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距我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国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企业解约潮。6月下旬,LG中国已经将旗下大批5~10年的员工辞退,环球资源则在8月下旬有了类似行动。而随后百度、新浪、中搜等国内大型IT企业纷纷宣布裁员。有业内专家指出,整个IT行业已出现裁员先兆。]
迫于战略调整需要
或由于业务结构型调整,或迫于激烈的竞争,或处于合并后的阵痛之中,IT公司裁员的理由很多,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成本。
虽然最近英特尔和IBM都直接或间接否认了裁员上万甚至上10万的谣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各IT巨头都在为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苦恼,裁员似乎不可避免。
近日,一个名叫RobertX.Cringely的作家、记者在博客文章中称,由于IBM运营状况不佳,急需重组,可能启动一项超过10万人的裁员计划。文章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IBM的高层和工会都反应强烈,前者发内部邮件辟谣,安抚受裁员传闻惊吓的员工;更搞笑的是,后者甚至号召员工“罢工”一刻钟、抗议这个“可能具有地震般效果”的裁员传言。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有业内人士认为,IBM裁员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IBM目前还处于从低增长向高增长领域转移的战略调整中,势必对全球范围内的员工进行重新分配,因此其可能的战略选择就是,在工资低的国家和地区增加雇员数量,提高外包业务份额。最近数月内,IBM把许多关键的运作转移到印度和中国,这必将会影响其美国本土员工的结构组成。
就在5月初,IBM的美国IT服务部门决定裁员1300多人,受到波及的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系统业务、技术整合和管理以及财经服务。尽管IBM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财报,但眼尖的人还是挑出了其中蕴含的“杀机”——IBM来自美国本土的营收还占总收入的“大头”,但相比欧洲和亚太地区两位数的同比增长来说,其1%的营收增长多少有些说不过去。IBM首席财务官MarkLoughridge就曾表示,IBM美国本土的第一季度的业绩明显疲软。而近日也有分析人士表示,IBM虽然看起来运转良好,收入、利润等也在持续增长,但其每个员工创造的价值还不太令人满意,庞大的人员组织架构显然制约公司的成本控制,如何让每个员工的工作更有效、更有成果是值得IBM考虑的问题。
“我们要继续大力削减成本、提高利润,有可能进一步重组,裁员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惠普CEO马克?赫德如是说。惠普况且如此,近年来两强争霸战不断升级的芯片厂商AMD和英特尔更是如此。
自从4月初AMD发布财报(净亏损6.11亿美元、营收同比下滑7%)后,AMD可能重组并导致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最近,AMD迈出了削减支出的第一步——宣布全球裁员430人,虽然人数少得让有些人觉得不值得一提——仅占总员工数的2.6%,但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不容乐观。
“此次裁员的目的还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AMD发言人MikeSilverman近日表示。为了扭转业绩下滑的颓势,AMD在发布巨亏的财报后,就宣布将出台重组计划,并将削减5亿美元资本支出。当时就有一些分析师猜测,AMD可能会启动裁员计划。
由于业绩持续下滑,英特尔去年也曾宣布将裁员10%,以实现2007年削减20亿美元运营成本的目标。幸运的是,与此同时,酷睿2新型处理器的热销让英特尔重新回到了增长的轨道,逐渐从AMD手中“收复失地”。
市场调查公司AmericanTechnologyResearch分析师DougFreedman认为,在单核向多核处理器战略转移过程中,英特尔曾经处于劣势。而“AMD现在在多核产品方面,和英特尔还有一些差距,要恢复失去的市场份额,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BMOCapitalMarkets分析师BrianPiccioni便预言,AMD不得不将在近期继续裁员。英特尔发言人ChuckMulloy表示,此次裁员虽然和去年英特尔CEO欧德宁宣布的裁员计划没有直接关系,但和英特尔公司控制成本、精简机构的目标是一致的。
重组合并惹的祸
虽然在现在IT企业的竞争态势下,更大的规模并不意味着更强的实力,但为了增强自己的某些业务或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行业巨头还是选择了合并,这就难免让一些员工最终被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裁员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
今年4月1日开始,诺基亚西门子开始正式合并运营。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及客户缩减基础设施投资,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一成立就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华尔街日报》此前预计,这一合并协议有望使两家公司每年共节约研发开支15.8亿美元,仅西门子公司,到2010年,预计每年将节约15亿欧元费用。而除了整合和更好地利用销售和市场组织、减少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加大研发的效率外,费用节省更主要就来自于裁掉重合的职能部门及人员。
5月初,诺基亚西门子公司宣布了削减成本的目标,预计裁员人数达9000人,其中德国2900人、芬兰1700人。而其实早在去年6月宣布合并后,诺基亚西门子就预计在未来4年内,将裁掉6万员工中的10%到15%。
就在4月份,诺基亚西门子调低了此前的今年年度营收预期,称市场增长在未来几个月可能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裁员就更显得必要甚至急迫。“裁员是为了让诺西现在和将来更有竞争力。”新公司CEOSimonBeresford-Wylie说,“为了给员工更好的发展机会、给股东更大的回报、给顾客提供更有成本优势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裁员是必走之路。”5月12日,阿尔卡特—朗讯宣布的3年内裁员1..25万人的计划,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企业要裁员的动因
裁员的动因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其中,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而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种裁员中,又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由这三种裁员的定义可以看出,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裁员行为,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裁员行为。
第一,企业的变革是一种常态。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要在变化中寻求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经营战略的转型、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重组是企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人力资源方面,都会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裁员。
第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人均效率低下,这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靠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取成长的增长模式是相适应的。未来中国企业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效率,要从资源消耗型走向资源集约型,理性裁员是一个必然途径。
第三,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它既有创造价值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人力资源有自我就业选择权,自我就业选择权会导致人才选择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机制、行业等不利于己,人才就会流动。其次,人力资源会退化,如果企业员工过于稳定,员工创业激情就会衰减,员工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提升,就会退化。再次,人力资源会沉淀,如果员工进入企业后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再努力工作和学习,没有创新,员工就会从人才变成庸才。因此,通过裁员,可以铲除沉淀层,使组织的效率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淘汰机制的内在要求。通过裁员,使员工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起内在动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
迫于战略调整需要
或由于业务结构型调整,或迫于激烈的竞争,或处于合并后的阵痛之中,IT公司裁员的理由很多,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降低成本。
虽然最近英特尔和IBM都直接或间接否认了裁员上万甚至上10万的谣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各IT巨头都在为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而苦恼,裁员似乎不可避免。
近日,一个名叫RobertX.Cringely的作家、记者在博客文章中称,由于IBM运营状况不佳,急需重组,可能启动一项超过10万人的裁员计划。文章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IBM的高层和工会都反应强烈,前者发内部邮件辟谣,安抚受裁员传闻惊吓的员工;更搞笑的是,后者甚至号召员工“罢工”一刻钟、抗议这个“可能具有地震般效果”的裁员传言。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有业内人士认为,IBM裁员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IBM目前还处于从低增长向高增长领域转移的战略调整中,势必对全球范围内的员工进行重新分配,因此其可能的战略选择就是,在工资低的国家和地区增加雇员数量,提高外包业务份额。最近数月内,IBM把许多关键的运作转移到印度和中国,这必将会影响其美国本土员工的结构组成。
就在5月初,IBM的美国IT服务部门决定裁员1300多人,受到波及的领域主要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系统业务、技术整合和管理以及财经服务。尽管IBM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财报,但眼尖的人还是挑出了其中蕴含的“杀机”——IBM来自美国本土的营收还占总收入的“大头”,但相比欧洲和亚太地区两位数的同比增长来说,其1%的营收增长多少有些说不过去。IBM首席财务官MarkLoughridge就曾表示,IBM美国本土的第一季度的业绩明显疲软。而近日也有分析人士表示,IBM虽然看起来运转良好,收入、利润等也在持续增长,但其每个员工创造的价值还不太令人满意,庞大的人员组织架构显然制约公司的成本控制,如何让每个员工的工作更有效、更有成果是值得IBM考虑的问题。
“我们要继续大力削减成本、提高利润,有可能进一步重组,裁员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惠普CEO马克?赫德如是说。惠普况且如此,近年来两强争霸战不断升级的芯片厂商AMD和英特尔更是如此。
自从4月初AMD发布财报(净亏损6.11亿美元、营收同比下滑7%)后,AMD可能重组并导致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最近,AMD迈出了削减支出的第一步——宣布全球裁员430人,虽然人数少得让有些人觉得不值得一提——仅占总员工数的2.6%,但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不容乐观。
“此次裁员的目的还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AMD发言人MikeSilverman近日表示。为了扭转业绩下滑的颓势,AMD在发布巨亏的财报后,就宣布将出台重组计划,并将削减5亿美元资本支出。当时就有一些分析师猜测,AMD可能会启动裁员计划。
由于业绩持续下滑,英特尔去年也曾宣布将裁员10%,以实现2007年削减20亿美元运营成本的目标。幸运的是,与此同时,酷睿2新型处理器的热销让英特尔重新回到了增长的轨道,逐渐从AMD手中“收复失地”。
市场调查公司AmericanTechnologyResearch分析师DougFreedman认为,在单核向多核处理器战略转移过程中,英特尔曾经处于劣势。而“AMD现在在多核产品方面,和英特尔还有一些差距,要恢复失去的市场份额,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BMOCapitalMarkets分析师BrianPiccioni便预言,AMD不得不将在近期继续裁员。英特尔发言人ChuckMulloy表示,此次裁员虽然和去年英特尔CEO欧德宁宣布的裁员计划没有直接关系,但和英特尔公司控制成本、精简机构的目标是一致的。
重组合并惹的祸
虽然在现在IT企业的竞争态势下,更大的规模并不意味着更强的实力,但为了增强自己的某些业务或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行业巨头还是选择了合并,这就难免让一些员工最终被动地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诺基亚西门子和阿尔卡特—朗讯裁员显然就属于这种情况。
今年4月1日开始,诺基亚西门子开始正式合并运营。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及客户缩减基础设施投资,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一成立就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华尔街日报》此前预计,这一合并协议有望使两家公司每年共节约研发开支15.8亿美元,仅西门子公司,到2010年,预计每年将节约15亿欧元费用。而除了整合和更好地利用销售和市场组织、减少企业一般管理费用、加大研发的效率外,费用节省更主要就来自于裁掉重合的职能部门及人员。
5月初,诺基亚西门子公司宣布了削减成本的目标,预计裁员人数达9000人,其中德国2900人、芬兰1700人。而其实早在去年6月宣布合并后,诺基亚西门子就预计在未来4年内,将裁掉6万员工中的10%到15%。
就在4月份,诺基亚西门子调低了此前的今年年度营收预期,称市场增长在未来几个月可能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裁员就更显得必要甚至急迫。“裁员是为了让诺西现在和将来更有竞争力。”新公司CEOSimonBeresford-Wylie说,“为了给员工更好的发展机会、给股东更大的回报、给顾客提供更有成本优势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裁员是必走之路。”5月12日,阿尔卡特—朗讯宣布的3年内裁员1..25万人的计划,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企业要裁员的动因
裁员的动因一般可分为三种,即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其中,经济性裁员是由于市场因素或者企业经营不善,导致经营状况出现严重困难,盈利能力下降,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为降低运营成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员行为来缓解经济压力。结构性裁员则是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的重组、分立、撤消引起的集中裁员。而优化性裁员是企业为保持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那些业绩不佳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员工的行为。
三种裁员中,又可根据企业的决策行为分为主动裁员行为和被动裁员行为。由这三种裁员的定义可以看出,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属于主动裁员行为,经济性裁员属于被动裁员行为。
第一,企业的变革是一种常态。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也要在变化中寻求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经营战略的转型、组织结构的变革和生产流程的重组是企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到人力资源方面,都会导致人力资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裁员。
第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人均效率低下,这与企业的粗放式经营与管理,靠资源和人力的大量投入来获取成长的增长模式是相适应的。未来中国企业要致力于提高人均效率,要从资源消耗型走向资源集约型,理性裁员是一个必然途径。
第三,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它既有创造价值的一面,又有其独特的一面。首先,人力资源有自我就业选择权,自我就业选择权会导致人才选择有利于其个人发展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机制、行业等不利于己,人才就会流动。其次,人力资源会退化,如果企业员工过于稳定,员工创业激情就会衰减,员工能力在岗位上得不到提升,就会退化。再次,人力资源会沉淀,如果员工进入企业后缺乏压力和动力,不再努力工作和学习,没有创新,员工就会从人才变成庸才。因此,通过裁员,可以铲除沉淀层,使组织的效率提高,这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裁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退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淘汰机制的内在要求。通过裁员,使员工感受到市场竞争压力,从而激发起内在动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