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荒诞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促织》可以从人界与神界的空间角度进行解析,此二重空间在文本中交替出现,使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主旨的彰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界;神界;二重空间;《促织》
  《促织》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文章,选自《聊斋志异》。作品围绕促织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对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促织》一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情节曲折多变,叙事完整。主体故事结束后有作者的一段评论“异史氏曰”。笔者认为如若抛开常规的事物发展顺序,从故事的空间结构进行解读,则小说的批判意义更胜一筹。因此,《促织》可以从人界与神界的空间角度进行解析,此二重空间在文本中交替出现,使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有力彰显了文章主旨。
  小说中的二重空间并不是孤立的。人鬼本殊途,人神两相隔,当“人界”里的“官”对百姓欺压至极时,百姓不得不“跨界”,求死而不能的人只能求助于鬼神。神界的出现有效化解了人世间的重重危机。鬼神世界是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蒲松龄用虚笔为读者创造的一重松弛的阅读与想象空间。
  《促织》以明朝为背景,其时间、地点、人物皆具体可查。“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华阴令欲媚上官”“邑有成名者。”文中对为何征收促织也做了合理的交代,主人公成名因征促织而陷入生存困境,统治阶级敲骨吸髓,将现实世界中的主人公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不终岁,薄产累尽”“忧闷欲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文中“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时”可翻译为“此时、这时”,这就是人神二重空间沟通交融的节点,即成名无路可走之时。为神界代言的驼背巫是二重空间的中介,二重空间借此得以沟通交融。在人与神的初次沟通中,作者对驼背巫进行失语性的刻画,神界的指示“以图纸替代言语”,更具神异色彩。因之神助,按图索骥,而得佳虫。人界因神界的帮助而举家欢喜,与之相对应的“天子——官吏——百姓”这一现实人界空间,则随之而舒缓平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名的压迫得以解除,成名及家人“大喜,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此文中第一重波澜因有神相助而皆大欢喜,人界与神界的第一次空间转换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能量、极佳的效果。
  然而,成名之子毙虫这一偶发事件将趋于平复的现实人界空间再次绷紧。成名之家的生活空间被极度变形、异化,成之子毙虫,惧而求死,这是人界空间被过度压榨的荒谬结果。“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老母尚且恐惧至此,何况孩童。这种恐惧在孩童身上是加倍的,加之他也曾目睹父母为促织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其心更加惶恐无助,所以其反应更加直接、更加残酷:“既而,得其尸于井!”这个情节有着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的孩子因为放走了一虫却要经受如此的精神折磨,令其恻怛、痛疾而赴死,孩童尚不能求生,奈何成人?成名“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九岁小儿乃天真懵懂不知世事,见一虫死而知家亡。小儿知投井足见其受迫害之深,其受压榨之切,可见人界的生存空间已扭曲变形,与地狱几无差别。成名之子投井已成绝境,蒲松龄技高一筹,宕开一笔,顺理成章地将成名人生最重要的挚爱之子与救命之虫结为一体,“成之子魂化促织”,再一次勾连起人界与神界的二重空间。
  如果成名在驼背巫的指引下得佳虫已显示了神界的强大力量,那么成名之子化虫及后来的斗虫则表现出了极强的传奇色彩。故事发生的现实空间实则是有神界庇佑助推的二重空间。所以魂化促织的行为是现实世界人的期许。此时“虫”的行动是神性的,动机是人性的,人界和神界在此重合,魂化后的促织是虫、是人、又是神。魂化的促织可以主动的投靠成名“跃落衿袖间”,成名“喜而收之”;可以主动与成名交流“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可以主动的献技邀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最终“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献虫成功,神界庇佑的人界皆大欢喜,近乎完美,“不数岁”成名之子魂化的促织实则完成了现实世界成名的所有愿望,此间的神界所助佑的人界则是理想的天堂。
  成名之子投井化虫这一部分与求助驼背巫有本质不同。第一次成名之妻求助神界是以驼背巫为媒介的主动行为,是成人自觉为之。成名之子化虫,则无此动因。现实空间在天子及官吏层层盘剥之下,百姓已无丝毫生存空间,其压迫是残酷的,戕害是无情的。成名欲求生而求助于驼背巫终得神界相助,成名之子魂化促织则是生存空间被极度压榨之后的被动空间迁移,是惧之极而被迫入神界。
  在“宫中——官吏——民间”的人界空间架构中,以成名为代表的百姓生存空间最狭窄而所付出的代价最大。宫中的天子看似在小说中只占据了极少的比重,但其存在及其贪图享乐是造成百姓生存空间难以运行乃至失衡的根源。各级官吏的盘剥则是人界空间失衡的加速力量。百姓无立锥之地,天子与官吏皆难逃其咎。阶级的不对等是二者空间相差巨大的根源。百姓无力对抗现实中以天子、官吏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而求助于神。所谓“神”,是人所向往的世界的精神映射,神界即人所憧憬之界。神界能遂人愿而无所不能,也仅仅是“愿望”,是现实中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现实。作者巧妙的设置出“驼背巫”“魂魄化虫”,皆是作者内心愤慨呐喊无助之后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疗愈。神界的存在也为后文“上大嘉悦”、各官受赏、成名富甲一方制造出虚幻的氛围,知其不可而是之,终不可也。如此一来,结尾虽以皆大欢喜的喜剧收场,但读者心中却更添一重悲戚,这比直接的呈现“毁灭”更引人深思。故结尾有“异史氏曰”之评论,跳出想象,直指现实,大声疾呼:“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促织》结尾“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更强化了成氏子故事的不可复制性。“独”字则是对前文现实人界与神界的巧妙圆融。一个“独”字既强调了成名故事的不可复制性,在其“虚”上加以落实,又突出了故事存在的合理性,給虚构的故事增强了真实性,目的在“实”。现实社会中的老百姓普遍都遭受着与成氏相同的压榨盘剥,却不能如成氏一般幸运,可以打通人神二重空间,果见“神界”不是人人能求而得之的,普罗大众也只能“贴妇卖儿”苟延残喘。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主旨表达因鬼神的参与而更加离奇多变,作者的叙写也更加的开放自由,在化虫、斗虫部分想象与虚构手法得到了合理而充分的运用。神界相助之下的人界愈舒适、愈完美,读者对此虚构神界的认识愈清楚、愈理性。人界与神界的二重空间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奇趣性,更为文章增添了沉重感。
  《促织》中人界神界二重空间的构画看似形成一定悖论,却彰显出了文本强大的艺术张力。读者阅读文章,有潜在的接受视野与认知前提,即神界是不存在的,魂化促织更是无稽之谈。基于现实的真实认知与基于文本虚构的艺术情境二者一经交汇就产生了难以言说的震撼。真实的人界并无神明相助,虚构的神界也只能出现于小说之中,作者与读者皆心知肚明。如此一来,面对皆大欢喜的结局,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单纯的喜悦,还有绵绵不断的隐忧。
  
  作者简介:邵萍萍(1987—
其他文献
2016年11月23日,早上天空就一直飘着小雨,气温陡降。  星火众创咖啡创始人李琦琦裹紧围巾,走进南坪商圈党群服务中心。  “我们准备组织商圈企业举办针对大学生的招聘会……”  在与中心的工作沟通会上,李琦琦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们是怎么与学校沟通的?”南坪商圈党工委副书记张鹏问道。  “我们准备找一些学生来帮忙进行宣传。”  “效率太低,不如由我们出面与学校接洽,你看怎么样?”  “真没想到
摘要:要获得古诗鉴赏主观题的理想得分,除了注意日常积累和训练,亦需关注应考所需的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古诗主观题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关注古诗体裁知识的积累,尊重语料的客观性,关注答案的内在逻辑,借助古诗的节奏把握句意,这四方面有助于考生在古诗主观题获得理想得分。  关键词:古诗体裁;语料客观性;内在逻辑;古诗节奏  古代诗歌题的备考需要精细的备考计划,且贯穿整个高三语文备考的始末
摘要: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经典之作,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启迪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家书;家风;传承  一、文
摘要: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表现了词人无喜无悲、得失两忘的人生哲学,也表现了词人从容淡定、无忧无惧的政治品格。这不是放弃,更不是自我放逐;不是虚无,更不是放诞无为。词人运用升格艺术,虚实相生,见微知著,以平常的、具体的意象与“故事”来表现深邃的思想与丰沛的情感。  关键词:赏读;狼狈;旷达;降格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虽然是名篇佳作,但是其所叙述的“故事”却是很寻常的。要读懂
很多病句题都是有章可循的,其句子含有一些语病的“标志语”,这些“标志语”往往是辨析病句的“抓手”。做此类题时,考生如果能快速找出“标志语”,就可以定位靶心,有的放矢了。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高考真题就通过“标志语”辨析病句做一个归类,希望对考生复习备考能有所帮助。  1.并列短语  【错例1】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
摘要:写日记好处多多,学生如果能养成天天写日记的好习惯,那么将会终生受益。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写日记的素材可以从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可以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入手,还可以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读书生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日记选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
1981年2月28日,像一株幼苗,披满灿烂的阳光,璀璨着晶莹的露珠,《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终于破土而出了!岁月荏苒,转眼她已走过40个春秋。40年,她见证了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变革;40年,她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与收获;40年,她得到过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与爱好者的普遍青睐和好评;40年,她与众多的读者、作者一起成长、一起提升。  在创办之初,对刊物的未来,大家并没有充满底气。第一任主编、原廊坊师范专科学
摘要:《红楼梦》是中学生必读篇目,阅读《红楼梦》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和创造”核心素养的一条便捷途径。通过交流讨论,师生认识到宝黛的爱情审美因素不可或缺。对生命美的感知和热爱,成为构筑宝黛爱情的强大基石;艺术美的欣赏与创作,构成宝黛的生命形态;真,装饰了黛玉的美。  关键词: 宝黛爱情;生命美;艺术美;真  《红楼梦》整体阅读在学生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特别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培养与提高上,从多个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等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同意發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本刊编辑部   2021年5月
我有幸观摩两位教师的语文课,讲授的是同篇课文——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风从那个方向吹》。这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各有风采,迥然不同。其教学过程简记如下:(为叙述方便,两位教师分别称作教师A和教师B)  教师A(共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诗歌)……  师:读完后我们有何感受?  生:读起来感觉轻盈、柔和、舒缓,并有无尽的哀伤和迷茫。  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征?  生:风和梦。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