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从西安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到关中产业带的形成,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凭借本地雄厚的科技实力蓬勃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人才流失的思考
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在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资本。陕西发展高技术产业最大的资源禀赋就是人才优势。陕西拥有50余所高校和1076所科研机构,276个博士学位点,50个博士后流动站。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陕院士30人,亨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42人。这种人才密集程度在全国来说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深圳、上海、苏州等地相比,陕西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里所谓的人才流失包含两种含义:第一,青年人才外流。以西安高新区为例,2001年西安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3万余人,西安人事局接收的有5000多人,其中到高新区工作的仅仅1200余人。2001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100多名计算机专业学生,留在西安的仅1人。西安高新区2006年要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00亿元,需要27万科技人才,目前仅有8万余人。是西安真的缺少人才吗?2001年西安有高校25所,在校生194089人。可见,陕西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将人才留住的机制。第二,原有人才沉淀。三线建设留下来的人才和若干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由于科技体制和企业体制上的缺陷,严重束缚了这些人的创新积极性。
著名学者吴敬琏认为,大量人才的集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深圳原有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但其制度和环境却能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激发人才。美国学者萨克森宁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写道:“决定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新技术发明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当务之急。当前,陕西高技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激励创新者积极性的制度安排。要激发其拥有智力资本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设计出一种适当的制度安排,使创新者的个人收益率尽可能逼近社会收益率,为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在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获得补偿其成本的收益时,他将限制一部分智力资本的使用,使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即出现人们所说的代理问题。因此,我们应提高创新者收益,这一过程其实也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经过十几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们也尝试性的制定了一些让科技人员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制度安排,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的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科技成果提成等等。通过对硅谷等高技术园区的比较,本文认为股票期权制度是对人才激励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知识股权制度,已成为激励员工、留住优秀人才的有力武器。它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质是让资本所有者、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它通过预期收益机制有效的解决了高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于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股权的吸引力远大于现金报酬。现在,股票期权已成为高科技行业中一个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二、关于融资困难的思考
让我们看一下对关中地带制约企业高技术需求的调查:参加调查的企业有57家,有35家企业认为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高技术需求的主要因素,所占比重为61.4%,居第一位。可见,融资困难是制约陕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的突出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其中的技术创新活动,至少存在技术和市场两大方面的不确定性。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大,创新的损失和风险愈大,人们对创新的预期利润就会降低,创新的投入当然也会减小。目前,银行仍是高技术企业获得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但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一个逆向选择问题,即最需要资金、资金生产率最高的项目往往因为风险较高而得不到贷款,而发展成熟、收入趋于稳定的企业以风险较小而成为银行贷款追求的对象。银行最关心的是贷款资金能否安全收回,而不是投资回报率。高技术产业风险性极大的特点,是与金融机构要求的以贷款资金安全为首的行规相冲突。因此,我们应该改革金融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特点各不相同。本文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对于处在研发阶段的国外高技术企业,资金来源是私人风险资本和创始人资本,这是一种内源融资的方式。我国的一些企业也采取了这种融资方式。此外,政府也应支持这一阶段的高技术企业发展,比如说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等。第二,成长发展阶段。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这时的高技术企业资本需求量最大、经营管理的难度增加,需要引入风险投资制度——一种规避风险而融通资金的制度安排。所谓风险投资,是指对未上市的具有潜在增值机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种长期性股权投资。其典型特征为:一是投资对象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二是投资者要参与对投资对象的管理;三是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在3—5年以上;四是投资者的目的是希望在企业成功后获得资本收益。风险投资制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是分散风险、鼓励创新。风险投资家通过权益投资与创业者共同承担高技术创业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与管理等风险,分散了创业者的巨大风险。这从制度上来讲是一种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制度效应,所以能激励创新。第三,成熟阶段。这是高技术企业风险较小、风险投资退出的阶段。当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并购、3破产清算等。此外,政府也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给风险投资流出退出通道,比如说建立创业板市场、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中介机构的培育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同时期的企业融资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时期也有不同的融资方式。因此,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三、关于知识流动性较差的思考
区域创新系统基本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点是要素之间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与技术由研究机构向企业的扩散及人员流动。各要素之间知识的流动有多种渠道,而创新正是在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我们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谈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确切的说是人才,是智力资源。陕西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65000余人,仅西安高新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余人。既然人才多,密度高,为什么陕西成长不出世界级大公司呢?为什么没有对全国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力?本文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形成,要素之间知识流动性较差,创新效率低下。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目前陕西的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居全国第二位,研发人员数和每万人发表的国内科技论文数均居全国前列,但知识流动综合指标居全国第23位,每百万名科技人与产生的发明专利与新产品产值居全国下游水平。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知识流动,才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能力才会提高。在我们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结果是企业不能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科研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出现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和高校又因为经费缺乏,科研产出率也有所降低。科研院所和大学侧重于通过直接创办高技术企业来实现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而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则采取慎重的态度,但这必然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造的功能。鉴于此,我们应制定一些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安排。首先,实行政研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使科研院所按企业化方式运作。对一些基础科学研究,其受益者是全体人民,由国立科研机构进行主导研究。对一些应用科学技术,市场化的科研机构应是研究的主体力量。其次,可将研究机构内化到企业中去。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从外部获取技术或技术信息。由于技术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创新成本,减少了创新的预期利润,抑制了技术创新活动。因此,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采取研究开发企业内部化制度,把原来通过市场购买新技术变为企业内部生产新技术,把研发部门同生产部门的外部合约变为企业的内部合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和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受益,激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最后,我们还可以改革科技人员考核制度,不要单纯以科技论文和专著的多少来进行衡量,而且还要考核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科技人员从事高科技产业化的积极性。
四、关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市场发育不足的思考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可得知,陕西省有着比较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居全国第8位。在反映技术创新环境的指标中,陕西省在金融环境、创新服务、创新基金、创业水平排名属中上游水平。但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排序方面陕西表现较差,均居全国第26位。这说明陕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受到硬环境的约束。
针对上述情况,陕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我们可将关中高技术产业带作为发展龙头,建立多备份高速网络系统,与中国电信、联通、网通等接入,同时采用光缆、无线、卫星等通讯手段,率先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全方位实施企业电子化,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立双回路供电系统,保证无间断供电;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服务业信息化;采用政府和财团共同投资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其次,市场需求的状况及其变化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满足需求。政府在创造需求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保证税收优惠的合理导向,把税收优惠集中在鼓励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在不削弱企业追逐利润的动机前提下,采用政府采购制度,拉动需求,使企业规避风险,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此外,我们还要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制造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在进出口方面实现贸易顺差。由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会影响市场需求,因此,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降低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
陕西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软环境约束,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两手抓,“软硬兼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支撑系统。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一、关于人才流失的思考
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在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第一资本。陕西发展高技术产业最大的资源禀赋就是人才优势。陕西拥有50余所高校和1076所科研机构,276个博士学位点,50个博士后流动站。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陕院士30人,亨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42人。这种人才密集程度在全国来说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深圳、上海、苏州等地相比,陕西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里所谓的人才流失包含两种含义:第一,青年人才外流。以西安高新区为例,2001年西安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3万余人,西安人事局接收的有5000多人,其中到高新区工作的仅仅1200余人。2001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100多名计算机专业学生,留在西安的仅1人。西安高新区2006年要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00亿元,需要27万科技人才,目前仅有8万余人。是西安真的缺少人才吗?2001年西安有高校25所,在校生194089人。可见,陕西并不缺少人才,而是缺少将人才留住的机制。第二,原有人才沉淀。三线建设留下来的人才和若干年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由于科技体制和企业体制上的缺陷,严重束缚了这些人的创新积极性。
著名学者吴敬琏认为,大量人才的集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深圳原有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但其制度和环境却能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和激发人才。美国学者萨克森宁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写道:“决定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新技术发明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当务之急。当前,陕西高技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激励创新者积极性的制度安排。要激发其拥有智力资本的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设计出一种适当的制度安排,使创新者的个人收益率尽可能逼近社会收益率,为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足够的激励。在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获得补偿其成本的收益时,他将限制一部分智力资本的使用,使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即出现人们所说的代理问题。因此,我们应提高创新者收益,这一过程其实也是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经过十几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我们也尝试性的制定了一些让科技人员参与剩余索取权分配的制度安排,对科技人员进行激励的技术入股、技术持股、科技成果提成等等。通过对硅谷等高技术园区的比较,本文认为股票期权制度是对人才激励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知识股权制度,已成为激励员工、留住优秀人才的有力武器。它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质是让资本所有者、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共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它通过预期收益机制有效的解决了高科技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于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言,股权的吸引力远大于现金报酬。现在,股票期权已成为高科技行业中一个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二、关于融资困难的思考
让我们看一下对关中地带制约企业高技术需求的调查:参加调查的企业有57家,有35家企业认为资金问题是制约企业高技术需求的主要因素,所占比重为61.4%,居第一位。可见,融资困难是制约陕西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的突出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其中的技术创新活动,至少存在技术和市场两大方面的不确定性。创新的不确定性越大,创新的损失和风险愈大,人们对创新的预期利润就会降低,创新的投入当然也会减小。目前,银行仍是高技术企业获得资金投入的主要渠道,但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一个逆向选择问题,即最需要资金、资金生产率最高的项目往往因为风险较高而得不到贷款,而发展成熟、收入趋于稳定的企业以风险较小而成为银行贷款追求的对象。银行最关心的是贷款资金能否安全收回,而不是投资回报率。高技术产业风险性极大的特点,是与金融机构要求的以贷款资金安全为首的行规相冲突。因此,我们应该改革金融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高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融资特点各不相同。本文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研究开发阶段。这一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是很大。对于处在研发阶段的国外高技术企业,资金来源是私人风险资本和创始人资本,这是一种内源融资的方式。我国的一些企业也采取了这种融资方式。此外,政府也应支持这一阶段的高技术企业发展,比如说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等。第二,成长发展阶段。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这时的高技术企业资本需求量最大、经营管理的难度增加,需要引入风险投资制度——一种规避风险而融通资金的制度安排。所谓风险投资,是指对未上市的具有潜在增值机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一种长期性股权投资。其典型特征为:一是投资对象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二是投资者要参与对投资对象的管理;三是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在3—5年以上;四是投资者的目的是希望在企业成功后获得资本收益。风险投资制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是分散风险、鼓励创新。风险投资家通过权益投资与创业者共同承担高技术创业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与管理等风险,分散了创业者的巨大风险。这从制度上来讲是一种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制度效应,所以能激励创新。第三,成熟阶段。这是高技术企业风险较小、风险投资退出的阶段。当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并购、3破产清算等。此外,政府也应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给风险投资流出退出通道,比如说建立创业板市场、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加速中介机构的培育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同时期的企业融资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一个时期也有不同的融资方式。因此,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
三、关于知识流动性较差的思考
区域创新系统基本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点是要素之间知识的流动。知识的流动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实验室之间的相互作用;知识与技术由研究机构向企业的扩散及人员流动。各要素之间知识的流动有多种渠道,而创新正是在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我们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已经谈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确切的说是人才,是智力资源。陕西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65000余人,仅西安高新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余人。既然人才多,密度高,为什么陕西成长不出世界级大公司呢?为什么没有对全国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力?本文认为原因之一就是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形成,要素之间知识流动性较差,创新效率低下。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目前陕西的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居全国第二位,研发人员数和每万人发表的国内科技论文数均居全国前列,但知识流动综合指标居全国第23位,每百万名科技人与产生的发明专利与新产品产值居全国下游水平。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知识流动,才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能力才会提高。在我们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结果是企业不能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科研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程度低,出现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和高校又因为经费缺乏,科研产出率也有所降低。科研院所和大学侧重于通过直接创办高技术企业来实现高技术成果产业化,而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则采取慎重的态度,但这必然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创造的功能。鉴于此,我们应制定一些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安排。首先,实行政研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使科研院所按企业化方式运作。对一些基础科学研究,其受益者是全体人民,由国立科研机构进行主导研究。对一些应用科学技术,市场化的科研机构应是研究的主体力量。其次,可将研究机构内化到企业中去。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从外部获取技术或技术信息。由于技术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可能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从而提高了创新成本,减少了创新的预期利润,抑制了技术创新活动。因此,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采取研究开发企业内部化制度,把原来通过市场购买新技术变为企业内部生产新技术,把研发部门同生产部门的外部合约变为企业的内部合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和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受益,激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最后,我们还可以改革科技人员考核制度,不要单纯以科技论文和专著的多少来进行衡量,而且还要考核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科技人员从事高科技产业化的积极性。
四、关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市场发育不足的思考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可得知,陕西省有着比较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居全国第8位。在反映技术创新环境的指标中,陕西省在金融环境、创新服务、创新基金、创业水平排名属中上游水平。但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需求排序方面陕西表现较差,均居全国第26位。这说明陕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受到硬环境的约束。
针对上述情况,陕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首先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我们可将关中高技术产业带作为发展龙头,建立多备份高速网络系统,与中国电信、联通、网通等接入,同时采用光缆、无线、卫星等通讯手段,率先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全方位实施企业电子化,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建立双回路供电系统,保证无间断供电;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加快服务业信息化;采用政府和财团共同投资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其次,市场需求的状况及其变化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满足需求。政府在创造需求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保证税收优惠的合理导向,把税收优惠集中在鼓励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在不削弱企业追逐利润的动机前提下,采用政府采购制度,拉动需求,使企业规避风险,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此外,我们还要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制造国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在进出口方面实现贸易顺差。由于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会影响市场需求,因此,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会降低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加大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
陕西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省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软环境约束,同时在硬件设施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两手抓,“软硬兼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支撑系统。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