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由于年龄小,很多习惯没有养成,诸如穿衣、吃饭等许多小事儿需要妈妈在旁边不停地提醒。“唠叨”的次数多了,爸爸妈妈都会觉得很烦。久而久之,爸爸妈妈便会疲于照顾孩子,当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听话”或“犯错”的时候,常常会采用“惩罚”来管教孩子。爸爸妈妈在惩罚时,表情通常都是很愤怒的,一方面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这样的表情,心里感到内疚,从而改正错误不再重犯。当然在这个时候,孩子除了委屈哭闹,还会觉得爸爸妈妈很凶,认为这时的爸爸妈妈一点儿都不爱自己。惩罚常常会让孩子感到很焦虑,很不安。孩子有时的“不听话”和“犯错”并不是他们违背了爸爸妈妈已经制定好的原则,而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情不自禁地犯下错误。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更多地认为,惩罚有时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而且惩罚对于消除某种行为来说未必有效,当讨厌的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原先的反应也可能会再次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某种行为,而不能予以根除。
爸爸妈妈万不得已采用惩罚进行管教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慎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当我们惩罚一种行为时,一定要与强化另外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比如你不允许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时,给予了惩罚,那么就要同时引导孩子做一些更有益的活动,譬如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耍,等等。千万不要奢望用你不停的唠叨,及时的言语提醒就能改变孩子的状态,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提供些什么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惩罚会给个体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譬如那些喜欢惩罚孩子的爸爸妈妈,往往是由于自己当年被爸爸妈妈惩罚后习得了这种直接且有些“暴力”的管教方式。也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有些孩子会因为爸爸妈妈过多的惩罚,而对爸爸妈妈产生憎恶、畏惧、疏远的心理,和同龄人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偷窃、撒谎、说脏话等。
因此,当孩子出现了“不听话”或是“犯错”的时候,除了惩罚我们还要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是否适宜?自身是否为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模仿?是否为孩子清晰地说明了他们应怎么做?更不要用一些学习、运动等项目作为惩罚,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从此开始讨厌那些他们本该喜欢的内容。
Q&A
孩子性格内向,在幼儿园老师一说就委屈得很,应该怎么改善他这种状况?
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比较敏感,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花很长时间。每当他进入_个新环境,都需要爸爸妈妈额外的关心,帮助她顺利适应。在美国的幼儿园,在孩子新入园的时候,老师会了解—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气、伤心、犯倔等,爸爸妈妈通常采取什么措施让孩子平静下来。如果在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能及时向老师提供这样的例子和信息,这样即使孩子有错,老师要说他,也会选择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说。另外,要听听他自己是怎么描述这件事情的。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他?孩子有时候会有自己的理由,可能老师没有看见或者当时老师心情不好。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可以说:“哦,老师是因为这样批评你呀,下次你要是觉得老师误会你了,你就跟她去解释—下。”实际上,对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去向老师说明澄清事情,要求是过高了,爸爸妈妈不指望他去说,但是这样跟他讲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妈妈不是一定就站在老师那边,不分青红皂白要批评你。虽然老师说你犯了错,可是妈妈想听你自己说说是怎么回事。让孩子知道妈妈的态度和立场很重要,孩子会根据这个来决定要不要跟妈妈沟通。如果孩子愿意把爸爸妈妈当成安全港湾,那他在别处的承受力就会增强。
孩子什么都要争第一,玩游戏要站在第一个,跑步也非要得第一。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引导他?
有好胜心不是坏事,关键在于爸爸妈妈怎么引导。幼儿的特点是:自我评价不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部评价,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及周围的人。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这往往会影响到孩子今后怎么学会评价自我。对于好胜心强的幼儿,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淡化“比”,不用“你和别人比是什么样子”来对孩子进行评估;并且很多事情根本不是比赛,和比赛无关,要引导孩子关注做事情本身的目的。比如,孩子吃饭要比快慢,收拾东西要比快慢,可以跟孩子说:吃饭的目的是获得能量帮助你们成长;整理东西是为了房间整洁,我们看上去舒服。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幼儿明白,我们的生活、学习、人生不是比赛,把做事情的真正目的告诉孩子,让他们专注于做事,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他们“比”的心结。
在有比赛,不可避免竞争的时候要怎么引导孩子呢?爸爸妈妈要向孩子传递比赛的概念,有比赛就有规则,而且这个规则是公平的,我们要接受比赛规则和结果;有比赛就有对手,我们要尊重对手,尊重对手就等于尊重自己;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我很理解你的情绪,赢了高兴输了难过,但是表达“难过”情绪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最后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付出,爸爸妈妈要称赞孩子付出了努力,和自己比有没有进步,或者从中能学到什么,哪里还能提高。
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引导他们不和别人盲目攀比,而是关注自身的能力和目标,并且让孩子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更多地认为,惩罚有时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而且惩罚对于消除某种行为来说未必有效,当讨厌的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原先的反应也可能会再次逐渐恢复。因此,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某种行为,而不能予以根除。
爸爸妈妈万不得已采用惩罚进行管教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慎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当我们惩罚一种行为时,一定要与强化另外一种良好的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比如你不允许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时,给予了惩罚,那么就要同时引导孩子做一些更有益的活动,譬如带着孩子到户外玩耍,等等。千万不要奢望用你不停的唠叨,及时的言语提醒就能改变孩子的状态,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提供些什么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惩罚会给个体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譬如那些喜欢惩罚孩子的爸爸妈妈,往往是由于自己当年被爸爸妈妈惩罚后习得了这种直接且有些“暴力”的管教方式。也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有些孩子会因为爸爸妈妈过多的惩罚,而对爸爸妈妈产生憎恶、畏惧、疏远的心理,和同龄人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偷窃、撒谎、说脏话等。
因此,当孩子出现了“不听话”或是“犯错”的时候,除了惩罚我们还要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为孩子提供的环境是否适宜?自身是否为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样模仿?是否为孩子清晰地说明了他们应怎么做?更不要用一些学习、运动等项目作为惩罚,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从此开始讨厌那些他们本该喜欢的内容。
Q&A
孩子性格内向,在幼儿园老师一说就委屈得很,应该怎么改善他这种状况?
有的孩子比较内向,比较敏感,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花很长时间。每当他进入_个新环境,都需要爸爸妈妈额外的关心,帮助她顺利适应。在美国的幼儿园,在孩子新入园的时候,老师会了解—下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生气、伤心、犯倔等,爸爸妈妈通常采取什么措施让孩子平静下来。如果在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能及时向老师提供这样的例子和信息,这样即使孩子有错,老师要说他,也会选择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说。另外,要听听他自己是怎么描述这件事情的。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想一想: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他?孩子有时候会有自己的理由,可能老师没有看见或者当时老师心情不好。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可以说:“哦,老师是因为这样批评你呀,下次你要是觉得老师误会你了,你就跟她去解释—下。”实际上,对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去向老师说明澄清事情,要求是过高了,爸爸妈妈不指望他去说,但是这样跟他讲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妈妈不是一定就站在老师那边,不分青红皂白要批评你。虽然老师说你犯了错,可是妈妈想听你自己说说是怎么回事。让孩子知道妈妈的态度和立场很重要,孩子会根据这个来决定要不要跟妈妈沟通。如果孩子愿意把爸爸妈妈当成安全港湾,那他在别处的承受力就会增强。
孩子什么都要争第一,玩游戏要站在第一个,跑步也非要得第一。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引导他?
有好胜心不是坏事,关键在于爸爸妈妈怎么引导。幼儿的特点是:自我评价不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部评价,比如爸爸妈妈,老师及周围的人。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这往往会影响到孩子今后怎么学会评价自我。对于好胜心强的幼儿,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淡化“比”,不用“你和别人比是什么样子”来对孩子进行评估;并且很多事情根本不是比赛,和比赛无关,要引导孩子关注做事情本身的目的。比如,孩子吃饭要比快慢,收拾东西要比快慢,可以跟孩子说:吃饭的目的是获得能量帮助你们成长;整理东西是为了房间整洁,我们看上去舒服。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幼儿明白,我们的生活、学习、人生不是比赛,把做事情的真正目的告诉孩子,让他们专注于做事,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他们“比”的心结。
在有比赛,不可避免竞争的时候要怎么引导孩子呢?爸爸妈妈要向孩子传递比赛的概念,有比赛就有规则,而且这个规则是公平的,我们要接受比赛规则和结果;有比赛就有对手,我们要尊重对手,尊重对手就等于尊重自己;对孩子进行情绪引导,我很理解你的情绪,赢了高兴输了难过,但是表达“难过”情绪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最后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付出,爸爸妈妈要称赞孩子付出了努力,和自己比有没有进步,或者从中能学到什么,哪里还能提高。
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引导他们不和别人盲目攀比,而是关注自身的能力和目标,并且让孩子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