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实践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缺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将学习理论运用到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中,提出必须深化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强化礼仪行为,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培养和创造礼仪行为发展的文化环境,以达到提高礼仪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理论;强化;环境;礼仪教育
  
  一、大学生礼仪行为的现状及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规范程序。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度而制法度”。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的重要作用揭示的淋漓尽致。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不断积累各种文化知识的过渡期和调适期。首先,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不仅是其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和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其次,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个体成员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等,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在礼仪行为上的评价应当较一般群体有更高的标准。但是我们看到,大学生在礼仪方面却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问题。例如,见到老师不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上课迟到时,推门而入,不向老师道歉或说明原因;在食堂打饭,你拥我挤;上课时听音乐,吃东西,接手机;学生情侣在校园中旁若无人的过于亲密的行为。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学生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行为认为是张扬个性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得理不饶人,失理不道歉,无理搅三分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有的大学生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他人为何物。大学生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而这些现状都说明我们的大学礼仪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尽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和我们长期以来礼仪教育过多地停留在表层知识的强行灌输和简单的说教上,礼仪教育过大、过空,质量欠佳不无关系,虽然付出的努力不少,而收效却不显著,因此,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上都亟需变革和更新。
  
  二、学习理论概述
  
  20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对人类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提出了系统的学习观,而且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习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派别,即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皮亚杰、班杜拉为代表的认知派学习理论。
  从1913年华生创立的古典行为主义开始,在桑代克、斯金纳等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把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关注学习过程内部规律转移到更加关注学习主体——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等影响学习质量的更宽泛的变量因素上二来,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认为学习不是引起学习主体的“行为改变”,而是引起学习主体“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三、学习理论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及实践
  
  (一)行为强化理论在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实践
  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行为强化理论,他指出,一个具体行为与行为的直接后果之间的联系会形成一个反馈,对主体的行为起制约的作用。如果其行为后果是令其感到满意的,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话,这种行为就得到了强化,而主体则倾向于再次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来,以求得到更多的满足。这样一个过程就被称作是一个强化的环节,如果一个行为反复得到强化,这个行为就会被保留下来,成为较稳固的行为。相反,如果主体已经确立了这种行为模式后,当他继续表现出该种行为之后,没有立即得到的相应反馈,即未得到强化刺激,这时,主体就无法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足,这种信号就意味着这一特定行为与环境的要求不符,因而会使主体产生减少此行为的倾向。斯金纳认为,教育是按照刺激——反应——强化的程序进行的。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教育训练,可以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学生的思维最终必须用行为进行解释,而这种行为又都是由外界引起和受外界控制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操作”和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强化”,可以发现学生行为形成的积极规律,弄清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随时设计、塑造和改变学生的任何行为。斯金纳指出:“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
  1,将礼仪行为进行细化分解,通过分步强化来塑造礼仪行为
  斯金纳设计了一整套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新方法,他反复强调指出:操作行为并非一蹴而成,是一步一步学得的,强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作为道德的体现,是一种外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哪怕是言谈举止,甚至是一个微小的手势,都有其操作的要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需要辅之以形,将动作要领具体分解,以身做出样板示范,让大学生在生动、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中把握礼仪的内容。样板示范使礼仪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具体的现实形式。
  2,及时强化,对学生做出的礼仪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行为主义研究者发现,及时强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当个体表现出某一行为以后,立即给予强化,有助于个体将行为后果和行为本身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促进提高以后该行为的出现率。而不适宜地延迟了强化,会导致学生的动机受到阻滞,并且迟到的强化往往 不能向学生提供维持学习行为所必须的信息。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认识能力落后于活动能力,自制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水平还不够高。我们在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及时地给予表扬,特别是对过去的行为不够好而近期内有明显改善的同学更应当鼓励,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地给予他们信心的话,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某些不良行为造成负强化。在我们日常的礼仪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也会凭经验感觉到对学生采用奖励、鼓励的方法要比批评、指责更有效。这实际上就是对强化原理不自觉地应用。但是由于没有正确地理解和实施强化原理,往往会出现对强化方法的滥用现象,有时会导致学生被错误地强化而形成了不良行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通过对强化原理的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使对大学生礼仪行为的控制和塑造走上科学的轨道。
  (二)将礼仪认知落实到礼仪行为中。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认为,在经典的刺激——反应公式中需要补充一个“中间变量”,将“S——R”的公式修改为“S——O——R”。这个中间变量主要指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是将多种认知过程(如思维、知觉、期望、自我陈述)融入行为主义的框架中。他们认为,学生存在一些有缺陷的认知过程,这些有缺陷的认知过程引导或控制他们的行为,如果改变了这些认知,行为也将随之改变。礼仪教育要做到知行并重,将道德规范变成学生内心的行为准则,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当中。“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古代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是成于内而行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主要是通过行动体现,即懂不懂礼仪,礼节。因而提出要身体力行。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行”,“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他说“言必行,行必果”,对学生的考察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道德教育和学问教育都是不断身体力行,日积月累的结果。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了解的,但有些学生却往往言行举止不规范,很多同学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在犯错时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检查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在老师的批评教育和自我保证之后却依然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认为自己具有正确的礼仪认知,而在实际行为表现中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所谓的认知就是假性认知。而这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为是缺乏养成教育,缺乏习礼的过程,甚至不清楚如何具体地体现、落实这些道德规范。反思我们的礼仪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要求多,行为养成强调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操作性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性传授多,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少,使得一些青年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礼仪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礼仪行为。把礼仪教育作为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大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有效地加强德育的实践性的可操作性,解决知与行不统一,学与作两张皮的问题。
  
  (三)创造培养礼仪行为的环境与文化氛围
  认知理论之父班杜拉认为,个性是个人行为的总和,是在人和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和发展。他不重视个性的稳定性,认为个性形成之后受环境影响仍可改变。这一理论对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否定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幼年、童年的生活经历在其行为中的深刻烙印已很难改变”的观念,而帮助教育者树立“在行为养成教育中,教育者施加的环境控制大有作为的观念。”从而改变人们对来自于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各种固有看法,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通过掌握影响学生行为形成的既往环境事件和改变当前环境因素达到培养良好行为和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增强教育者塑造太学生良好行为的信心。其二,它告诉我们在校大学生的行为是具有可塑性的。教育者既可以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对学生施加强化,培育学生的理想行为;也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因素改变学生的操作行为,达到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三,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达到行为养成教育的要求,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掌握受教育者过去生活经历中和教育界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在大学生的群体中,由于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特别是一些学生因为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溺爱,或者以前学校教育更多地倾向智育,在礼仪教育方而有着很多的缺失,许多同学的养成教育都没有完成,他们的礼仪常识很少,行为规范就逊色,有的甚至连平常的待人接物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礼仪规范教育中就需要更加重视让这些学生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一个充满着礼仪文化的氛围。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与周围同学之间的差距,能够自觉地按照普遍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对同化和顺应,皮亚杰所下的定义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主体图式之中,以丰富和加强主体的动作。实施现代礼仪教育正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素,使学生能够被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所同化,顺应恰当的礼仪行为。对于不太容易被环境所同化的学生,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给予更强的刺激。笔者的一位学生,因为本身的个性和地域文化及家庭教育所造成的影响,性格张扬,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对老师也缺乏礼貌和应有的敬意。当我发现环境已经不能改变或者说不能较快改变他的行为时,在他因为班级选举落败而心情低落时主动约他谈心,明确地向他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委婉地表达了他需要改变目前的认知和行为的必要性,而且向他指出如何改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中共中央国各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我们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德行来把关。因此,对于跨世纪的这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注重修身教育意义特别重大。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大学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大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出发点的根本目标。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国与国之间激烈竞争的年代,国与国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国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要创新,创新就要实施创新教育。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不仅对创新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创新因素,培养创新意识。下面谈一谈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种创新因素。    一、好奇    
期刊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呢?面对这样的学习,只能从小学习惯培养开始补起。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方面着力培养。    一、培养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    在课堂习中,无论是写作业,抄笔记,都要正确,标点清晰,卷面整洁。让学生养成写字姿势“三个一”的习惯,养成“提笔即是练习”的习惯:为此及时表扬优秀者、进步者,并
期刊
摘要:话语/结构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简称DMs)、是话语/语篇研究中使用的一个术语,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未能在其定义上达成一致见解,但是许多学者对其功能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本文主要从DMs的称谓,分类(主要是Halliday的三分法),语用功能等方面作了简单的介绍,笔者认为DMs的功能对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有一些作用:1)组织全篇文章结构;2)帮助预测语义;3)猜测生词含义;4)突
期刊
摘要:从体育人口、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及体育消费观念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认为要培养高素质群众体育指导队伍,人力宣传强身健体的理念,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群众体育,组织全民参与体育,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掘我国的民族体育资源为群众体育服务。  关键词:群众体育;体育人口;健身娱乐发展;对策    前言:人类体育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群众体育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运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期刊
摘要: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80%的单亲家庭属夫妻离异所致。这个事实,使广大的单亲家庭和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教育单亲子女,使他们健康成长。毋容置疑,单亲子女其思想,学习,性格甚至健康都有别于正常家庭子女,带有极大的特殊性,可家庭对此茫然失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也缺乏这方面的指导或辅助性的机构组织。本文就学校体育的功能对我国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使单亲家庭
期刊
摘要:审计成果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核心。本文论述了军队审计成果质量的概念、军队审计成果的现状分析、提高军队审计成果质量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提高;军队;审计;成果;质量    军队审计成果是军队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军队审计监督发挥职能作用的有效程度的标志和最终体现。审计成果质量之于审计工作,好比产品质量之于企业;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审计成果质量攸关审计工作的作用水平的发挥。审计成果的质量
期刊
摘要:农村传统的小语教学课堂,学生只是被动的倾听者,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克服软硬件设施不足,创造性地运用情境,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小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字:情境;创设;农村生活    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的一个亮点,其本文指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学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
期刊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难看出,新大纲对语言教学目的的探求,十分重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读”是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文能力的快速有效途径,也是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本人数年来一直从事小
期刊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为大学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思想状况。从实际出发,以“八荣八耻”为导引,通过多种渠道,如宣传,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党团工作、网络等促进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  关键词:社会主叉荣辱观;大学生;德育教育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概
期刊
摘要: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标准,在不同时期国内外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国际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内容形式比较程式化的专门用途英语,其汉译应该遵循动态对等的原则,即在充分考虑原语功能特点、语篇特点和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力求使译入语与原语在语义信息、风格信息和文化信息诸方面做到动态对等,最大限度实现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  关键词: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等值;动态对等    一、国内外翻译标准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