每日脑脊液引流量控制在150~250 ml能明显降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5]。关于腰大池管的引流量及引流时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而范永芬等认为控制引流速度,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为宜,引流量不能超过脑脊液的生成量[13]。广为人们接受的引流量是200~300ml/d。那么通过何种方法来控制引流的量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学者们关于腰大池引流方式的研究。
3.3引流的方式
金海、肖辉等学者提出在腰大池引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引流速度骤变造成的不良反应,应保持匀速以防止突发颅内压的波动而致脑疝等致命并发症[14]。张荣军等曾经报道过2例患者因腰大池过度引流脑脊液所致的枕骨大孔疝等严重并发症[15]。张国霞等学者同样提出腰大池引流最关键之处在控制引流速度,过快会造成颅内压低,引发脑疝;过慢又容易出现堵塞,加重颅内压高和感染[15]。根据引流量来补充平衡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14]。另外,持续缓慢、均匀的脑脊液还可以有效的避免管腔堵塞,避免脑脊液逆流继发颅内感染[16]。 那如何控制腰大池引流管的引流速度,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腰大池持续引流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控制脑脊液引流,一是流量控制,二是压力控制。压力控制一般放至固定高度,如放至高度距离外耳道15cm左右,在脑脊液增多或者颅内压超过此压力时即可自动引流。而这也是临床上公认且应用较广泛的方法。而流量控制是通过随时调节引流袋的高度来控制脑脊液的流速[16]。可通过调节器将脑脊液引流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4 滴,引流量在10 ml/h左右;避免腹压增大时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而致引流过度;对于脑脊液压力进行监测来调整颅压调节瓶的高度和引流速度[14]。高书媛等学者提出引流瓶高度直接反映颅内压力,由于引流管在引流过程中损失部分压力,所以引流瓶的高度要低于正常颅内压的高限,也就是说要处于双外耳道假想连线与其上方18cm 之间,过高不利于引流,颅内压增高,过低则过度引流,引起低颅压,所以引流瓶的高度调节十分重要[17]。
但有学者认为传统模式采用调节引流袋高度改变引流速度,但精确度不高,不能有效维持恒定引流速度,会导致引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及引流不畅等,引起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8]。只有24h使脑脊液保持匀速引流,其不仅能保持颅内压稳定状态,更能避免因引流液流速改变而出现引流过度、引流不足或引流管堵塞等情况发生[12]。
那么采用流量控制还是压力控制,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外国学者指出,对于避免堵管,采用流量控制引流较压力控制引流为佳[19]。
文献报道,美国 Medtronic 公司生产的体外引流及监测系统腰骶引流导管用于进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能保持匀速引流[20]。但价格昂贵。有学者受此启发,自制这种匀速引流装置依靠的是程序化的自动控制,结构新颖,单片机为编程的逻辑器件,对引流过程的实时监控,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使引流过程更智能化和匀速化,有较强的新型实用价值[20]。受此启发,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匀速引流装置,其原理是利用直流电机驱动匀速泵,带动滚轮滚动,使充满液体引流管路某些部位受到挤压,产生蠕动,从而推动液体向前流動。通过单片机控制滚轮的转动速度达到控制引流速度的目的[20]。
另有学者使用移动输液架一个、皮软尺两根、双面胶、封箱带各一卷,自制便调试标尺,从而达到控制引流速度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固定输液架零点:取患者引流管穿刺点为零点(引流置管后患者平卧,实际即以床垫的表面为零点),将此点用记号笔标注在输液架上;(2)将两根皮软尺分别剪下0~40 cm,用双面胶从零点开始分别向上、向下垂直固定于输液架上;(3)用透明封箱带整体包裹,避免软尺移位并利于清洁[12]。通过研究证明便调试标尺在提高腰大池匀速引流脑脊液准确上,既可保障患者安测量方便,省时省力,又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细化并完善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要求及规范,提升专科护理内涵[12]。前面说了持续缓慢,匀速的引流脑脊液可以有效的较少继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那么除了此,还有哪些因素可以继发颅内感染呢?
3.4感染的预防
颅内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多为逆行感染[21]。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治疗,为细菌侵入体内提供门户,腰穿过程严格无菌操作,腰大池持续引流时,颅腔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机会[22]。患者表现为发热、颈阻,引流管中的脑脊液混浊,脑脊液化验细胞数增高。那么怎样较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各位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的预防处理措施。外科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充分引流,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感染性脑脊液引流更通畅[23]。除了保证引流通畅田琨提出病房层流机应每日消毒2~3次;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生在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定期进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细菌培养;严格控制引流时间,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20]。谭飞也同样提出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基础上,严格无菌操作,及时穿刺点消毒和更换无菌敷料.同时防止逆流并避免带管时间过长。每日化验脑脊液。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21]。将硬膜外导管向头部方向延长并从肩侧固定于床旁。既可以防止引流管脱落或引流不畅,又远离肛门减少感染机会[24]。国内外文献中,经腰大池外引流并联合鞘内注入敏感抗生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近年来已被广泛采用[25]。护理上严格控制陪人数,做好穿刺点皮肤消毒,及时更换敷料,倾倒引流时严格无菌操作。一次性颅脑#1-71流器中的空气过滤器能有效过滤空气,减少来自空气中的细菌,减少感染机会,同时通过定时观察阻断器内滴液,及时挤压阻断器下面滴管,防止滴液液面过高接触滴液斗,可有效控制逆流,防止逆行感染,每天观察脑脊液情况,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引流期间每天留取脑脊液送常规及生化检验,了解治疗转归及早期发现颅内感染[22]。
4.小结
腰大池引流作为神经外科的重要医疗手段,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与维护,是护士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腰大池引流管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以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通过上述对各位研究者成果的总结可以发现:腰大池的固定除了要牢固之外,更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使固定方式更加人性化。腰大池的每日引流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应依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每日的引流量不能超过脑脊液的产生量。至于脑脊液的引流方式是以压力控制还是以流速控制需要后来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并制定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真正实现精确引流。腰大池感染也是很严重的并发症,只用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避免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继实,马小强.等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9): 88-91
[2]王凌, 安小芳,王燕.两种腰大池持续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1):2008-2009 [3]毛明利,劉玉全,孙起军,等.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颅内感染[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77-78
[4]张树葆,印素娜等.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5):446-450
[5]邵军,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14,43(1):71-76.
[6]徐昊,牛朝诗.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14(9):1091~1096
[7]吴元蓉,杨慧,高书媛.腰大池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6,24(1):71-72
[8]靳玉萍,范小宁,刘萍,等.腰大池引流术后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护理效果比较[J].安徽医药.2014,18(10): 2015-2016
[9]申洁,周卫萍.腹带在蛛网膜下隙出血腰大池引流管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4月30卷增刊:109
[10]邢娟丽,贺慧兰,等.水胶体敷料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管固定的效果研究[J].2017,31(22):2783-2784
[11]邵彩霞,周旋.等.昏迷患者局麻下腰大池外引流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7,20(6):137- 139
[12]张国霞,谭丽萍.便调式标尺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流量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5-1436
[13]范永芬,沈利华.等Ommaya囊结合脑室外引流序贯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 29(16)1501-1503
[14]孔金海,肖辉.腰大池引流术在难治性脑脊液漏中的运用价值[J].脊柱外科杂志2014 , 12(5):309-312
[15]张荣军, 王晓峰, 唐宗椿, 等.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后枕骨大孔疝2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2):177-178
[16]蔡勇,钟兴明.流量控制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中的应用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5,24(1):55-56
[17]高书媛,吴元蓉.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69-370
[18]曹玲,施金龙.流量设定微调式输液器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8,40(7):855- 857
[19]孙涛,张少军.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置管方向不同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7):96-98
[20]吴娟,童孜蓉.自制匀速引流装置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4)1081 -1084
[21]谭飞.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2014,21(15)145-146;149
[22]苏璇,王国强.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在腰大池持续引流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5月增刊:44-45
[23]王军友,杨学军.中心静脉导管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2013,18(2):234-235
[24]田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3,11(19):736-737
[25]陈晓明,单玉萍.等.应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的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5年1月下旬刊:44-45
腰大池持续引流(continuous lumber cistern drainage,CLCD)是指将腰段椎管内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通过引流管短期内持续引流到体外,以维持颅内压在正常或相对较低的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1]。
自Vourch等在 1960 年首次提到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脑脊液漏以来,作为神经外科部分疾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简单、完全封闭、压力稳定、脑脊液引流充分、可长时间带管的优点[2],现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中[3]。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术是神经外科一种微创、简单、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腰大池引流术通过加快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速度,提高清除蛛网膜下腔血液的速度,降低脑脊液中血红蛋白及代谢产物浓度,缓解血管痉挛和血性刺激,从而缓解头痛等症状,减少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脑积水的发生[2]。此外,张树葆等人认为通过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还可以降低患者脑脊液以及血浆中Aβ1-42水平,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4]。
1.引流方法
患者采取侧卧位,头和双下肢屈曲,在 L3~4或 L4~5椎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见有脑脊液流出,向头侧置入8~15cm 腰大池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每日留取新鲜脑脊液做常规及生化检查。待脑脊液血性成分明显减少或症状明显好转,于引流后7~14d 拔除引流管[5]。
2.主要并发症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作为一种有创操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主要包括:①过快过量引流导致颅内压过低;②颅内感染,为置管时间过长、无菌操作不当造成逆行感染;③张力性气颅,为脑脊液外流速度较快,流量过多,颅内压和大气压之间出现负压梯度,使空气经瘘口进入颅内;④引流管不畅通,主要原因为导管扭折位置过深或过浅,以及脑脊液中有碎片组织或蛋白质含量过高导致阻塞;⑤穿刺引起的神经根刺激症状 [6]。因此我们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怎么固定?如何固定?引流量多少?采用何种方法引流?怎样预防感染?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一下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腰大池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以及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对策的研究成果。
3.常见护理问题和处理对策
3.1引流管固定
因大部分神经外科患者常伴有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等,故无法长时间配合带管,加上固定方法及材料不合适等外在原因,在引流过程中常常发生引流管脱落、扭曲、折叠、断裂,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局部皮肤过敏破损、局部感染、颅内积气等并发症[7]。只有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8]。如何妥善固定腰大池引流管、保证引流通畅、使用安全,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神经科医护人员面对的难题。常规腰大池置管后医生会用6cm×7cm的3M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采用无菌纱布固定导管,然后敷料外腰大池引流管用3M真丝胶布缠绕固定[9]。申洁等认为在此基础上外扎腹带固定腰部适用于所有腰大池置管引流,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和美观。操作简单、方便,医务人员及患者易于接受。腹带有弹性,固定服帖,翻身时摩擦的只是腹带而不是固定的胶布,因此胶布不易脱落,固定牢固,可避免翻身时腰大池引流管的来回牵拉[9]。采用传统的胶布(医用橡皮膏)固定腰大池引流管,因其不能有效透气,汗液或局部分泌物积聚在敷料下导致胶布黏性降低,经常出现胶布卷边、脱落,而频繁换药和局部皮膚湿度升高,则会大大增加局部穿刺点感染的机会[10]。王凌等学者研究证实由于水胶体敷料透气防水、材质薄软、粘性好,能有效固定腰大池引流管,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有效阻挡微生物侵入,预防穿刺部位感染,减少皮肤过敏的发生。同时也方便护理人员观察,从而保障引流治疗的安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2]。翻身或搬动患者应防止牵拉引流管,操作后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或脱落。对清醒患者做好宣教。对躁动不安患者给予约束带约束或遵医嘱镇静治疗。
3.2引流量的控制
腰大池引流的主要目的在于将脑脊液缓慢而持续地引流至体外,并且通过调整引流瓶高度及引流量的多少控制颅内压[1]。脑脊液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正常情况下,一般成人每日可产生脑脊液约500 ml,然过度引流现象临床常见却长期不被重视。脑脊液的过度引流现象有过很多报道。患者术后早期要严格控制脑脊液引流速度,引流速度一般为2~5滴/min,每24h引流量 150~300mL为宜[11],邵军等同样认为通过调节引流袋悬挂高度控制每日脑脊液引流量,保持脑脊液引流量在150~300ml/d[5]。而张国霞等学者提出每天引流量控制在100~250 ml较为合适[12],毛明利等将大部分患者每日腰大池引流量均控制在 200~250ml之间[3]。将患者按照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的不同分为100~<150、150~250和>250~300 ml 组观察其脑积水发生情况发现,150~250 ml 组aSAH患者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仅为8.33% ,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的脑积水发生率(26.09%和20.00% )。提示每日脑脊液引流量控制在150~250 ml能明显降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5]。关于腰大池管的引流量及引流时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而范永芬等认为控制引流速度,引流量控制在200~300 ml为宜,引流量不能超过脑脊液的生成量[13]。广为人们接受的引流量是200~300ml/d。那么通过何种方法来控制引流的量呢?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学者们关于腰大池引流方式的研究。
3.3引流的方式
金海、肖辉等学者提出在腰大池引流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引流速度骤变造成的不良反应,应保持匀速以防止突发颅内压的波动而致脑疝等致命并发症[14]。张荣军等曾经报道过2例患者因腰大池过度引流脑脊液所致的枕骨大孔疝等严重并发症[15]。张国霞等学者同样提出腰大池引流最关键之处在控制引流速度,过快会造成颅内压低,引发脑疝;过慢又容易出现堵塞,加重颅内压高和感染[15]。根据引流量来补充平衡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14]。另外,持续缓慢、均匀的脑脊液还可以有效的避免管腔堵塞,避免脑脊液逆流继发颅内感染[16]。 那如何控制腰大池引流管的引流速度,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做了相应的研究。腰大池持续引流可通过两种方式来控制脑脊液引流,一是流量控制,二是压力控制。压力控制一般放至固定高度,如放至高度距离外耳道15cm左右,在脑脊液增多或者颅内压超过此压力时即可自动引流。而这也是临床上公认且应用较广泛的方法。而流量控制是通过随时调节引流袋的高度来控制脑脊液的流速[16]。可通过调节器将脑脊液引流速度控制在每分钟2~4 滴,引流量在10 ml/h左右;避免腹压增大时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而致引流过度;对于脑脊液压力进行监测来调整颅压调节瓶的高度和引流速度[14]。高书媛等学者提出引流瓶高度直接反映颅内压力,由于引流管在引流过程中损失部分压力,所以引流瓶的高度要低于正常颅内压的高限,也就是说要处于双外耳道假想连线与其上方18cm 之间,过高不利于引流,颅内压增高,过低则过度引流,引起低颅压,所以引流瓶的高度调节十分重要[17]。
但有学者认为传统模式采用调节引流袋高度改变引流速度,但精确度不高,不能有效维持恒定引流速度,会导致引流速度过快、引流量过多及引流不畅等,引起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8]。只有24h使脑脊液保持匀速引流,其不仅能保持颅内压稳定状态,更能避免因引流液流速改变而出现引流过度、引流不足或引流管堵塞等情况发生[12]。
那么采用流量控制还是压力控制,一直以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外国学者指出,对于避免堵管,采用流量控制引流较压力控制引流为佳[19]。
文献报道,美国 Medtronic 公司生产的体外引流及监测系统腰骶引流导管用于进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能保持匀速引流[20]。但价格昂贵。有学者受此启发,自制这种匀速引流装置依靠的是程序化的自动控制,结构新颖,单片机为编程的逻辑器件,对引流过程的实时监控,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和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使引流过程更智能化和匀速化,有较强的新型实用价值[20]。受此启发,我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匀速引流装置,其原理是利用直流电机驱动匀速泵,带动滚轮滚动,使充满液体引流管路某些部位受到挤压,产生蠕动,从而推动液体向前流動。通过单片机控制滚轮的转动速度达到控制引流速度的目的[20]。
另有学者使用移动输液架一个、皮软尺两根、双面胶、封箱带各一卷,自制便调试标尺,从而达到控制引流速度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固定输液架零点:取患者引流管穿刺点为零点(引流置管后患者平卧,实际即以床垫的表面为零点),将此点用记号笔标注在输液架上;(2)将两根皮软尺分别剪下0~40 cm,用双面胶从零点开始分别向上、向下垂直固定于输液架上;(3)用透明封箱带整体包裹,避免软尺移位并利于清洁[12]。通过研究证明便调试标尺在提高腰大池匀速引流脑脊液准确上,既可保障患者安测量方便,省时省力,又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细化并完善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要求及规范,提升专科护理内涵[12]。前面说了持续缓慢,匀速的引流脑脊液可以有效的较少继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那么除了此,还有哪些因素可以继发颅内感染呢?
3.4感染的预防
颅内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多为逆行感染[21]。由于侵入性操作及治疗,为细菌侵入体内提供门户,腰穿过程严格无菌操作,腰大池持续引流时,颅腔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相通,增加感染机会[22]。患者表现为发热、颈阻,引流管中的脑脊液混浊,脑脊液化验细胞数增高。那么怎样较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各位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的预防处理措施。外科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充分引流,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感染性脑脊液引流更通畅[23]。除了保证引流通畅田琨提出病房层流机应每日消毒2~3次;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生在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定期进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细菌培养;严格控制引流时间,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20]。谭飞也同样提出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的基础上,严格无菌操作,及时穿刺点消毒和更换无菌敷料.同时防止逆流并避免带管时间过长。每日化验脑脊液。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21]。将硬膜外导管向头部方向延长并从肩侧固定于床旁。既可以防止引流管脱落或引流不畅,又远离肛门减少感染机会[24]。国内外文献中,经腰大池外引流并联合鞘内注入敏感抗生素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近年来已被广泛采用[25]。护理上严格控制陪人数,做好穿刺点皮肤消毒,及时更换敷料,倾倒引流时严格无菌操作。一次性颅脑#1-71流器中的空气过滤器能有效过滤空气,减少来自空气中的细菌,减少感染机会,同时通过定时观察阻断器内滴液,及时挤压阻断器下面滴管,防止滴液液面过高接触滴液斗,可有效控制逆流,防止逆行感染,每天观察脑脊液情况,若脑脊液混浊呈絮状,提示有颅内感染。引流期间每天留取脑脊液送常规及生化检验,了解治疗转归及早期发现颅内感染[22]。
4.小结
腰大池引流作为神经外科的重要医疗手段,腰大池引流管的护理与维护,是护士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好腰大池引流管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以提高患者以及家属的满意度。通过上述对各位研究者成果的总结可以发现:腰大池的固定除了要牢固之外,更要考虑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使固定方式更加人性化。腰大池的每日引流量没有统一的标准,应依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每日的引流量不能超过脑脊液的产生量。至于脑脊液的引流方式是以压力控制还是以流速控制需要后来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并制定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真正实现精确引流。腰大池感染也是很严重的并发症,只用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避免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继实,马小强.等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9): 88-91
[2]王凌, 安小芳,王燕.两种腰大池持续引流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21):2008-2009 [3]毛明利,劉玉全,孙起军,等.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颅内感染[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77-78
[4]张树葆,印素娜等.持续腰大池引流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2013,29(5):446-450
[5]邵军,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腰大池引流减少脑积水发生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14,43(1):71-76.
[6]徐昊,牛朝诗.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疗效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14(9):1091~1096
[7]吴元蓉,杨慧,高书媛.腰大池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6,24(1):71-72
[8]靳玉萍,范小宁,刘萍,等.腰大池引流术后引流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护理效果比较[J].安徽医药.2014,18(10): 2015-2016
[9]申洁,周卫萍.腹带在蛛网膜下隙出血腰大池引流管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4月30卷增刊:109
[10]邢娟丽,贺慧兰,等.水胶体敷料用于腰大池持续引流管固定的效果研究[J].2017,31(22):2783-2784
[11]邵彩霞,周旋.等.昏迷患者局麻下腰大池外引流管植入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7,20(6):137- 139
[12]张国霞,谭丽萍.便调式标尺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流量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5-1436
[13]范永芬,沈利华.等Ommaya囊结合脑室外引流序贯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 29(16)1501-1503
[14]孔金海,肖辉.腰大池引流术在难治性脑脊液漏中的运用价值[J].脊柱外科杂志2014 , 12(5):309-312
[15]张荣军, 王晓峰, 唐宗椿, 等.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后枕骨大孔疝2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2):177-178
[16]蔡勇,钟兴明.流量控制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中的应用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5,24(1):55-56
[17]高书媛,吴元蓉.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69-370
[18]曹玲,施金龙.流量设定微调式输液器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8,40(7):855- 857
[19]孙涛,张少军.等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术置管方向不同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27):96-98
[20]吴娟,童孜蓉.自制匀速引流装置在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4)1081 -1084
[21]谭飞.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2014,21(15)145-146;149
[22]苏璇,王国强.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在腰大池持续引流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5月增刊:44-45
[23]王军友,杨学军.中心静脉导管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术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2013,18(2):234-235
[24]田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3,11(19):736-737
[25]陈晓明,单玉萍.等.应用腰穿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的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5年1月下旬刊: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