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二者相互作用于学习过程中。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除了具备正常的智力因素外,还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本文主要阐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和个性特点等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65-01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跟踪调查表明:一名学生学业的好坏,固然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但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起主要作用了,这说明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因此,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针对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泛指一切与智力无关的部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动力,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走向成才之路。[2]只有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可能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人。许多事实也表明,大多数学生之间智力因素差异并不大,可为什么智力发展水平却差别很大呢?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结果。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和个性特点等三个方面去研究和探索,从而找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最佳途径。
1 根据学科特点和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只有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说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打开汽水瓶盖为何有大量气泡?闷热的夏天鱼为何要浮到水面上等,这些都是溶解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随着知识的日益积累,学生将逐步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业成就动机,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3]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而对所学的课程充满好奇心;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努力学习以求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并以此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功课学好的一种积极态度;根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那种朦胧的好奇心、上进心去唤起学生的认知动机,学好化学,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陶瓷的制作,青铜器的冶炼,丝绸之路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轰动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和牛胰岛素的合成,同样为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典型、生动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动力。
2 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才处于兴奋状态,而无关时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昵?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观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在高度兴奋和积极探索中获得新的知识,而不是停在留看热闹的表面现象上。
其次,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化学史上有趣的史实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水的电解时,我将历史记实引入课堂:1677年11月19曰在印度马德里斯海域,一阵飓风过后,海面燃起一片通天大火,使人长期不解。我便以此事实设疑向学生提出:你愿意当一回科学家来解释这一现象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来猜测这一现象。这样我就顺理成章地讲了“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可燃性”。学生非常轻松和牢固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了。
再者,可通过开展化学晚会等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海底花园”“百变神壶”“冰块点火”等趣味实验,并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合理解释这些现象。这种别具一格、寓教于乐的化学晚会将平时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重视个性发展,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个性就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而性格是个性中最显著、最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4]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教书育人的教学方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进取,回报社会。
意志是指人们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自觉地支配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智力水平再高,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可能成才。坚韧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大批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青少年心理的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32.
[2] 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 王允珉.中学化学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7.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化学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65-01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和教法的研究上,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有一项对中学生的跟踪调查表明:一名学生学业的好坏,固然主要取决于智力因素,但在智力相当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就起主要作用了,这说明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因此,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下面,针对非智力因素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泛指一切与智力无关的部分,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组成。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动力,它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走向成才之路。[2]只有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可能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人。许多事实也表明,大多数学生之间智力因素差异并不大,可为什么智力发展水平却差别很大呢?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结果。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学内容和个性特点等三个方面去研究和探索,从而找出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最佳途径。
1 根据学科特点和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指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只有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学有所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说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打开汽水瓶盖为何有大量气泡?闷热的夏天鱼为何要浮到水面上等,这些都是溶解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随着知识的日益积累,学生将逐步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其次,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业成就动机,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3]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获取知识而对所学的课程充满好奇心;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努力学习以求得相应的地位和自尊,并以此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学生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把功课学好的一种积极态度;根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那种朦胧的好奇心、上进心去唤起学生的认知动机,学好化学,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古往今来,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陶瓷的制作,青铜器的冶炼,丝绸之路等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轰动世界的“侯氏制碱法”和牛胰岛素的合成,同样为我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典型、生动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动力。
2 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才处于兴奋状态,而无关时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昵?
首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直观、生动的特点极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保护这种兴趣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观察反应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在高度兴奋和积极探索中获得新的知识,而不是停在留看热闹的表面现象上。
其次,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将化学史上有趣的史实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到水的电解时,我将历史记实引入课堂:1677年11月19曰在印度马德里斯海域,一阵飓风过后,海面燃起一片通天大火,使人长期不解。我便以此事实设疑向学生提出:你愿意当一回科学家来解释这一现象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来猜测这一现象。这样我就顺理成章地讲了“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可燃性”。学生非常轻松和牢固地掌握这个知识点了。
再者,可通过开展化学晚会等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海底花园”“百变神壶”“冰块点火”等趣味实验,并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来合理解释这些现象。这种别具一格、寓教于乐的化学晚会将平时枯燥无味的化学知识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重视个性发展,培养良好意志品质
个性就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是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而性格是个性中最显著、最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4]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教书育人的教学方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进取,回报社会。
意志是指人们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自觉地支配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智力水平再高,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可能成才。坚韧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意志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百折不挠,奋发向上,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大批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青少年心理的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0):32.
[2] 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 王允珉.中学化学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