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对于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当今,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中国制造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
在山西,有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他们热爱本职、敬业奉献、技艺精湛、匠心独具,凭着传承、钻研、专注与磨砺,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顶尖人才。同时,他们也是山西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所不容忽视的主体。本报今起将陆续聚焦“山西大工匠”,寻访身边的工艺大师、技术能手,以丰富的文图形式记录三晋工匠的精湛技艺,展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27年前,太重集团从德国购进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数控、高精度、超重型数控桥式龙门铣镗床,德国专家认为中国工人的水平根本无法自主拆装这套设备。没想到,年轻的张东元凭着一股倔劲儿,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龙门镗铣床最终完整无误装拆,机床一次性交付验收。德国专家惊讶之余,更为他精湛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为保证这台“国宝”机床能正常工作,张东元抄写、翻译和标注了该机床的全部电气图、机械图及有关程序。在此后20年间,机床所有的故障他均能自行处理。
2016年5月3日下午,当记者在太重集团见到张东元时,他正在跟几个徒弟研究一套刚从德国进口回来的检测设备——德汉光栅专用检测仪PWM20。“这套用于数控机床校正维修的专用检测仪,可用于国内大部分数控机床,厂家基本不对外销售,我们也是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缘由、以培训名义才购买到的。”张东元对记者说。
说起张东元,他可是“工匠”圈子里的大拿。不只因为张东元技术精湛,更是因为他为人诚恳、有诺必践。几十年来,他在工作中不断攻关、传艺,从一名普通维修钳工一步步地成长为“国家技能大师”。
要问张东元是如何成长为国家级大师,答案一定与他四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维修领域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分不开。
20世纪70年代,正巧赶上动荡时期,刚上初中没几个月的张东元就参加了工作。1978年3月,他调到太重厂当了一名维修钳工。恰逢国家恢复高考,太重教育中心开办了文化班、补习班和技术班。此后7年间,不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补习完初、高中的文化课,又补习技术课。1985年,他又考进太重职工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全脱产系统学习。学习时,他用一个个小本子进行记录,里面是学习到的点点滴滴以及掌握到的宝贵经验。
1989年,厂里从德国购进了那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龙门铣镗床后,张东元作为维修钳工组的人员就参与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德国专家认为中国工人的技术水平差,便摆出一副瞧不起的样子,可张东元憋着一口气——不能让他们瞧不起咱中国人!
张东元购买了很多技术书籍,开始攻克电气、数控、液压等专业知识难关。在安装和调试这台镗铣床时,由于始终达不到使用要求,张东元大胆对国外专家说“NO”。随后,他开始自主拆装机器,凭借自学的知识、结合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最终将设备完整无误装拆并一次性交付验收。德国专家再也不敢小瞧中国工人。
“记得那是2006年5月份,分公司试制首台WK-35,为保障交货期立下了军令状。分公司倒排了生产计划,其中五大关键件的加工任务安排在了最先进的数控天桥铣上,天桥铣的故障率控制就落在了张师傅身上。”张东元的徒弟说。
为此,张东元每天吃住都在车间,但是故障还是出现了。寂静的夜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放下电话,张东元第一时间来到机床前,发现原来是冷却故障造成加工轴头高温轴承烧坏抱死。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张东元立即召集维修团队,检查具体故障点,另外一组人员拆解轴头轴承,并立即订购替代轴承。全面检测电气通断后,大家发现润滑电机已被烧坏,这下,张东元皱起了眉头。
因为国内没有该电机供应商,联系德国厂家供应最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怎么办?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张东元。“给洋设备动刀”,张东元沉稳地决定。这样的“临场救火”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大家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张东元这张“王牌”身上,而他也总能在绝处带来希望。他满身油渍,绕着机器左右检查,时不时地陷入沉思。最终,张东元通过对比烧毁电机的参数,大胆决定对电机轴端进行加工来化解难题。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修理任务。
其实张东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可以“变身”为大师,他就是靠着点点滴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研究、认认真真的工作,凭着对精益求精的矢志追求,专注于设备的维修,做到人机合一。
43年的维修生涯,小本子变成了烂本子,一个小本子变成了一摞摞小本子,上面画满了各种电路图、中英文解释、解决方案等等。这些小本子成了他的“经书”,一点一滴的积累,让他炼就了一身维修多种超大型、多功能、高精度、全数控设备的绝招、绝技。
张东元常说:“当工人就必须学好技术,技术上永远没有最好,学习上永远没有第一。”这样的心态使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技术创新能手、山西省创新技术能手等荣誉。2013年,太重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同时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他还被山西高级技工学校、北京一轻技校聘请为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专家。
“张东元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创造和间接创造经济价值达5000余万元,正在发挥更大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仅2015年,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攻关39项,技术协助63项,相互借用各种备件48次56件,担保修、购回43次60余件,价值达35万元以上,开展各项活动150次。
他的“经书”和绝技传给了更多的人,他让维修技术发扬光大,他让“工匠精神”感动中国。
在山西,有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他们热爱本职、敬业奉献、技艺精湛、匠心独具,凭着传承、钻研、专注与磨砺,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顶尖人才。同时,他们也是山西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所不容忽视的主体。本报今起将陆续聚焦“山西大工匠”,寻访身边的工艺大师、技术能手,以丰富的文图形式记录三晋工匠的精湛技艺,展示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27年前,太重集团从德国购进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数控、高精度、超重型数控桥式龙门铣镗床,德国专家认为中国工人的水平根本无法自主拆装这套设备。没想到,年轻的张东元凭着一股倔劲儿,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龙门镗铣床最终完整无误装拆,机床一次性交付验收。德国专家惊讶之余,更为他精湛的技术竖起了大拇指。为保证这台“国宝”机床能正常工作,张东元抄写、翻译和标注了该机床的全部电气图、机械图及有关程序。在此后20年间,机床所有的故障他均能自行处理。
2016年5月3日下午,当记者在太重集团见到张东元时,他正在跟几个徒弟研究一套刚从德国进口回来的检测设备——德汉光栅专用检测仪PWM20。“这套用于数控机床校正维修的专用检测仪,可用于国内大部分数控机床,厂家基本不对外销售,我们也是以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缘由、以培训名义才购买到的。”张东元对记者说。
说起张东元,他可是“工匠”圈子里的大拿。不只因为张东元技术精湛,更是因为他为人诚恳、有诺必践。几十年来,他在工作中不断攻关、传艺,从一名普通维修钳工一步步地成长为“国家技能大师”。
要问张东元是如何成长为国家级大师,答案一定与他四十几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在维修领域精益求精、做到极致分不开。
20世纪70年代,正巧赶上动荡时期,刚上初中没几个月的张东元就参加了工作。1978年3月,他调到太重厂当了一名维修钳工。恰逢国家恢复高考,太重教育中心开办了文化班、补习班和技术班。此后7年间,不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补习完初、高中的文化课,又补习技术课。1985年,他又考进太重职工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全脱产系统学习。学习时,他用一个个小本子进行记录,里面是学习到的点点滴滴以及掌握到的宝贵经验。
1989年,厂里从德国购进了那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龙门铣镗床后,张东元作为维修钳工组的人员就参与了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德国专家认为中国工人的技术水平差,便摆出一副瞧不起的样子,可张东元憋着一口气——不能让他们瞧不起咱中国人!
张东元购买了很多技术书籍,开始攻克电气、数控、液压等专业知识难关。在安装和调试这台镗铣床时,由于始终达不到使用要求,张东元大胆对国外专家说“NO”。随后,他开始自主拆装机器,凭借自学的知识、结合日常工作的实践经验,最终将设备完整无误装拆并一次性交付验收。德国专家再也不敢小瞧中国工人。
“记得那是2006年5月份,分公司试制首台WK-35,为保障交货期立下了军令状。分公司倒排了生产计划,其中五大关键件的加工任务安排在了最先进的数控天桥铣上,天桥铣的故障率控制就落在了张师傅身上。”张东元的徒弟说。
为此,张东元每天吃住都在车间,但是故障还是出现了。寂静的夜晚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放下电话,张东元第一时间来到机床前,发现原来是冷却故障造成加工轴头高温轴承烧坏抱死。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张东元立即召集维修团队,检查具体故障点,另外一组人员拆解轴头轴承,并立即订购替代轴承。全面检测电气通断后,大家发现润滑电机已被烧坏,这下,张东元皱起了眉头。
因为国内没有该电机供应商,联系德国厂家供应最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怎么办?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张东元。“给洋设备动刀”,张东元沉稳地决定。这样的“临场救火”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大家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张东元这张“王牌”身上,而他也总能在绝处带来希望。他满身油渍,绕着机器左右检查,时不时地陷入沉思。最终,张东元通过对比烧毁电机的参数,大胆决定对电机轴端进行加工来化解难题。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修理任务。
其实张东元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可以“变身”为大师,他就是靠着点点滴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研究、认认真真的工作,凭着对精益求精的矢志追求,专注于设备的维修,做到人机合一。
43年的维修生涯,小本子变成了烂本子,一个小本子变成了一摞摞小本子,上面画满了各种电路图、中英文解释、解决方案等等。这些小本子成了他的“经书”,一点一滴的积累,让他炼就了一身维修多种超大型、多功能、高精度、全数控设备的绝招、绝技。
张东元常说:“当工人就必须学好技术,技术上永远没有最好,学习上永远没有第一。”这样的心态使他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工业技术创新能手、山西省创新技术能手等荣誉。2013年,太重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同时中国机械冶金建材工会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他还被山西高级技工学校、北京一轻技校聘请为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专家。
“张东元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创造和间接创造经济价值达5000余万元,正在发挥更大的牵引、辐射、带动作用。仅2015年,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攻关39项,技术协助63项,相互借用各种备件48次56件,担保修、购回43次60余件,价值达35万元以上,开展各项活动150次。
他的“经书”和绝技传给了更多的人,他让维修技术发扬光大,他让“工匠精神”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