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确,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学会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 模式的基本特征
“学会参与,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 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论-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节课文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林海》两篇课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习,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的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确,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学会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 模式的基本特征
“学会参与,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 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论-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节课文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林海》两篇课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习,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的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