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中,古诗词将愈益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关系。当我们听到王菲唱出“明月几时有,把酒問青天”很惊奇有人能够这样把古今文化相融合为一体,浑然而内敛,于是才发现,现代人的审美并没有与古代的典盛脱节,而是基于此上的进一步构建。
关键字:宋词;文学审美;文化构建;俗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含有一种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美的属性,文学作品是可以被“审美”的。人的文学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到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我们会从诗词歌赋中理出千愁万绪,摄入伟大思想,不管我们纠结着现实还是憧憬着理想,都会从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共鸣,也不论你身在朝堂或是隐匿江湖,不同的身份同样可以从一部伟大的作品里汲取营养。所以,穿越千年我们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会瞬时涌泪,明白他对亡妻的思念久而弥笃。
文学审美包涵的范围特别广泛,那现在我们选择“词”来说明是因为它的诞生与变化最明显的反映了文学审美这个层面。
词最早出现于城市繁荣、音乐发达的唐代民间,由于出现伊始配合“胡夷里巷”的歌曲传唱,致使它一登上中国文学舞台,便给人留下了不庄重、柔媚的艳名,被称之为“诗余”。今天,当我们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词所散发的一阵阵的馨香沁入人的心脾,却足以使人流连。由此,我以为,尽管词从一开始“出生低贱”,但由于当时写诗总要摆出一副登大雅之堂的雍容面孔,所以较之词的创作受到的各方面约束力更甚,而写词却“不妨放肆一点、随便一点”,使更多的词人敞开心扉,发己所欲发之音,唱己所欲唱之曲,贴近生活,流露真情,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从美学角度来说,由于词这枝丰美的花朵根植于中华民族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沃土,具有中华民族地理、人文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民族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也深深地蕴蓄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辉。
宋词的文化地位,不容置疑,宋代文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力者也。”便是他们审美情趣的体现。这便使得宋词比唐诗具有了更广泛的审美视野,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更贴近生活,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颠峰地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的雄壮,词的阳刚:挑灯试刃,剑气冲天,在那秋风里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激情似乎穿越历史的时空迫近我们的肌肤,这难道不是痛快淋漓的美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自己的故国之思,把自己沦为阶下囚的悲愤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月明”等具体物象来表达其内心那种反抗不能、求归不得的复杂心情。当我们迷惑爱人的心,我们喜欢念柳咏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信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当我们感怀历史,叹息时光“大江东去,浪淘尽”成了我们最好的表达,伤心时领悟“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相信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当时的读书人也经常把这些词融会到自己对生活世事的体会中去。
现代教育里,我们,主往忽视了媒体教育的重要性,专家们稍用心思,当青年们关注时尚的时候,就关注了文学。流行教主周杰伦不是一个人的周杰伦。方文山的词作与周杰伦在旋律上的颠覆性一脉相承,比如周作品里的一系列中国风曲目,旋律与其中的唱词,水乳交融,也使更多一味崇洋的小孩子懂得了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不会烂反倒越沉越香。“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这泪光、白月、夜霜、阁楼,都是古词里常见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起《一剪梅》里的独倚西楼望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色烟雨情景交融,月色被打捞起,很形象化和浪漫化,晕开了结局,晕做了动词,笔墨幽香,中国味更浓。这些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文字独树一帜。他的歌词作品促发了音乐创作另类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心境里的另类诗文。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词作当做一次实验,分析其歌词机理,至少比某些被推崇的现代詩歌明白多了。这样的审美观念是不是更有了前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中,古诗词将愈益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关系。事实上,网络、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实际上就已经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鼓动甚而诱惑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始终是同大众传播媒体本身的发展直接相关联的。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它的影响,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传遍穷乡僻壤,市井里巷,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心态体会得出现代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合古文化基本功,而古诗词中的措辞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给学生的欣赏带来了困难,削弱了学生的欣赏兴趣。记得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大家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趣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美感效应。只有教出意趣,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才能产生美感效应。
关键字:宋词;文学审美;文化构建;俗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含有一种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就是美的属性,文学作品是可以被“审美”的。人的文学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到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我们会从诗词歌赋中理出千愁万绪,摄入伟大思想,不管我们纠结着现实还是憧憬着理想,都会从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里找到共鸣,也不论你身在朝堂或是隐匿江湖,不同的身份同样可以从一部伟大的作品里汲取营养。所以,穿越千年我们读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也会瞬时涌泪,明白他对亡妻的思念久而弥笃。
文学审美包涵的范围特别广泛,那现在我们选择“词”来说明是因为它的诞生与变化最明显的反映了文学审美这个层面。
词最早出现于城市繁荣、音乐发达的唐代民间,由于出现伊始配合“胡夷里巷”的歌曲传唱,致使它一登上中国文学舞台,便给人留下了不庄重、柔媚的艳名,被称之为“诗余”。今天,当我们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词所散发的一阵阵的馨香沁入人的心脾,却足以使人流连。由此,我以为,尽管词从一开始“出生低贱”,但由于当时写诗总要摆出一副登大雅之堂的雍容面孔,所以较之词的创作受到的各方面约束力更甚,而写词却“不妨放肆一点、随便一点”,使更多的词人敞开心扉,发己所欲发之音,唱己所欲唱之曲,贴近生活,流露真情,更能为人们所接受。从美学角度来说,由于词这枝丰美的花朵根植于中华民族这片古老而又文明的沃土,具有中华民族地理、人文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民族心理的特殊性,因此也深深地蕴蓄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光辉。
宋词的文化地位,不容置疑,宋代文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苏轼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力者也。”便是他们审美情趣的体现。这便使得宋词比唐诗具有了更广泛的审美视野,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更贴近生活,造就了其无与伦比的颠峰地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的雄壮,词的阳刚:挑灯试刃,剑气冲天,在那秋风里率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激情似乎穿越历史的时空迫近我们的肌肤,这难道不是痛快淋漓的美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自己的故国之思,把自己沦为阶下囚的悲愤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月明”等具体物象来表达其内心那种反抗不能、求归不得的复杂心情。当我们迷惑爱人的心,我们喜欢念柳咏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信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当我们感怀历史,叹息时光“大江东去,浪淘尽”成了我们最好的表达,伤心时领悟“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相信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我们,当时的读书人也经常把这些词融会到自己对生活世事的体会中去。
现代教育里,我们,主往忽视了媒体教育的重要性,专家们稍用心思,当青年们关注时尚的时候,就关注了文学。流行教主周杰伦不是一个人的周杰伦。方文山的词作与周杰伦在旋律上的颠覆性一脉相承,比如周作品里的一系列中国风曲目,旋律与其中的唱词,水乳交融,也使更多一味崇洋的小孩子懂得了五千年文化的辉煌不会烂反倒越沉越香。“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出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的绝望”,这泪光、白月、夜霜、阁楼,都是古词里常见的意象,不难让我们想起《一剪梅》里的独倚西楼望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青色烟雨情景交融,月色被打捞起,很形象化和浪漫化,晕开了结局,晕做了动词,笔墨幽香,中国味更浓。这些歌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文字独树一帜。他的歌词作品促发了音乐创作另类革命。在他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亦诗亦词,亦词亦诗。从那些新奇歌词韵脚中衍生出的“素颜韵脚诗”,辨识度极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另一种心境里的另类诗文。如果我们把这样的词作当做一次实验,分析其歌词机理,至少比某些被推崇的现代詩歌明白多了。这样的审美观念是不是更有了前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中,古诗词将愈益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关系。事实上,网络、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实际上就已经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鼓动甚而诱惑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始终是同大众传播媒体本身的发展直接相关联的。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文化瑰宝,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它的影响,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传遍穷乡僻壤,市井里巷,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心态体会得出现代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合古文化基本功,而古诗词中的措辞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给学生的欣赏带来了困难,削弱了学生的欣赏兴趣。记得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中,大家提倡的“愉悦原则”和“乐趣思想”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美感效应。只有教出意趣,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才能产生美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