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申斯基讲:“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以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息与习惯形成的。”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小学生怕作文的问题。如何突破学习习作中遇到的难题,培养学生养成习作的良好习惯?我认为,走进生活,关注现实,注重观察、思考、积累、表现、评价等方面的习惯培养是形成良好习惯的良方。
一、细处着眼,培养能说爱写的习惯
许多小同学都想说不敢说,或者是会说不会写,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大胆讨论,多说爱说,先想后说,说清楚、说具体、说完整,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以至于形成能力。然后在说的基础上,从点滴抓起,不但积累,循循善诱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先学会写通一句话、几句话,再写好写通顺一段话,到了中高年级自然就能写出一篇通顺的文章。
二、关注生活,培养观察的习惯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纷繁复杂世界,学生只有通过留心观察,才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在教学实践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观察春、夏、秋、冬四季自然变化;去观察市区热闹或乡村静谧的场景;抓住众人关心、议论的热点问题,追踪采访、实地调查,利用网络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这样,学生便能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感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毋需搜肠刮肚,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写作的路子便会越走越宽。
三、强化阅读,培养积累的习惯
读是吸收,积累;写是倾吐、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强化阅读积累语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学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结合。组织学生广泛诵读优秀诗文,这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二是课外阅读,增强语言积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走出语文课本的小天地,树立开放式的大语文教育观,已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在让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练写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如:摘录优美词语、文中妙笔等,有利于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梗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写读文后的感受,评价其人物、事件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引导孩子们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及一定的写作知识,习作的时候便能运筹帷握,得心应手了。
四、求真务实,培养表达的习惯
作文如做人,作文先做人。《语文标准》把以“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反对假话、大话、空话;要抒真情,反对假情、矫情、滥情。好的作文不是靠华丽的词藻来装饰的,而是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来打动人心的。然而,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仍然存在说假话的现象。如有的学生为了表现助人为乐,就用“扶盲人过马路”、“救落水儿童”、“帮老人推车”等事例,其实是胡编乱造。此类的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作为老师,就是要做到让学生的作文返朴归真,反映的是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歪曲事实,流露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无病呻吟。
五、勤于修改,培养修改的习惯
“要注意考察学生的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将修改权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明确修改要求,掌握修改方法,习作写完要反复诵读,哪儿丢字了,哪儿多字,哪个字写错了,哪儿有语病,一经上口朗读就能及时发现,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同桌互改,另外,老师可选取典型实例,发动全班学生参加评改,集思广益,发扬民主、适时表扬,学生便能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
一、细处着眼,培养能说爱写的习惯
许多小同学都想说不敢说,或者是会说不会写,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大胆讨论,多说爱说,先想后说,说清楚、说具体、说完整,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习惯,以至于形成能力。然后在说的基础上,从点滴抓起,不但积累,循循善诱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先学会写通一句话、几句话,再写好写通顺一段话,到了中高年级自然就能写出一篇通顺的文章。
二、关注生活,培养观察的习惯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纷繁复杂世界,学生只有通过留心观察,才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在教学实践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结合生活实际去观察、思考,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观察春、夏、秋、冬四季自然变化;去观察市区热闹或乡村静谧的场景;抓住众人关心、议论的热点问题,追踪采访、实地调查,利用网络收集处理相关信息……这样,学生便能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感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毋需搜肠刮肚,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写作的路子便会越走越宽。
三、强化阅读,培养积累的习惯
读是吸收,积累;写是倾吐、表达。对于小学生来说,强化阅读积累语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强化语言积累。学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结合。组织学生广泛诵读优秀诗文,这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二是课外阅读,增强语言积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走出语文课本的小天地,树立开放式的大语文教育观,已成为广大语文老师的共识!在让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练写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如:摘录优美词语、文中妙笔等,有利于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梗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写读文后的感受,评价其人物、事件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引导孩子们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及一定的写作知识,习作的时候便能运筹帷握,得心应手了。
四、求真务实,培养表达的习惯
作文如做人,作文先做人。《语文标准》把以“抒真情、写实感”作为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标准,并强调教师要更新观念,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反对假话、大话、空话;要抒真情,反对假情、矫情、滥情。好的作文不是靠华丽的词藻来装饰的,而是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来打动人心的。然而,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仍然存在说假话的现象。如有的学生为了表现助人为乐,就用“扶盲人过马路”、“救落水儿童”、“帮老人推车”等事例,其实是胡编乱造。此类的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深思。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作为老师,就是要做到让学生的作文返朴归真,反映的是生活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歪曲事实,流露的是真情实感而不是无病呻吟。
五、勤于修改,培养修改的习惯
“要注意考察学生的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将修改权尽可能的还给学生,引导他们明确修改要求,掌握修改方法,习作写完要反复诵读,哪儿丢字了,哪儿多字,哪个字写错了,哪儿有语病,一经上口朗读就能及时发现,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以同桌互改,另外,老师可选取典型实例,发动全班学生参加评改,集思广益,发扬民主、适时表扬,学生便能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