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设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具体介绍导入设计的几种方法:电化渲染情景法、以诗揭题法、巧设疑问法、“温故知新”法、解课题法、故事导入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 导入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120-01
导入,就是一堂语文课的开场白,一般只占用语文课开始的2~5分钟时间。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两三分钟的新课导入,却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重任。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就尤为重要。
因其家庭、社会、成长经验等方面异于普通高中学生,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责任意识较淡漠、知行脱离较严重。面对这样的学生情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导入的设计则更为重要。如果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中,担負不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任,那么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中都很有可能无动于衷,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我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语文应用基础》的教材,举了几个常用的导入方法的例子。
1 电化渲染情景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PT、MP3、视频、FLASH动画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
1.1 PPT
讲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利用PPT展示李可染《万山红遍》名画,供同学们欣赏,配合讲述李可染绘画此名画时使用罕见宫廷朱砂才使画作有震撼人心的“红遍”效果的故事,极大引发学生对江山美景的感慨,激起诗歌朗诵、赏析的兴趣。同时,因《万山红遍》给学生带来直观立体的感受,对后续赏析的授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1.2 MP3音频
讲授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利用MP3音频播放黄磊歌曲《再别再别康桥》。乐曲优美,含蓄隽永,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再如讲授李白《峨眉山月歌》,利用MP3朗读音频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
1.3 视频
讲授曹雪芹《宝玉挨打》、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展示视频片段作为导入,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课文关键情节,激发了学生阅读长篇课文的兴趣,为后续课文教学奠定了课堂基础。
1.4 FLASH动画
讲授舒婷《致橡树》,设计学生欣赏FLASH动画的导入,既有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又有专业的朗读,声、色、情熔于一炉,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光看图或光听朗读要好。
教材中所选作品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被制作成FLASH动画,导入时展示这样的FLASH动画,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2 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
讲授第四单元课文《石缝间的生命》时,用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在岩缝间生存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竹石》巧妙地揭示课题。
而讲授老舍《我的母亲》,用两首诗做导入。“不懂得母爱,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忘却了母爱,高官厚禄血冷躯空。”美国诗人也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用感动心灵的诗歌震动学生,激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深刻感情,进而体会作家老舍的思母之情。
3 巧设疑问法
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总的来说,疑问的设计重在“新、精、奇”,才能引发学生的兴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讲授第十单元求职文书和求职礼仪、技巧,单元导入时设置了两个疑问:(1)当下就业面临的求职环境如何?(2)有必要学习求职文书、求职礼仪、求职技巧么?为什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彼此间相互讨论,务求使他们自己去领悟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如何写作求职文书,掌握求职礼仪、求职技巧的必要性。这样,当他们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探究的心理,教学活动自然事半功倍。
4 “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人卫版《语文应用基础》23课和33课分别是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和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23课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牵引介绍他作为教育家在教育子女上的非凡成就,并有意识提及长子梁思成于1948年3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一事。而在33课设计导语时,运用“温故知新”法进行提问。因前后的知识点有联系,既进行了复习,又因学生成功的回答了提问使其产生了成就感而激发他继续求知的欲望。
5 解课题法
对于一些课文文题很难理解的文章,可以采用解课题法进行导入。
如讲授归有光《项脊轩志》时首先介绍: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这样导入,使学生对于课文产生了初步整体的了解,为文言文的学习奠定里初步的基础。
6 故事导入法
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进入对新知识学习的方法。
如讲授曹禺《雷雨》时,可以将《雷雨》的情节作为故事设计成导入,这样既满足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又基本达到了了解剧本复杂人物关系的教学目标。
总之,导入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金钥匙,优秀的课堂导入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也会展现教师的文学修养和个人风采。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关键词:中职语文 导入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120-01
导入,就是一堂语文课的开场白,一般只占用语文课开始的2~5分钟时间。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两三分钟的新课导入,却担负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重任。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就尤为重要。
因其家庭、社会、成长经验等方面异于普通高中学生,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责任意识较淡漠、知行脱离较严重。面对这样的学生情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导入的设计则更为重要。如果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中,担負不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任,那么学生在整堂语文课中都很有可能无动于衷,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因此,我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语文应用基础》的教材,举了几个常用的导入方法的例子。
1 电化渲染情景法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PPT、MP3、视频、FLASH动画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
1.1 PPT
讲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利用PPT展示李可染《万山红遍》名画,供同学们欣赏,配合讲述李可染绘画此名画时使用罕见宫廷朱砂才使画作有震撼人心的“红遍”效果的故事,极大引发学生对江山美景的感慨,激起诗歌朗诵、赏析的兴趣。同时,因《万山红遍》给学生带来直观立体的感受,对后续赏析的授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1.2 MP3音频
讲授徐志摩《再别康桥》时,利用MP3音频播放黄磊歌曲《再别再别康桥》。乐曲优美,含蓄隽永,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再如讲授李白《峨眉山月歌》,利用MP3朗读音频既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又能让学生沉浸在朗读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
1.3 视频
讲授曹雪芹《宝玉挨打》、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展示视频片段作为导入,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课文关键情节,激发了学生阅读长篇课文的兴趣,为后续课文教学奠定了课堂基础。
1.4 FLASH动画
讲授舒婷《致橡树》,设计学生欣赏FLASH动画的导入,既有符合意境的不同图片,又有专业的朗读,声、色、情熔于一炉,其教学效果显然要比光看图或光听朗读要好。
教材中所选作品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被制作成FLASH动画,导入时展示这样的FLASH动画,会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会、去领会、去把握。
2 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
讲授第四单元课文《石缝间的生命》时,用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在岩缝间生存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竹石》巧妙地揭示课题。
而讲授老舍《我的母亲》,用两首诗做导入。“不懂得母爱,你就迷失了生命的真谛。忘却了母爱,高官厚禄血冷躯空。”美国诗人也说:“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用感动心灵的诗歌震动学生,激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深刻感情,进而体会作家老舍的思母之情。
3 巧设疑问法
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总的来说,疑问的设计重在“新、精、奇”,才能引发学生的兴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讲授第十单元求职文书和求职礼仪、技巧,单元导入时设置了两个疑问:(1)当下就业面临的求职环境如何?(2)有必要学习求职文书、求职礼仪、求职技巧么?为什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彼此间相互讨论,务求使他们自己去领悟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进一步延伸到学习如何写作求职文书,掌握求职礼仪、求职技巧的必要性。这样,当他们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探究的心理,教学活动自然事半功倍。
4 “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
人卫版《语文应用基础》23课和33课分别是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和梁思成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23课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和文学家。牵引介绍他作为教育家在教育子女上的非凡成就,并有意识提及长子梁思成于1948年3月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一事。而在33课设计导语时,运用“温故知新”法进行提问。因前后的知识点有联系,既进行了复习,又因学生成功的回答了提问使其产生了成就感而激发他继续求知的欲望。
5 解课题法
对于一些课文文题很难理解的文章,可以采用解课题法进行导入。
如讲授归有光《项脊轩志》时首先介绍: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这样导入,使学生对于课文产生了初步整体的了解,为文言文的学习奠定里初步的基础。
6 故事导入法
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进入对新知识学习的方法。
如讲授曹禺《雷雨》时,可以将《雷雨》的情节作为故事设计成导入,这样既满足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习兴趣;又基本达到了了解剧本复杂人物关系的教学目标。
总之,导入环节是语文教学的金钥匙,优秀的课堂导入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也会展现教师的文学修养和个人风采。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