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应该如何上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生的真正参与?才能实现复习课的高效?本文通过由实例得出的复习课需要把握的6个要素,给出笔者的回答,供同行参考、指正。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高效;学生参与;脑靶向教学;关键教学事件
当前的数学复习课,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常常会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回炉”。因此,学生觉得缺少了首次学习知识的新鲜感;老师们选择的复习课的教学方式也大多是“整理+练习”,这些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后仍会出现:“题目已经讲过,而一到考试时,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可见复习课的教学实效仍存在问题。
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来上?复习课非得有复习课的模式吗?复习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应该思考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起什么作用?即复习应该基于什么来进行?也就是确定复习课脑目标。其次,应该考虑复习课的特点,复习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基础的特点,也就是确定关键教学事件。最后,应该考虑复习课可用的教学方法,即确定关键教学行为。从而使复习课教学可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进复习方式,提升复习实效,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复习课生动起来。
笔者以“一次函数复习课”为课题,同课异构,展示了五个老师对一次函数复习课的不同理解。通过课后同行评课、交流、专家点评、概括,以及活动后的深入思考、研究,发现了促成学生参与的复习课必须具备的6个要素,整理形成本文.
一、由教学片段发现复习课的教学要素
1. 章节解构,知识网络
把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如何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备课的过程,以及4位同行课后的介绍发现:5位教师都在准备前有意或无意地作了复习内容的章节解构与建构。
章节解构,即理清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间的关系等。教师心中有“谱”,教学目标的实施才能有保障;是指要使学生建构起心中的“谱”,需要的出发点及回归点,以及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复习内容的组合。老师心中定下六大脑目标:
(1)解构:
初中是通过直观研究函数及性质的,到了高中,则在直线研究基础上,再借助抽象,研究函数及性质。
由结构可见:函数及函数表示是较抽象的,而一次函数及表示方法,则是形象的,可见的,借助后者学习不仅可见、可做,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又能促成对前者的理解。
本章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一次函数的学习实际是通过一个具体函数来促进对函数重点的理解,同时,也为其他函数的引入作铺垫,当然,此时,又出现一个重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虽然是通过几何直观来研究,同时也为新函数单调性及其他性质的研究提供基础。
初中只研究具体函数,而且是通过几何直观来作研究的,有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教学目标之一。由此,学会用选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以及由图象得出或发现数学结论等教是是学习的重要任务。
(2)建构:
一次函数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代表着一类问题,由特殊到一般,结论是一次函数概念建构的途径。可以通过一次函数的复习,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建立目标函数,并由此画出函数图象,理解其确定条件,应该是复习目标之一;会画出一次函数图象,会由一次函数图象导出函数性质,或得出发现,也是复习目标之一。通过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带出对一次函数知识的关联,促成理解。可见,作章节解构与建构,能清晰复习目标,促成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复习课应该把握“知识网络”这一要素。
2. 复习方法 学生先行
要让学生建构起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形成个体的“谱”,选择好复习方法十分重要,单向传递获取的“谱”仍是外在的,需要学生真正地通过参与、体验、操作和发现获取的“谱”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识“谱”,获取个体的理解。因此,复习方法的选择是复习课必须思考的教学要素。
教学片段1
沈老师的课采用了“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的复习方法。
活动1:观察下列图象,你读出哪些信息,请写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预设学生的思维产品可能有:
图中直线是正比例函数y=10x的函数图象.
直线过原点.
(3)……
师断后:黑板上的结论呈现有些零乱,怎样将他们进行归类.
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学生中若有,师就不再补充)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每个孩子的思考.交流呈现后教师断后,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解析式、图象、性质三个角度梳理正比例函数知识.让学生先调用已掌握的知识或方法。而后,借助学生呈现的思維产品,促成学生相互学习,反思个体,触摸各个知识、方法,反思个体思维不足,激发再次思维时,能有可行的思考追求。
教学片段2
笔者设计的课从“一线一世界”——“会跳舞的线”,采用无边界课堂模式,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跳舞的直线吗?”用几何画板展示平面内直线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舞动的直线,如: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过定点等生成知识,从而导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表示法以及单调性。过程中不仅改进了传统教学中单纯地概念和知识点的罗列和堆积,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生成多种思维产品。
另3位教师的教学也遵从了“学生先行”,在引入部分都是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而教学实施后,都出现了“有效的精彩”,即学生完全能动起来,收获丰富,易于让教师借此回归复习目标,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反思自己,发现可以学习他人的思维,形成再努力的方向。 3. 贴切学生 用好问题
要让学生参与,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过易,则思维训练会不足;过难,则会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同时,过散,则不能揭示知识作用或其关联,概括不出数学通性、通法。因此,“好问题”需要贴切学生的认识基础。
教学片段3
笔者的引入问题是:请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函数。
此设计将问题低起点设置,把函数的定义以及一次函数的特殊性都体现在问题中。笔者的预设是有三种表达形式。抛出了问题,通过交流后,点出对只有一种表示方法的同学予以提示和指导补充,再出示类似“心电图”的函数图像,也纠正了“函数图形一定是一条直线”的错误。最后给出需要整理的函数概念及表示方法、一次函数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片段4
黄老师以图像会说话,到图像再说话,到图像会应用;从生活中的图像,坐标系中的图像到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一次函数图像:让学生找到了知识兴奋点,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表达式以及直观从图像上得到的与坐标轴的交点等等……黄老师呈现的问题,初看似乎不严谨,而从教学实际看,这正好是一种师生之间的默契,学生理解无歧义,能迅速出现思维活动,发现结论.
教学片断5
钟老师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四句经典语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两者结合万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引入,揭示数形结合思想的妙用,从而揭示课题以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紧跟着设置了两个一次函数的问题,都是外显的:
问题1:结合图形口头回答
(1)关于x的方程kx+b=1的解是 .
(2)关于x的不等式kx+b≤1的解集是 .
(3)代数式-k+b和3k+b的值哪一个更大?
学生通过去读图识图,一方面回顾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读图识图能力。突出一次函数中有关系数的本质意义,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使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呈现的问题都要具有开放性,简练,能直视目标实现的需要,且学生均能动得起来,而思维活动的结果又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开放问题,使复习起点建立在学生可行基础上,通过“问题串”,小步子,上台阶,不断形成一个个学生可参与的情况,促成学生参与,也促成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所以贴切学生有两个要素,一是开放问题,这可使全体学生参与复习,二是用“问题串”,这可以教学有主线,又能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4. 问题解决 概括通法
教学片断6:沈老师的活动2
请继续观察下列图象,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追问1: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的关系.一次函数的比例系数对图象的影响是什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追问2:能否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的信息。
追问3:能否从图象中读出不等式的信息?
预设学生思维产品可能有:
1、一次函数:y=40x-120(求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
2、……
追问1: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比例系数k的意义.
追问2:目的是了解函数解析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追问3: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点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系数k的意义;了解函数解析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实现了利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的目标。
教学片断7:笔者的设计
如果这条直线经过点A(-2,0),请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巡视和引导,能发现可表示为:y=kx+2k或y= x+b,即含参数的不定函数,不唯一,但是有共性。同学们结合几何画板操作,发现这是过定点的直线系。提出下一个问题,“请添加一个条件,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解决,挑选部分呈现出来,总结:确定直线解析式的条件从几何角度来看得知道两个点,从代数角度来看是知道K和b的值。结合表达式以及图形分别说明,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提升,讲k、b的几何意义。
5. 学习活动 适度提升
复习课不能只在原地打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有相应的提升,而超前知识,给予提升只会造成拔苗助长,适度的提升,是在章节解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的,其本质是提供“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训练技能,又培养思维力。
教学片段8
钟老师引入了问题4:一货轮从A港驶向B港,A、B两港相距180千米……,这个问题以实际应用的形式呈现,仅从表面上是看不出和一次函数有什么联系的,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一次函数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表及里的进行思考,并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且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转化、建模和构图的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数形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数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教学片断9
沈老师活动4:将上述图象配上问题情境,甲、乙两人分别骑自行车和摩托车沿相同路线由A地到相距80千米的B地…….这个问题的设置将函数图象赋予实际情境后使图象上的每个点都有了实际意义.这样问题的解决就至少有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问题完全转化为行程问题.另一种借助于函数图象及函数解析式解决.通过多种方法的探讨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施看:学生在原来成功基础上,都摩拳擦掌,跃跃一试,通过自主探究,给出思维成果。可见,复习教学需要考虑“适度提升”,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学生的原有基础也是此要素实施前,必须考虑的。
二、对复习课教学要素的解析
以观摩研究课为载体的这次同课异构,使笔者认真对比,分析及深入研究,得出复习课要能促成学生参与,需要把握或思考的5个要素:建构知网,概括通法,学生先行,开放问题,用问题串和适度提升。
其实5个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在其他课型中,也可采用,而要使复习课改进,促成学生参与,要结合这5个要素有序、有法、有路地设计复习课,实施复习课。
复习课是涉及多元知识的课,因此必须有专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关联,为此,作出章节解构是必须的,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清晰章节内容,学生怎么会建构出知识网络呢?复习课是知识已知、基本方法已知的课,一定是可以让教师少讲、少教,让学生“先学”、“习得”的课。学生先行不仅需要,而且可行,既助于改进复习方法,也能让学生有新感受,新体验,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促成学生参与的“好问题”是有标准、有目标的,问題必须贴近学生基础,围绕“理解”来实施。开放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概括出基本通法也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复习课也需要学生巩固已知、拓宽或深化理解,并提升技能,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个体的元认知。因此,促成学生参与的“好问题”需要是成串的,连续的,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不断地“跳一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好要促成学生连续地参与复习,引入“问题串”确实会是一种有效地的选择。
综上,作章节解构、建构,把握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作问题分析,设计,使之形成贴近学生认知基础的问题串;作问题改编,概括通法;形成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思考、体验,获取新知。是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必须把握的5个要素。同时,复习课还有第6个要素,即需要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从把握这6个要素,是遵行复习课的特点,促成学生参与,提升复习课的实效的前提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旭远 《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高效;学生参与;脑靶向教学;关键教学事件
当前的数学复习课,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常常会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回炉”。因此,学生觉得缺少了首次学习知识的新鲜感;老师们选择的复习课的教学方式也大多是“整理+练习”,这些基本模式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后仍会出现:“题目已经讲过,而一到考试时,学生还是出错”的现象。可见复习课的教学实效仍存在问题。
复习课到底应该如何来上?复习课非得有复习课的模式吗?复习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应该思考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能起什么作用?即复习应该基于什么来进行?也就是确定复习课脑目标。其次,应该考虑复习课的特点,复习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基础的特点,也就是确定关键教学事件。最后,应该考虑复习课可用的教学方法,即确定关键教学行为。从而使复习课教学可以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进复习方式,提升复习实效,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复习课生动起来。
笔者以“一次函数复习课”为课题,同课异构,展示了五个老师对一次函数复习课的不同理解。通过课后同行评课、交流、专家点评、概括,以及活动后的深入思考、研究,发现了促成学生参与的复习课必须具备的6个要素,整理形成本文.
一、由教学片段发现复习课的教学要素
1. 章节解构,知识网络
把握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高效的前提。如何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对自己备课的过程,以及4位同行课后的介绍发现:5位教师都在准备前有意或无意地作了复习内容的章节解构与建构。
章节解构,即理清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点、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间的关系等。教师心中有“谱”,教学目标的实施才能有保障;是指要使学生建构起心中的“谱”,需要的出发点及回归点,以及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复习内容的组合。老师心中定下六大脑目标:
(1)解构:
初中是通过直观研究函数及性质的,到了高中,则在直线研究基础上,再借助抽象,研究函数及性质。
由结构可见:函数及函数表示是较抽象的,而一次函数及表示方法,则是形象的,可见的,借助后者学习不仅可见、可做,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又能促成对前者的理解。
本章的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一次函数的学习实际是通过一个具体函数来促进对函数重点的理解,同时,也为其他函数的引入作铺垫,当然,此时,又出现一个重点:一次函数的单调性,虽然是通过几何直观来研究,同时也为新函数单调性及其他性质的研究提供基础。
初中只研究具体函数,而且是通过几何直观来作研究的,有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教学目标之一。由此,学会用选定系数法求解析式,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以及由图象得出或发现数学结论等教是是学习的重要任务。
(2)建构:
一次函数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模型,代表着一类问题,由特殊到一般,结论是一次函数概念建构的途径。可以通过一次函数的复习,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建立目标函数,并由此画出函数图象,理解其确定条件,应该是复习目标之一;会画出一次函数图象,会由一次函数图象导出函数性质,或得出发现,也是复习目标之一。通过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带出对一次函数知识的关联,促成理解。可见,作章节解构与建构,能清晰复习目标,促成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复习课应该把握“知识网络”这一要素。
2. 复习方法 学生先行
要让学生建构起复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形成个体的“谱”,选择好复习方法十分重要,单向传递获取的“谱”仍是外在的,需要学生真正地通过参与、体验、操作和发现获取的“谱”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识“谱”,获取个体的理解。因此,复习方法的选择是复习课必须思考的教学要素。
教学片段1
沈老师的课采用了“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的复习方法。
活动1:观察下列图象,你读出哪些信息,请写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预设学生的思维产品可能有:
图中直线是正比例函数y=10x的函数图象.
直线过原点.
(3)……
师断后:黑板上的结论呈现有些零乱,怎样将他们进行归类.
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学生中若有,师就不再补充)通过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每个孩子的思考.交流呈现后教师断后,引导学生从函数的解析式、图象、性质三个角度梳理正比例函数知识.让学生先调用已掌握的知识或方法。而后,借助学生呈现的思維产品,促成学生相互学习,反思个体,触摸各个知识、方法,反思个体思维不足,激发再次思维时,能有可行的思考追求。
教学片段2
笔者设计的课从“一线一世界”——“会跳舞的线”,采用无边界课堂模式,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会跳舞的直线吗?”用几何画板展示平面内直线的变化。让学生通过舞动的直线,如: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过定点等生成知识,从而导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表示法以及单调性。过程中不仅改进了传统教学中单纯地概念和知识点的罗列和堆积,而且激发了学生兴趣,生成多种思维产品。
另3位教师的教学也遵从了“学生先行”,在引入部分都是先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而教学实施后,都出现了“有效的精彩”,即学生完全能动起来,收获丰富,易于让教师借此回归复习目标,重要的是学生也能反思自己,发现可以学习他人的思维,形成再努力的方向。 3. 贴切学生 用好问题
要让学生参与,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过易,则思维训练会不足;过难,则会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同时,过散,则不能揭示知识作用或其关联,概括不出数学通性、通法。因此,“好问题”需要贴切学生的认识基础。
教学片段3
笔者的引入问题是:请写出一个你所知道的函数。
此设计将问题低起点设置,把函数的定义以及一次函数的特殊性都体现在问题中。笔者的预设是有三种表达形式。抛出了问题,通过交流后,点出对只有一种表示方法的同学予以提示和指导补充,再出示类似“心电图”的函数图像,也纠正了“函数图形一定是一条直线”的错误。最后给出需要整理的函数概念及表示方法、一次函数与函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片段4
黄老师以图像会说话,到图像再说话,到图像会应用;从生活中的图像,坐标系中的图像到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一次函数图像:让学生找到了知识兴奋点,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表达式以及直观从图像上得到的与坐标轴的交点等等……黄老师呈现的问题,初看似乎不严谨,而从教学实际看,这正好是一种师生之间的默契,学生理解无歧义,能迅速出现思维活动,发现结论.
教学片断5
钟老师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四句经典语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两者结合万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引入,揭示数形结合思想的妙用,从而揭示课题以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紧跟着设置了两个一次函数的问题,都是外显的:
问题1:结合图形口头回答
(1)关于x的方程kx+b=1的解是 .
(2)关于x的不等式kx+b≤1的解集是 .
(3)代数式-k+b和3k+b的值哪一个更大?
学生通过去读图识图,一方面回顾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读图识图能力。突出一次函数中有关系数的本质意义,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使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呈现的问题都要具有开放性,简练,能直视目标实现的需要,且学生均能动得起来,而思维活动的结果又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开放问题,使复习起点建立在学生可行基础上,通过“问题串”,小步子,上台阶,不断形成一个个学生可参与的情况,促成学生参与,也促成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所以贴切学生有两个要素,一是开放问题,这可使全体学生参与复习,二是用“问题串”,这可以教学有主线,又能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4. 问题解决 概括通法
教学片断6:沈老师的活动2
请继续观察下列图象,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追问1: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的关系.一次函数的比例系数对图象的影响是什么?(几何画板直观演示)
追问2:能否从图象中读出方程的信息。
追问3:能否从图象中读出不等式的信息?
预设学生思维产品可能有:
1、一次函数:y=40x-120(求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
2、……
追问1:目的是进一步理解比例系数k的意义.
追问2:目的是了解函数解析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追问3: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根据学生写的情况进行点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系数k的意义;了解函数解析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实现了利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的目标。
教学片断7:笔者的设计
如果这条直线经过点A(-2,0),请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巡视和引导,能发现可表示为:y=kx+2k或y= x+b,即含参数的不定函数,不唯一,但是有共性。同学们结合几何画板操作,发现这是过定点的直线系。提出下一个问题,“请添加一个条件,完成这个问题”,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解决,挑选部分呈现出来,总结:确定直线解析式的条件从几何角度来看得知道两个点,从代数角度来看是知道K和b的值。结合表达式以及图形分别说明,可以适当的进一步提升,讲k、b的几何意义。
5. 学习活动 适度提升
复习课不能只在原地打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有相应的提升,而超前知识,给予提升只会造成拔苗助长,适度的提升,是在章节解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的,其本质是提供“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训练技能,又培养思维力。
教学片段8
钟老师引入了问题4:一货轮从A港驶向B港,A、B两港相距180千米……,这个问题以实际应用的形式呈现,仅从表面上是看不出和一次函数有什么联系的,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一次函数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由表及里的进行思考,并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且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转化、建模和构图的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把数形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数学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教学片断9
沈老师活动4:将上述图象配上问题情境,甲、乙两人分别骑自行车和摩托车沿相同路线由A地到相距80千米的B地…….这个问题的设置将函数图象赋予实际情境后使图象上的每个点都有了实际意义.这样问题的解决就至少有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问题完全转化为行程问题.另一种借助于函数图象及函数解析式解决.通过多种方法的探讨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施看:学生在原来成功基础上,都摩拳擦掌,跃跃一试,通过自主探究,给出思维成果。可见,复习教学需要考虑“适度提升”,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学生的原有基础也是此要素实施前,必须考虑的。
二、对复习课教学要素的解析
以观摩研究课为载体的这次同课异构,使笔者认真对比,分析及深入研究,得出复习课要能促成学生参与,需要把握或思考的5个要素:建构知网,概括通法,学生先行,开放问题,用问题串和适度提升。
其实5个要素中的部分要素,在其他课型中,也可采用,而要使复习课改进,促成学生参与,要结合这5个要素有序、有法、有路地设计复习课,实施复习课。
复习课是涉及多元知识的课,因此必须有专属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知识关联,为此,作出章节解构是必须的,如果教师自己都不清晰章节内容,学生怎么会建构出知识网络呢?复习课是知识已知、基本方法已知的课,一定是可以让教师少讲、少教,让学生“先学”、“习得”的课。学生先行不仅需要,而且可行,既助于改进复习方法,也能让学生有新感受,新体验,约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促成学生参与的“好问题”是有标准、有目标的,问題必须贴近学生基础,围绕“理解”来实施。开放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概括出基本通法也是复习课的重要任务。复习课也需要学生巩固已知、拓宽或深化理解,并提升技能,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个体的元认知。因此,促成学生参与的“好问题”需要是成串的,连续的,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不断地“跳一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好要促成学生连续地参与复习,引入“问题串”确实会是一种有效地的选择。
综上,作章节解构、建构,把握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作问题分析,设计,使之形成贴近学生认知基础的问题串;作问题改编,概括通法;形成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思考、体验,获取新知。是复习课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必须把握的5个要素。同时,复习课还有第6个要素,即需要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学生先行,交流呈现,教师断后”。从把握这6个要素,是遵行复习课的特点,促成学生参与,提升复习课的实效的前提与途径。
参考文献
[1]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岳麓出版社
[2]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陈旭远 《新课程 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