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往有关会同方言的论著以音位学理论为指导,语音记录有分歧,从而在大小河片的区别和语音演变方面的结论也完全不同。对会同方言的地理学调查发现,大小河片的语音区别日益磨损,这种区别现在只体现在音值上,但大小河片的词汇区别比较突出。调查还找到了知章组演变的过渡状态的语音表现。
关键词:会同方言;大河片;小河片;知章组;演变中断
一、引言
对会同话的研究最初是从《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开始的,其后,1960年的《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2]也有会同话的记录,1994年杨子仪发表了《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3],1995年谢伯端发表《照组字在会同方言中的读音及其音韵学意义》[4],1999年廖良玉发表《会同方言的声韵调》[5],此后,对会同方言的讨论就热闹起来,鲍厚星[6]、胡萍[7]、胡蓉[8]、李永新[9]都有关于会同方言的讨论。
会同有沅江两条支流从东西部流过,西部的是渠水,流域包括会同的漠滨、青朗、朗江、林城(会同县治)蒲稳、炮团、广坪、连山、岩头、地灵、洒溪、马鞍、宝田、坪村、堡子、金龙、肖家等17个乡镇,俗称大河片。东部是巫水流域,俗称小河片,包括黄茅、若水、长寨、高椅、团河、金子岩、王家坪、沙溪等8个乡镇。大小河片之间是山丘,现有省级公路经洒溪沟通大小河片的联系。
关注会同方言主要是其读音复杂,且会同县境内方言有大小河片之分,不同作者对会同方言记音不同,对会同方言的归属意见也不统一,大小河片方言差异也有不同看法,下面略作介绍。
1.1记音材料的分歧
记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知组三等字的读音。知组二等和庄组以及精组记音各种材料都是一致的。胡萍博士论文对《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著)《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1960)《湖南省志·方言志》(2001)《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杨子仪,1994)中有关的记音差异进行了总结[7],现转引如下:
知三章组知三章组开口及通合三遇、山、臻合口知二庄组
注:蟹、止合口三等知三章组读音在《报告》及《总结》中缺乏,在《省志》中多读[t ths],在《特征》中多读[ts tshs]。《省志》作者在声母描写时,指出[t th]实际上有[t th][h]两套变体,凡中古端组字读[t th]、知、照组字多读[ h],但不区别意义,如“党”等于“张”;[s]声母包括[s]、[]两个变体,凡中古精组字读[s],知、照组字多读[],卷舌倾向不强,亦不能区别意义,如“骚”等于“烧”。
依上表可以见到:
(1)林城话知二庄组读ts等声母在《报告》和《总结》中与知三章组有别,在《省志》和杨文中与知三章组在塞音、塞擦音上大体能分,擦音则合流。
(2)林城话知三章组的遇、山、臻合口读[t th ]声母。
(3)文献资料中对知三章组开口及通合三的读音记录分为三种情况:《报告》及《总结》都记为[tt h ]声母;《省志》[tt h ]声母只和[]相拼,其余读[t th s]声母;《特征》中[tt h ]声母消失,都读为[t ths]声母。
胡萍博士论文调查了三个不同发音人,结果分别对应与以上材料的记音。廖良玉(1999)没有分析中古各组在会同话中的读音,但从音系来看,没有t 组声母,鲍厚星教授(2007)调查的发音人与胡萍调查的其中之一相同,但处理不同,鲍厚星教授也认为会同方言中没有t 组声母[6]。
以上材料都是针对大河片的,而且应该都是记录会同林城话的。
1.2大小河片的差异
杨子仪(1999)认为两片的话虽然有一定的差异,可是总体系是一致的[3]。文中列举了大小河片方言的具体差异,大致是三个方面:
中古日母开口三等及通摄合口三等字,小河片读边音,大河片读零声母,文中举有“燃人热忍让”等例字;中古臻开一和曾开一、梗开二的庄、见组字,大河片读舌面音,小河片读舌尖音声母,举有“跟根生”等例字;中古流开一精见组字声母,大河片读舌面音声母,小河片读舌根音声母或者舌尖前音声母,举有“沟狗扣厚”等例字。
胡蓉的硕士论文[8]辟专章讨论会同方言大小河片差异,基本同意除了杨子仪(1999)观点,同时指出:泥、来母读音有差异;大多数点洪音前相混细音前有别;古全浊上声字、古浊去字在会同方言各地归类不同或调值有差异;会同方言各乡镇阴平、阳平、上声、阴去的调值基本一致,但阳去调值有差异,不少地方“书上”与“树上”、“东门”与“洞门”相同;等等。
1.3会同方言的性质
关于会同方言的归属问题,学术界原来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属于西南官话,以《湖南方言的分区》[10]、《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1]及《湖南省志·方言志》为代表;一种认为属于湘语,以“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の变化に基く初步的试そ”[12]和《中国语言地图集》[13]为代表。此外,《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14]中把会同划归湘语+官话的混合型方言。
随着湘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加上所有的记音材料都显示会同方言的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都是不送气音,符合湘语的标准,鲍厚星,陈晖[15](2005)从会同的方言特征和地理位置考虑把它归于湘语娄邵片绥会小片,符合实际情况。
1.4会同方言反映的层次问题
主要是知三章组的读音,今读舌尖塞音到底是存古还是创新。关于知章组层次的争论可以参看胡萍(2006),《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刘纶鑫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在此不赘。
二、本文的调查
从材料的分歧可以看出,只要是不同的发音人,可能对知三章组字读出不同的音来。而同一发音人,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对此,我们希望对会同方言进行一次密集的调查,以期发现一些问题,分辨材料的精粗,同时,对会同方言的地理学研究,还可以看出大小河片的区别以及语音演变的过程来。
在调查中,我们原计划25个乡镇每个乡镇设一个点调查,由于时间紧,我们没有到漠滨,在距漠滨15公里的白泥田设立一个点调查。调查条目都是针对以上问题设置的。由于事先已经对大河片和小河片方言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一般没有完整地调查声韵调系统,个别情况进行了声调的系统调查。
调查中遇到了前文所述的一些问题,即一些地方,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候对同一个字也有不同的读法,发音很不稳定。主要是知三章组的字,在[t、、、t ]组之间含混不清。我们明显感到正在变化之中的语音难以捉摸。但是大部分地方同一发音人发音还是稳定和一贯的。为了明确起见,我们把他们区分一下。方言研究中有两个概念来描写同一语言系统中对同一语素的不同读音的现象,即文白异读和自由变读。一般认为文白异读同自由变读有截然的区别,是文白异读就不是自由变读。其实文白异读和自由变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一字两读和多读的。文白异读一般表现为在不同的词语中或者在不同场合读音不同。自由变读则在任何词语和任何场合中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读音。但是有的自由变读就是文白异读的一种表现,是文白竞争中文读音和白读音的互相妥协,为了避免与文白异读发生纠缠,我们先不考虑语音层次,从发音人的感觉来看,把自由变读分成两种。发音人对一个字的两种或者几种读音并不区别意义,但发音人能明显的感到两个读音的不同,这种变读我们可以成为能识别的自由变读。有些自由变读是发音人意识不到的,比如在nl相混的地方,发音人发哪个音有时根本没有语音条件的制约,自己也觉察不了某一次发音到底是哪一个,而且为了核对语音调查人连续发出nl时,发音人浑然不觉。这种自由变读我们可以称为不能识别的自由变读。在会同,nl是不能识别的自由变读。但是一些地方称母亲为ma和a都可以,称弟弟为lai55ti5ko和lai55ti5k,这些是能识别的自由变读。我们对能识别的自由变读和不能识别的自由变读作了不同的处理。
“姑姑”一词,调查中发现原来发音人都是当成了比父亲小的姑姑,比父亲大的姑姑一般称为大姑。叔叔成为“倈爷”,而伯父一般称为“伯伯”,并不是在“爷”前增加限定语素。对大姑和伯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以下讨论,姑姑仅指比父亲小的姑姑。
调查中没有发现“书上”与“树上”、“东门”与“洞门”相混的地方,流摄读音也不宜作为大小河片的区分项目,因为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流摄个别字读_的现象,“沟狗扣厚跟根生”精见组字的声母不论大河片还是小河片都有舌根和舌面两种读音,这显然是一种文白异读现象。本文根据调查中的发现,重点讨论知章组的读音和演变、大小河片的差异等问题,讨论主要根据是这次调查结果整理成的8幅地图,地图附后。
三、地图和分析
3.1知三章组的读音
会同方言知三章和知二庄组读音有别(部分乡镇已经有部分知三章组字并入精知二庄组,如效开三的潮、流开三的抽、臻开三的陈都读ts组声母),关于知三章组的读音,不同作者有不同看法。图一大体上揭示了不同看法的原因。
图一中,我们以音标之间短横线表示不能识别自由变读,斜杆表示能识别的自由变读。“迟”声母为t类的分布范围很广,而t 类被逼到西南角和东北角的少数乡镇。t -不能识别自由变读发生在岩头、地灵、炮团、青朗等西部和西南部,t - 不能识别自由变读发生在团河。团河同时还是t //t 能识别自由变读,发音人认为本地有人区别了“桐和虫”,即“虫”有时发音为t声母,与“桐”同音,这种读音上的不同,是所有本地人都感觉到的,但一般人没有刻意去区别。
四类声母分布在一个县境内,而现代社会乡镇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使得互不相同的语音要素发生趋同,致使两类声母都成了含混不清的发音,并逐渐在音系中失去了音位学价值。不同的研究者可以对他们进行不同处理,就造成记音材料参差不齐。林城是县治所在,城内“大小河片话混杂……互相交流自如,不相干涉”[3]。以往记音材料大都取自林城,材料自然是分歧不一。
谢伯端(1995)认为“会同方言照组字在发音是舌尖微上,音色较端组含混,只是不构成音位区别而已”。在《湖南省志方言志》中又指出组实际上是t组和组两套变体,凡中古端组字读t组,知照组字多读组,但不区别意义,并举例“党=张”。我们赞同会同有些地方知三章组字发音含混,有两套变体(在我们的调查中,/t只出现在团河,会同林城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会同林城大小河片混杂,也可能有这种情况,记音不同可能是发音人的不同造成的)。但需要从音值的角度强调说明,凡中古端组字读t组,知照组字读组和t组是能识别自由变读,即中古知三章组字正向端组靠拢,但是还能区别不同的读音,只是有的字已经并入端组。发音人认为读组也可以,但自己一般读为t组。端组字不读组,组读音有消失的趋势。
含混、自由变读正是语音演变的中间状态。知三章组字多数地方稳定的读为t组或者t 组,只有蒲稳、团河等还处在发音含混和自由变读的状态,而团河是组t 组能识别自由变读,其他地方是组和t组不能识别自由变读,能识别自由变读可能代表了比不能识别自由变读更滞后的演变。但是音值的不同启发我们这两个不同的类型还可能是代表了知三章组两条不同的演变路线: t >>t;t >>t(注:因为多数地区都读t组,地灵、广坪交通相对闭塞,所以把这里的t 组作为演变的起点,多数地方的t组作为这次演变的目标。溧水也有t组自由变读现象,参见Richard Vanness simmons石汝杰、顾黔等著《江淮官话和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51页)。当然,他们最后还是会因为西南官话的冲击,走向黄茅的ts。图三中“竹”的读音更清楚地显示这种演变的方向。
会同林成知三章组今读的语音混杂,以及各地的两种自由变读是语音演变受到外力阻碍而被迫中断的表现。分别按不同演变路线进行的方言,在受到外来强大势力影响时,演变被迫中断,这时,多种语音朝着共同的语音靠近,各种方言又频频接触,势必造成语音的暂时混乱。会同知三章可能原本为舌尖后塞擦音和擦音,在炮团、地灵、连山等一些地方,知三章组演变为舌尖后塞音,另一些地方,即团河演变为舌面塞音。可是未等演变完成,对外交流突然扩大,在官话湘语的知三章读塞擦音的带动下,整个会同语音开始过渡,统一舌尖前塞音靠拢,会同内部也随着交流的频繁而互相接纳,于是就出现了目前这种相对混乱的局面,这种表现在县治林城尤为突出,因为这里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语音。
知三章组的擦音在各地读音是比较稳定和一致的。图二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变化。“实”的读音大河片多为s,小河片多为,翘舌音平舌化是趋势,由此也可以更加肯定上述的两条变化路线的方向是正确的。
3.2日母的读音
一般认为日母在小河片读n或l,大河片读零声母,大多举例“人”这个例字。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图四反映日母在会同读音和分布较为复杂,从“人”读音来看,小河片大多读n声母,大河片多为自成音节的,读零声母的只有蒲稳、炮团、地灵、广坪和洒溪。白泥田和林城部分读n,zen则躲在连山、岩头、王家坪、团河等地。
3.3称谓的地理学研究
3.3.1几种称谓的分布
“叔叔”有三种类型的表现,man man类、ia ia类、nai ia类。manman只有一个点,分布在会同的东北角。许多地方西南官话称叔叔为man man。manman就是满满,“满”是小的意思。湖南不少地方称最小的儿子为满崽。ia ia主要分布在小河片,nai ia主要分布在大河片。ia当为“爷”,称父为爷在湘语中很常见。会同n和l不能识别自由变读,nai就是倈,也是小的意思。nei、nei是nai的音变。同为称呼,“小”义分别用不同的语素来表达,显示了大小河片方言的不同。
“姑姑”有三种类型,man man类和nai nai类。后者分布在小河片,但已经向大河片扩散,延伸到了大河片的北部和东南部,把man man类挤到了西南角。
“弟弟”也有三类,mau mau和mo为一类,分布在小河片并向大河片片东北角延伸,这类读音也见于西南官话。ti类包括ti ti、ti tiau、nai ti ko、nai ti ku,主要分布在大河片并向小河片南方渗透。mei类在蒲稳。弟弟的不同形式大致把会同沿着东北-西南分隔开来。
“妈妈”也是三类,分布较为复杂,第一类包括ma和ma,分布在北部,ma已经挤进ma范围之中。第二类是ai tie,与长沙的奶奶词形相同,只缩在团河一处。第三类nia也偏居广坪一隅。
3.3.2语音的衍生、讹变、磨损
称母亲为“妈妈”是后起的,但在汉语中已形成强大阵势。会同也不能免其冲击,在不少地方却有分布,且据当地人介绍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一般却称为mama。这是大势所趋。蒲稳、炮团、青朗、朗江、会同、岩头等大河片的几个点,以及金字岩、肖家、王家坪、长寨、高椅、若水等小河片方言点都称母亲为“mama”。
nia是较早的形式,估计ma在冲击nia的时候,在nia区衍生一个“nia”与“ma”的妥协形式。在ma的一再冲击下,nia不断磨损,发生蜕变,只剩下,成为ma。
nai>nei>nie则明显的展示出韵母讹变,主要元音不断高化的过程。
此外,mau和mo也是语音的讹变,既可以理解为复韵母的单化(参见拙作《湘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流变趋势》,《文史博览》2007第5期),也可以认为是语言的讹变。不过这并不矛盾,单化是过程,讹变是结果。au的a与u互相拉牵,定位于o,虽然没有看见中间状态的语言形式,但据整个湘江流域的音变趋势可以推测大致情况是这样。
3.3.3词义的分担
词义分担,即原来有一个词形式承担的词义改为由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担,是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语言不断精密化的过程。词义分担在会同的称谓中表现十分突出,也十分复杂。
先看蒲稳称弟为mei(妹)。mei(妹)在其他地方只承担“妹”的词义,弟另有ti ti来承担。弟妹不分不像是后来形成的,可能是来自苗族的传统。妹指“弟和妹”是比较保守的形式,弟后来才从mei中分化出来,这是可以肯定。蒲稳的mei就是会同的词义分担前原始形式。
蒲稳、炮团、朗江等地称姑为man man,与其他地方“叔叔”的语音形式相同,小河片一些地方称叔叔为ia ia(爷),大河片一些地方称叔叔为nai ia,大部分地方称姑姑为nai nai,显示出词义分担更为复杂纷繁的局面。这些词形式都是以ia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部分地方称叔叔为nai ia,因为叔叔比父亲(ia爷)小,nai ia便从ia中分化出来分担叔叔的概念,nai nai又从nai ia中分化出来分担姑姑的概念,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分化情况不一,但是弟妹不分,叔姑不分,暗示了会同方言精力了词义分担的过程。
3.3.4屈折造词
词的不同形式的分布,可以看出词的来历。会同“叔叔、姑姑”词形的分布可以推测屈折造词的过程。爷(父亲辈)分化出叔、姑来,如何造词,与别的方言一样,会同也采用了增加其他限定语素的办法,如增加表小的语素nai。但在nai占住了叔叔概念形式后,姑姑从叔叔中分离出来,但并不是通过增加表“女性”的语素,而是通过重叠构成nai nai表示,就是屈折造词。从nai ia表叔叔可以推知,先前ia是表父亲的,但叔叔从父亲中分离出来后,团河、金子岩、若水和长寨等地也采取了屈折构词的方式,用ia ia表示叔叔。man man来历与此相同。用nai nai表姑姑,ia ia表叔叔主要分布在大河片一些地方,用man man表姑姑,nai ia表示叔叔主要分布在小河片的一些地方,显示大河片和小河片在构词方面的不同特点来。
四、结论
会同大小河片方言目前还保留了一定的区别,词汇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语音区别日趋磨损。会同方言的演变情况纷繁,甚至可以看成整个汉语方言演变的缩影。从地理学的角度,从具体音值出发研究语音的演变对音位音类角度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补充和佐证,会同境内两种自由变读的混杂,说明语音在演变中受到阻力而中断。
参考文献:
[1]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74年.
[2]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编.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C].1960年.
[3]杨子仪.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J].怀化师专学报,1994(1).
[4]谢伯端.照组字在会同方言中的读音及其音韵学意义[J].古汉语研究,1995年.
[5]廖良玉.会同方言的声韵调[J].怀化师专学报,1999(6).
[6]鲍厚星.湘方言概要[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2006年12月.
[7]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8]胡蓉.会同方言语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李永新.从会同方言看中古流摄和效摄的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10]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4).
[11]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极其历史背景[J].方言,1985,(4).
[12]辻伸久.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の变化に基く初步的试そ[J].中国语文,1979,(226).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Z].澳大利亚:朗文出版社,1987.
[14]李蓝.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J].语言研究,1994,(2).
[15]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会同方言;大河片;小河片;知章组;演变中断
一、引言
对会同话的研究最初是从《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开始的,其后,1960年的《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2]也有会同话的记录,1994年杨子仪发表了《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3],1995年谢伯端发表《照组字在会同方言中的读音及其音韵学意义》[4],1999年廖良玉发表《会同方言的声韵调》[5],此后,对会同方言的讨论就热闹起来,鲍厚星[6]、胡萍[7]、胡蓉[8]、李永新[9]都有关于会同方言的讨论。
会同有沅江两条支流从东西部流过,西部的是渠水,流域包括会同的漠滨、青朗、朗江、林城(会同县治)蒲稳、炮团、广坪、连山、岩头、地灵、洒溪、马鞍、宝田、坪村、堡子、金龙、肖家等17个乡镇,俗称大河片。东部是巫水流域,俗称小河片,包括黄茅、若水、长寨、高椅、团河、金子岩、王家坪、沙溪等8个乡镇。大小河片之间是山丘,现有省级公路经洒溪沟通大小河片的联系。
关注会同方言主要是其读音复杂,且会同县境内方言有大小河片之分,不同作者对会同方言记音不同,对会同方言的归属意见也不统一,大小河片方言差异也有不同看法,下面略作介绍。
1.1记音材料的分歧
记音的分歧主要体现在知组三等字的读音。知组二等和庄组以及精组记音各种材料都是一致的。胡萍博士论文对《湖南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著)《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1960)《湖南省志·方言志》(2001)《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杨子仪,1994)中有关的记音差异进行了总结[7],现转引如下:
知三章组知三章组开口及通合三遇、山、臻合口知二庄组
注:蟹、止合口三等知三章组读音在《报告》及《总结》中缺乏,在《省志》中多读[t ths],在《特征》中多读[ts tshs]。《省志》作者在声母描写时,指出[t th]实际上有[t th][h]两套变体,凡中古端组字读[t th]、知、照组字多读[ h],但不区别意义,如“党”等于“张”;[s]声母包括[s]、[]两个变体,凡中古精组字读[s],知、照组字多读[],卷舌倾向不强,亦不能区别意义,如“骚”等于“烧”。
依上表可以见到:
(1)林城话知二庄组读ts等声母在《报告》和《总结》中与知三章组有别,在《省志》和杨文中与知三章组在塞音、塞擦音上大体能分,擦音则合流。
(2)林城话知三章组的遇、山、臻合口读[t th ]声母。
(3)文献资料中对知三章组开口及通合三的读音记录分为三种情况:《报告》及《总结》都记为[tt h ]声母;《省志》[tt h ]声母只和[]相拼,其余读[t th s]声母;《特征》中[tt h ]声母消失,都读为[t ths]声母。
胡萍博士论文调查了三个不同发音人,结果分别对应与以上材料的记音。廖良玉(1999)没有分析中古各组在会同话中的读音,但从音系来看,没有t 组声母,鲍厚星教授(2007)调查的发音人与胡萍调查的其中之一相同,但处理不同,鲍厚星教授也认为会同方言中没有t 组声母[6]。
以上材料都是针对大河片的,而且应该都是记录会同林城话的。
1.2大小河片的差异
杨子仪(1999)认为两片的话虽然有一定的差异,可是总体系是一致的[3]。文中列举了大小河片方言的具体差异,大致是三个方面:
中古日母开口三等及通摄合口三等字,小河片读边音,大河片读零声母,文中举有“燃人热忍让”等例字;中古臻开一和曾开一、梗开二的庄、见组字,大河片读舌面音,小河片读舌尖音声母,举有“跟根生”等例字;中古流开一精见组字声母,大河片读舌面音声母,小河片读舌根音声母或者舌尖前音声母,举有“沟狗扣厚”等例字。
胡蓉的硕士论文[8]辟专章讨论会同方言大小河片差异,基本同意除了杨子仪(1999)观点,同时指出:泥、来母读音有差异;大多数点洪音前相混细音前有别;古全浊上声字、古浊去字在会同方言各地归类不同或调值有差异;会同方言各乡镇阴平、阳平、上声、阴去的调值基本一致,但阳去调值有差异,不少地方“书上”与“树上”、“东门”与“洞门”相同;等等。
1.3会同方言的性质
关于会同方言的归属问题,学术界原来也有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属于西南官话,以《湖南方言的分区》[10]、《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11]及《湖南省志·方言志》为代表;一种认为属于湘语,以“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の变化に基く初步的试そ”[12]和《中国语言地图集》[13]为代表。此外,《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14]中把会同划归湘语+官话的混合型方言。
随着湘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加上所有的记音材料都显示会同方言的中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都是不送气音,符合湘语的标准,鲍厚星,陈晖[15](2005)从会同的方言特征和地理位置考虑把它归于湘语娄邵片绥会小片,符合实际情况。
1.4会同方言反映的层次问题
主要是知三章组的读音,今读舌尖塞音到底是存古还是创新。关于知章组层次的争论可以参看胡萍(2006),《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刘纶鑫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在此不赘。
二、本文的调查
从材料的分歧可以看出,只要是不同的发音人,可能对知三章组字读出不同的音来。而同一发音人,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处理。对此,我们希望对会同方言进行一次密集的调查,以期发现一些问题,分辨材料的精粗,同时,对会同方言的地理学研究,还可以看出大小河片的区别以及语音演变的过程来。
在调查中,我们原计划25个乡镇每个乡镇设一个点调查,由于时间紧,我们没有到漠滨,在距漠滨15公里的白泥田设立一个点调查。调查条目都是针对以上问题设置的。由于事先已经对大河片和小河片方言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一般没有完整地调查声韵调系统,个别情况进行了声调的系统调查。
调查中遇到了前文所述的一些问题,即一些地方,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候对同一个字也有不同的读法,发音很不稳定。主要是知三章组的字,在[t、、、t ]组之间含混不清。我们明显感到正在变化之中的语音难以捉摸。但是大部分地方同一发音人发音还是稳定和一贯的。为了明确起见,我们把他们区分一下。方言研究中有两个概念来描写同一语言系统中对同一语素的不同读音的现象,即文白异读和自由变读。一般认为文白异读同自由变读有截然的区别,是文白异读就不是自由变读。其实文白异读和自由变读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一字两读和多读的。文白异读一般表现为在不同的词语中或者在不同场合读音不同。自由变读则在任何词语和任何场合中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读音。但是有的自由变读就是文白异读的一种表现,是文白竞争中文读音和白读音的互相妥协,为了避免与文白异读发生纠缠,我们先不考虑语音层次,从发音人的感觉来看,把自由变读分成两种。发音人对一个字的两种或者几种读音并不区别意义,但发音人能明显的感到两个读音的不同,这种变读我们可以成为能识别的自由变读。有些自由变读是发音人意识不到的,比如在nl相混的地方,发音人发哪个音有时根本没有语音条件的制约,自己也觉察不了某一次发音到底是哪一个,而且为了核对语音调查人连续发出nl时,发音人浑然不觉。这种自由变读我们可以称为不能识别的自由变读。在会同,nl是不能识别的自由变读。但是一些地方称母亲为ma和a都可以,称弟弟为lai55ti5ko和lai55ti5k,这些是能识别的自由变读。我们对能识别的自由变读和不能识别的自由变读作了不同的处理。
“姑姑”一词,调查中发现原来发音人都是当成了比父亲小的姑姑,比父亲大的姑姑一般称为大姑。叔叔成为“倈爷”,而伯父一般称为“伯伯”,并不是在“爷”前增加限定语素。对大姑和伯父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以下讨论,姑姑仅指比父亲小的姑姑。
调查中没有发现“书上”与“树上”、“东门”与“洞门”相混的地方,流摄读音也不宜作为大小河片的区分项目,因为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流摄个别字读_的现象,“沟狗扣厚跟根生”精见组字的声母不论大河片还是小河片都有舌根和舌面两种读音,这显然是一种文白异读现象。本文根据调查中的发现,重点讨论知章组的读音和演变、大小河片的差异等问题,讨论主要根据是这次调查结果整理成的8幅地图,地图附后。
三、地图和分析
3.1知三章组的读音
会同方言知三章和知二庄组读音有别(部分乡镇已经有部分知三章组字并入精知二庄组,如效开三的潮、流开三的抽、臻开三的陈都读ts组声母),关于知三章组的读音,不同作者有不同看法。图一大体上揭示了不同看法的原因。
图一中,我们以音标之间短横线表示不能识别自由变读,斜杆表示能识别的自由变读。“迟”声母为t类的分布范围很广,而t 类被逼到西南角和东北角的少数乡镇。t -不能识别自由变读发生在岩头、地灵、炮团、青朗等西部和西南部,t - 不能识别自由变读发生在团河。团河同时还是t //t 能识别自由变读,发音人认为本地有人区别了“桐和虫”,即“虫”有时发音为t声母,与“桐”同音,这种读音上的不同,是所有本地人都感觉到的,但一般人没有刻意去区别。
四类声母分布在一个县境内,而现代社会乡镇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使得互不相同的语音要素发生趋同,致使两类声母都成了含混不清的发音,并逐渐在音系中失去了音位学价值。不同的研究者可以对他们进行不同处理,就造成记音材料参差不齐。林城是县治所在,城内“大小河片话混杂……互相交流自如,不相干涉”[3]。以往记音材料大都取自林城,材料自然是分歧不一。
谢伯端(1995)认为“会同方言照组字在发音是舌尖微上,音色较端组含混,只是不构成音位区别而已”。在《湖南省志方言志》中又指出组实际上是t组和组两套变体,凡中古端组字读t组,知照组字多读组,但不区别意义,并举例“党=张”。我们赞同会同有些地方知三章组字发音含混,有两套变体(在我们的调查中,/t只出现在团河,会同林城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会同林城大小河片混杂,也可能有这种情况,记音不同可能是发音人的不同造成的)。但需要从音值的角度强调说明,凡中古端组字读t组,知照组字读组和t组是能识别自由变读,即中古知三章组字正向端组靠拢,但是还能区别不同的读音,只是有的字已经并入端组。发音人认为读组也可以,但自己一般读为t组。端组字不读组,组读音有消失的趋势。
含混、自由变读正是语音演变的中间状态。知三章组字多数地方稳定的读为t组或者t 组,只有蒲稳、团河等还处在发音含混和自由变读的状态,而团河是组t 组能识别自由变读,其他地方是组和t组不能识别自由变读,能识别自由变读可能代表了比不能识别自由变读更滞后的演变。但是音值的不同启发我们这两个不同的类型还可能是代表了知三章组两条不同的演变路线: t >>t;t >>t(注:因为多数地区都读t组,地灵、广坪交通相对闭塞,所以把这里的t 组作为演变的起点,多数地方的t组作为这次演变的目标。溧水也有t组自由变读现象,参见Richard Vanness simmons石汝杰、顾黔等著《江淮官话和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51页)。当然,他们最后还是会因为西南官话的冲击,走向黄茅的ts。图三中“竹”的读音更清楚地显示这种演变的方向。
会同林成知三章组今读的语音混杂,以及各地的两种自由变读是语音演变受到外力阻碍而被迫中断的表现。分别按不同演变路线进行的方言,在受到外来强大势力影响时,演变被迫中断,这时,多种语音朝着共同的语音靠近,各种方言又频频接触,势必造成语音的暂时混乱。会同知三章可能原本为舌尖后塞擦音和擦音,在炮团、地灵、连山等一些地方,知三章组演变为舌尖后塞音,另一些地方,即团河演变为舌面塞音。可是未等演变完成,对外交流突然扩大,在官话湘语的知三章读塞擦音的带动下,整个会同语音开始过渡,统一舌尖前塞音靠拢,会同内部也随着交流的频繁而互相接纳,于是就出现了目前这种相对混乱的局面,这种表现在县治林城尤为突出,因为这里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语音。
知三章组的擦音在各地读音是比较稳定和一致的。图二清楚地展示了这种变化。“实”的读音大河片多为s,小河片多为,翘舌音平舌化是趋势,由此也可以更加肯定上述的两条变化路线的方向是正确的。
3.2日母的读音
一般认为日母在小河片读n或l,大河片读零声母,大多举例“人”这个例字。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图四反映日母在会同读音和分布较为复杂,从“人”读音来看,小河片大多读n声母,大河片多为自成音节的,读零声母的只有蒲稳、炮团、地灵、广坪和洒溪。白泥田和林城部分读n,zen则躲在连山、岩头、王家坪、团河等地。
3.3称谓的地理学研究
3.3.1几种称谓的分布
“叔叔”有三种类型的表现,man man类、ia ia类、nai ia类。manman只有一个点,分布在会同的东北角。许多地方西南官话称叔叔为man man。manman就是满满,“满”是小的意思。湖南不少地方称最小的儿子为满崽。ia ia主要分布在小河片,nai ia主要分布在大河片。ia当为“爷”,称父为爷在湘语中很常见。会同n和l不能识别自由变读,nai就是倈,也是小的意思。nei、nei是nai的音变。同为称呼,“小”义分别用不同的语素来表达,显示了大小河片方言的不同。
“姑姑”有三种类型,man man类和nai nai类。后者分布在小河片,但已经向大河片扩散,延伸到了大河片的北部和东南部,把man man类挤到了西南角。
“弟弟”也有三类,mau mau和mo为一类,分布在小河片并向大河片片东北角延伸,这类读音也见于西南官话。ti类包括ti ti、ti tiau、nai ti ko、nai ti ku,主要分布在大河片并向小河片南方渗透。mei类在蒲稳。弟弟的不同形式大致把会同沿着东北-西南分隔开来。
“妈妈”也是三类,分布较为复杂,第一类包括ma和ma,分布在北部,ma已经挤进ma范围之中。第二类是ai tie,与长沙的奶奶词形相同,只缩在团河一处。第三类nia也偏居广坪一隅。
3.3.2语音的衍生、讹变、磨损
称母亲为“妈妈”是后起的,但在汉语中已形成强大阵势。会同也不能免其冲击,在不少地方却有分布,且据当地人介绍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一般却称为mama。这是大势所趋。蒲稳、炮团、青朗、朗江、会同、岩头等大河片的几个点,以及金字岩、肖家、王家坪、长寨、高椅、若水等小河片方言点都称母亲为“mama”。
nia是较早的形式,估计ma在冲击nia的时候,在nia区衍生一个“nia”与“ma”的妥协形式。在ma的一再冲击下,nia不断磨损,发生蜕变,只剩下,成为ma。
nai>nei>nie则明显的展示出韵母讹变,主要元音不断高化的过程。
此外,mau和mo也是语音的讹变,既可以理解为复韵母的单化(参见拙作《湘江流域汉语方言语音流变趋势》,《文史博览》2007第5期),也可以认为是语言的讹变。不过这并不矛盾,单化是过程,讹变是结果。au的a与u互相拉牵,定位于o,虽然没有看见中间状态的语言形式,但据整个湘江流域的音变趋势可以推测大致情况是这样。
3.3.3词义的分担
词义分担,即原来有一个词形式承担的词义改为由两个词或两个以上的词来分担,是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语言不断精密化的过程。词义分担在会同的称谓中表现十分突出,也十分复杂。
先看蒲稳称弟为mei(妹)。mei(妹)在其他地方只承担“妹”的词义,弟另有ti ti来承担。弟妹不分不像是后来形成的,可能是来自苗族的传统。妹指“弟和妹”是比较保守的形式,弟后来才从mei中分化出来,这是可以肯定。蒲稳的mei就是会同的词义分担前原始形式。
蒲稳、炮团、朗江等地称姑为man man,与其他地方“叔叔”的语音形式相同,小河片一些地方称叔叔为ia ia(爷),大河片一些地方称叔叔为nai ia,大部分地方称姑姑为nai nai,显示出词义分担更为复杂纷繁的局面。这些词形式都是以ia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大部分地方称叔叔为nai ia,因为叔叔比父亲(ia爷)小,nai ia便从ia中分化出来分担叔叔的概念,nai nai又从nai ia中分化出来分担姑姑的概念,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分化情况不一,但是弟妹不分,叔姑不分,暗示了会同方言精力了词义分担的过程。
3.3.4屈折造词
词的不同形式的分布,可以看出词的来历。会同“叔叔、姑姑”词形的分布可以推测屈折造词的过程。爷(父亲辈)分化出叔、姑来,如何造词,与别的方言一样,会同也采用了增加其他限定语素的办法,如增加表小的语素nai。但在nai占住了叔叔概念形式后,姑姑从叔叔中分离出来,但并不是通过增加表“女性”的语素,而是通过重叠构成nai nai表示,就是屈折造词。从nai ia表叔叔可以推知,先前ia是表父亲的,但叔叔从父亲中分离出来后,团河、金子岩、若水和长寨等地也采取了屈折构词的方式,用ia ia表示叔叔。man man来历与此相同。用nai nai表姑姑,ia ia表叔叔主要分布在大河片一些地方,用man man表姑姑,nai ia表示叔叔主要分布在小河片的一些地方,显示大河片和小河片在构词方面的不同特点来。
四、结论
会同大小河片方言目前还保留了一定的区别,词汇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语音区别日趋磨损。会同方言的演变情况纷繁,甚至可以看成整个汉语方言演变的缩影。从地理学的角度,从具体音值出发研究语音的演变对音位音类角度研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补充和佐证,会同境内两种自由变读的混杂,说明语音在演变中受到阻力而中断。
参考文献:
[1]杨时逢.湖南方言调查报告[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1974年.
[2]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方言普查组编.湖南省汉语方言普查总结报告[C].1960年.
[3]杨子仪.会同方言音韵的主要特征[J].怀化师专学报,1994(1).
[4]谢伯端.照组字在会同方言中的读音及其音韵学意义[J].古汉语研究,1995年.
[5]廖良玉.会同方言的声韵调[J].怀化师专学报,1999(6).
[6]鲍厚星.湘方言概要[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沙,2006年12月.
[7]胡萍.湘西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8]胡蓉.会同方言语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9]李永新.从会同方言看中古流摄和效摄的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10]鲍厚星,颜森.湖南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6,(4).
[11]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极其历史背景[J].方言,1985,(4).
[12]辻伸久.湖南诸方言の分类と分布——全浊声母の变化に基く初步的试そ[J].中国语文,1979,(226).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Z].澳大利亚:朗文出版社,1987.
[14]李蓝.湖南方言分区述评及再分区[J].语言研究,1994,(2).
[15]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