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本文通过几个案例来实践新课改的主要思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能力培养
一、在数学领域,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教育成了只为分数而教学,学生的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关系到学生将来前途的知识几乎全部被忽略掉了。也因为不胜应试教育的压力,好多的学生选择了轻生。也因此,教育迫切的需求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现在的素质教育也开始步入了正轨,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且现在的教育也不会歧视任何的学生,老师会从他们的优点爱好出发,渐渐的培养着他们的兴趣,就算成绩实在是不行,那么在其他的领域也可以得到发展和开拓。以不至于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不再出现成绩优差之分,在这方面你或许不如别人,但是你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比他强,称之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旋转时,同桌甲乙互相做着手掌饶拇指旋转的活动中,同学甲由于空间概念的薄弱,所以在做这个活动时明显的没有同桌乙来的认真仔细。当老师表扬了同学乙,看到同桌高兴的摸样同学甲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在后来几天的数学学习中,甲同学都有点失落。甚至考试成绩也是不理想,几乎是要放弃了自己。然而,在下个星期学习到除法的计算时,甲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桌乙,这时候,他再次的像一只战胜的公鸡,昂扬着自信的笑脸。重新树立起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为了不服输,努力的纠正着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发展及缺陷,教育者不应该只是看到是他们的不足,而是应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②。教材在每课时的前面都安排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示意图,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案例:在四年级的第一单元《人口普查》一节中,教育者的教案安排是先学习万以上数字的写法,然后再是读数。然而当把情景图展示出来,并且指明对“全国总人口约1295330000人”“北京市有13820000人”进行读数思考时,很多同学马上能够对“香港约有六百七十八万人”和“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也进行着改写。在我还没来得及制止,教室的气氛就渐渐的开始沸腾起来。于是乎,教师彻底放开手去,做了一回“闲人”。让大家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讨论着对读写数字的简捷的意义。大家各述己见,甚至争辩着一些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就连平时学习不用功的学生,成绩基础有点落后的学生也能适时的插上几句。这节课上,我几乎没怎么发言,将教学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自由的发挥着对知识的理解,于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而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则成了他们的学生,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交流下,绝大多数学生对今天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的很好。
三、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模式的教学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望及浓厚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又鼓励着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设构建新的数学信息,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面积的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培了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多方面个层次的直观或客观的学知的感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经老师有意或无意的协助下,对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及处理,自发的形成了对新的信息的建构和对原有信息的重组。从丰富的多重的角度多层次的接触着新信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乘法的分配率》一节,教师用比赛的方法引入新课:
64×43+36×43和(64+36)×43
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计算比赛。结果第三第四组的同学做的又快又准确。而当第一第二组的同学做好后还存在着一定量的的错误。于是第一第二组的同学自然是极其不服气。在这个时候教师又适时的抓住学生不服输的心理再次出示了两道题目让他们进行比赛:
37×68+63×68和(37+63)×68
胜负仍然很明显。教师问:“那么是不是第三第四组的同学比较聪明呢?”(答案自然——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使得他们做的又快又准确呢?”在这个时候,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而且也能够得出简便运算的结论。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了对新知的渴望及浓厚的兴趣。
重视以活动作为教学主绳。教材安排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能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具体的活动。使得学生在经历了数学的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着多方面的感受意义。在数学课上不仅仅得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同时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亲身实践的自我体验。
《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得教师学生都同时面临着新颖的教程,并且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培养,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学生的观察思考还是发散思维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苍劲.现代素质教育
[2]〔美〕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能力培养
一、在数学领域,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教育成了只为分数而教学,学生的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关系到学生将来前途的知识几乎全部被忽略掉了。也因为不胜应试教育的压力,好多的学生选择了轻生。也因此,教育迫切的需求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素质教育。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现在的素质教育也开始步入了正轨,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且现在的教育也不会歧视任何的学生,老师会从他们的优点爱好出发,渐渐的培养着他们的兴趣,就算成绩实在是不行,那么在其他的领域也可以得到发展和开拓。以不至于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不再出现成绩优差之分,在这方面你或许不如别人,但是你完全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比他强,称之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案例、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旋转时,同桌甲乙互相做着手掌饶拇指旋转的活动中,同学甲由于空间概念的薄弱,所以在做这个活动时明显的没有同桌乙来的认真仔细。当老师表扬了同学乙,看到同桌高兴的摸样同学甲有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在后来几天的数学学习中,甲同学都有点失落。甚至考试成绩也是不理想,几乎是要放弃了自己。然而,在下个星期学习到除法的计算时,甲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桌乙,这时候,他再次的像一只战胜的公鸡,昂扬着自信的笑脸。重新树立起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为了不服输,努力的纠正着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发展及缺陷,教育者不应该只是看到是他们的不足,而是应及时的鼓励表扬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让他们对自己产生自信,更加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二、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②。教材在每课时的前面都安排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示意图,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案例:在四年级的第一单元《人口普查》一节中,教育者的教案安排是先学习万以上数字的写法,然后再是读数。然而当把情景图展示出来,并且指明对“全国总人口约1295330000人”“北京市有13820000人”进行读数思考时,很多同学马上能够对“香港约有六百七十八万人”和“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也进行着改写。在我还没来得及制止,教室的气氛就渐渐的开始沸腾起来。于是乎,教师彻底放开手去,做了一回“闲人”。让大家各自说着自己的想法,讨论着对读写数字的简捷的意义。大家各述己见,甚至争辩着一些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就连平时学习不用功的学生,成绩基础有点落后的学生也能适时的插上几句。这节课上,我几乎没怎么发言,将教学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自由的发挥着对知识的理解,于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充当了教师的角色,而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同学则成了他们的学生,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交流下,绝大多数学生对今天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掌握的很好。
三、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模式的教学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而产生对新知的渴望及浓厚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又鼓励着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设构建新的数学信息,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面积的观察思考操作实践的机会,培了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多方面个层次的直观或客观的学知的感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在互动的过程中,经老师有意或无意的协助下,对数学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及处理,自发的形成了对新的信息的建构和对原有信息的重组。从丰富的多重的角度多层次的接触着新信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乘法的分配率》一节,教师用比赛的方法引入新课:
64×43+36×43和(64+36)×43
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计算比赛。结果第三第四组的同学做的又快又准确。而当第一第二组的同学做好后还存在着一定量的的错误。于是第一第二组的同学自然是极其不服气。在这个时候教师又适时的抓住学生不服输的心理再次出示了两道题目让他们进行比赛:
37×68+63×68和(37+63)×68
胜负仍然很明显。教师问:“那么是不是第三第四组的同学比较聪明呢?”(答案自然——不是。)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使得他们做的又快又准确呢?”在这个时候,学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而且也能够得出简便运算的结论。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产生了对新知的渴望及浓厚的兴趣。
重视以活动作为教学主绳。教材安排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能促进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具体的活动。使得学生在经历了数学的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着多方面的感受意义。在数学课上不仅仅得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同时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亲身实践的自我体验。
《课程标准》的改革,使得教师学生都同时面临着新颖的教程,并且充分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質得到了培养,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学生的观察思考还是发散思维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苍劲.现代素质教育
[2]〔美〕布鲁克斯.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