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们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老师占用了,学生只有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所以,看不到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感,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学生喜欢语文
在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指路明灯,并不是要把好多好多的知识塞给他们,而是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指引,自己去探索那博大精深的宝藏。所以,我们可以从宝藏中,选取那么一些有趣的东西出来,让他们垂涎。可以从课本中延伸出去,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历史。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武松打虎、空城记等。还可以组织与语文有关的小交流与辩论。其中,也可以包括猜谜、填诗、补词、写对子,成语接龙。这样,可以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收集材料,活跃思维。又可以用课余或多余的时间,给他们放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视频,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老师与学生们推荐与交流语文读物。教师可以推荐或借阅好的语文书籍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给你推荐。教师和学生多交流,师生关系会很融洽,对学习语文会有很不错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毕竟,对学生们来说,与老师交流东西,是很兴奋的事,也是他们渴盼的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活跃、慈爱的语文老师。因为活跃是思想活跃、是课堂活跃。慈爱是对学生的慈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们惧怕自己、惧怕自己的语文课、惧怕语文。其实,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喜欢语文老师,那么他们就会好好地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思维发展的中介。而在训练中最简便的方式是讨论。如果属于模糊性范畴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时,教师一般不要打断,而应在讨论告一段落时,再引导思辨,予以评价。如果是属于精确性范畴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贫乏等原因,教师的引导成分应多一些,以及时拨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如教学《春》一课时,教学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和春天有关的词语、诗句。教学时,在借助多媒体画面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课文,看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是通过哪些画面感受到的,并给这些画面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各不相同。如“春风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向我们走来”一句,有的学生从“小姑娘”、“花枝招展”等词,感受到一个娇媚、苗条、婀娜的妙龄少女穿着漂亮的连衣裙正款款走来……这样,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在情感体验中也加深了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从中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已情不自禁地受到诗歌意境及语言的感染,主动提出要创作春天的诗。其中一位学生吟道:“春天,你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将‘春风’奉献给大地。”另一位学生吟道:“我是一枝柳条,快活地挂在枝头,温情的春风将我抚摸。”这些诗句不但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且极富人文内涵,表达了学生对春天的丰富感悟和热爱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说敢想,在讨论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支持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予以肯定。有些问题,应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对不同意见的争辩,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栖所。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注重课内外延伸,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问题的处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尽量地少讲,我们教师的讲应该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比如在讲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的过程中,随着我的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村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本诗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对语文的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对所学的往往记忆深刻。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语文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郭淑惠,河南省禹州市人,河南省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刘宝瑞)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们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老师占用了,学生只有坐在座位上被动地听,所以,看不到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感,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学生喜欢语文
在教学中,老师只是一个指路明灯,并不是要把好多好多的知识塞给他们,而是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指引,自己去探索那博大精深的宝藏。所以,我们可以从宝藏中,选取那么一些有趣的东西出来,让他们垂涎。可以从课本中延伸出去,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历史。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武松打虎、空城记等。还可以组织与语文有关的小交流与辩论。其中,也可以包括猜谜、填诗、补词、写对子,成语接龙。这样,可以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收集材料,活跃思维。又可以用课余或多余的时间,给他们放一些与语文有关的视频,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成语故事。老师与学生们推荐与交流语文读物。教师可以推荐或借阅好的语文书籍给同学,也可以让同学们给你推荐。教师和学生多交流,师生关系会很融洽,对学习语文会有很不错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们对学习语文的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毕竟,对学生们来说,与老师交流东西,是很兴奋的事,也是他们渴盼的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活跃、慈爱的语文老师。因为活跃是思想活跃、是课堂活跃。慈爱是对学生的慈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们惧怕自己、惧怕自己的语文课、惧怕语文。其实,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喜欢语文老师,那么他们就会好好地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喜爱语文课。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思维发展的中介。而在训练中最简便的方式是讨论。如果属于模糊性范畴的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时,教师一般不要打断,而应在讨论告一段落时,再引导思辨,予以评价。如果是属于精确性范畴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经验贫乏等原因,教师的引导成分应多一些,以及时拨正学生的思维方向。如教学《春》一课时,教学之前,我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收集和春天有关的词语、诗句。教学时,在借助多媒体画面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我让学生反复认真读课文,看从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是通过哪些画面感受到的,并给这些画面各取一个响亮的名字。经过认真思考之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各不相同。如“春风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向我们走来”一句,有的学生从“小姑娘”、“花枝招展”等词,感受到一个娇媚、苗条、婀娜的妙龄少女穿着漂亮的连衣裙正款款走来……这样,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进行了发散思维的训练,同时在情感体验中也加深了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从中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春天?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已情不自禁地受到诗歌意境及语言的感染,主动提出要创作春天的诗。其中一位学生吟道:“春天,你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画家,将‘春风’奉献给大地。”另一位学生吟道:“我是一枝柳条,快活地挂在枝头,温情的春风将我抚摸。”这些诗句不但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且极富人文内涵,表达了学生对春天的丰富感悟和热爱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说敢想,在讨论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支持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予以肯定。有些问题,应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对不同意见的争辩,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时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栖所。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时,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注重课内外延伸,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将问题的处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真正获得了时间和空间,才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尽量地少讲,我们教师的讲应该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比如在讲读陶渊明的《饮酒》一诗的过程中,随着我的语调表情、手势动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唤起和调动了学生头脑中有关农村生活的种种表象积累,剪辑和完形而成一幅恬淡、祥和、温馨的山村生活图景。这种再现于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越具体越清晰,就越能深入细微地体验和理解本诗所传达的情和境,久而久之,必将增强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对语文的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对所学的往往记忆深刻。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语文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文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见解;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郭淑惠,河南省禹州市人,河南省禹州市颍川中心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