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参与 主动发展

来源 :教师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尝试建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一、模式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
   1.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动手、动口、动脑,完善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通过读,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材料;通过思,能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通过记,能消化吸收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要素。
   2.在参与中发展智能。语文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讲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在参与中完善人格。参与是一个人生存的一种基本能力。“课堂教学对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确,对小学生进行长期的、正确的参与行为训练,不仅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对他们将来形成良好的生活工作态度、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参与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存在于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参与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完善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因此,参与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我的教学模式意图使学生在学会参与的同时,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最终能主动发展。
  二、 模式的基本特征
   “学会参与,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模式的构建不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更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同时还要体现模式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以上观点,我将模式的基本 特征用下图来表示:
   教师活动特征: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学生参与特征: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论-披文入情-自我小结-举一反三。
   认知动态过程: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当然,这模式的上述特征只反映教学中各环节的基本关系,具体到每一篇课文或每节课文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可作适当的调整。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1.导入激趣。语文课的课前导入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形象、多样、新颖、简洁,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如执教《林海》一课前,我将《美丽的小兴安岭》和《林海》两篇课文的投影片重新组合成连续抽动片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既获得了视觉上的满足感,又感性地认识了兴安岭“岭多、林广、花艳”的特点。
   2.导读提示。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在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全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导读提示非常明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的学生回答了:①我知道了大泉纯洁、活泼、鲜明,小泉多而且比大泉有趣;②我不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只有自然才有这样的力量”?③我还想知道这大泉为什么叫“趵突泉?”……这些问题有的是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有的则成为老师讲授新知识的切入点。此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习,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
   3.导引点拨。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先精心设问,让学生“碰壁”、“遇险”;接着组织课中评议,并适时点拨;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理解,理解再读,品评课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动积累、运用语言。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我挑选了学生自提的一个问题设疑: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在评议中,有的说“巨石太重不动,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有的说“石头本身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更有一个同学说“巨石是烧不化的,邱少云也是烧不化的。”这个同学的发言立即遭到其他同学的反驳,认为邱少云在烈火中肯定会被烧化。一阵深思之后,我发话了:“邱少云的身体是会被火烧化的,但是他的什么不会烧化呢?”“精神!”有一位同学很快领悟到了,令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4.导情设境。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如在教《凡卡》一文读到“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这句时,我创设一个想象情境,让学生遐想凡卡甜蜜的希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同情的悲惨命运、憎恨当时的黑暗社会的感情,并引导学生将其化为“爱憎分明”的情感因素。
   5.导标反馈。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教师要依据课前的既的定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所用的学法,并将结果反馈给老师,培养学习新知的能力。如在学习《泊船瓜洲》一诗后,我引导学生逐步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解诗题;想意境——明诗意;反复读——悟诗情。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科学美,诱发学习兴趣,以兴趣带学生走进数学;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争论问题,展开思维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疑难;还原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做”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摸得着”,没有畏惧感。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已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主体,《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给予了突破性的体现,课程改革正朝着更加有利于全
期刊
【摘要】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教师自身才智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并最终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拓展授课内容的外延;一池春水;受益匪浅 ;“面”动的成效  今天,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全国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会的教学改革公开课,观后受益匪浅。下面,就如何构建有效课堂,结合观看公开课的感受,
期刊
【摘要】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在反复的听,说和纠错的过程中,在感知事物的形象,人物的动作中,建立鲜明的表象。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从审题入手,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再现头脑中的表象,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再把头脑中的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从而轻松作文。   【关键词】表象;发散思维;审题;写作  身居小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的作文。一是学生半天动不了笔,不知从
期刊
教材内容: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和第49页“想想做做”。  内容简析:本单元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学生对实际生活里的原型比较熟悉,容易发现相应的规律,因而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
期刊
课堂是开放的,但是,怎么开放,为谁而开放,倒是值得探讨、深思的。目前,课堂的对外开放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同行听课,领导听课,教研员听课,家长听课。对于这些走进课堂的活动,似乎有一种观点占据了主流,那就是只要走进课堂,相互切磋,就一定会有收获。果真如此吗?这决不可一概而论。    就同行听课而言,本来是一个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见贤思齐,然而我发现能有真正的意
期刊
【摘要】如何才能在课堂前几分钟和课本知识点基本掌握后这两个时间段激发学生进行有兴趣的学习。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九年以来,我依据现代教育教学原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当今教育教学的现状,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进行了一点反思与探究。大致可以从师生情感、问题解决教学、教的最佳时机、多媒体运用,教学审美等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几个因素出发,让学生自主地学、
期刊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 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探究:  一,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
期刊
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是,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都反映综合实践活动难教,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内容与特点拿不准。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实践,对此谈一些看法。  一、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   联系和综合是指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知识
期刊
在国家新一轮化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学法指导和课堂教学的优化,笔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坚定信心的强大力量,改进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结构,就得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1, 制定符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注重实验和创新的统一,化学是实验很多的课程,充满实
期刊
翻开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组,我们会发现它的编排方式与其它各组截然不同,也与近几十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面貌迥然不同。它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并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到课外去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