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广大劳动者千年智慧结晶的产物。其中剪纸艺术自出现以来,以其自身独特的朴素语言诠释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生殖繁衍的美好愿望。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生命与自然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生命得以延续,自然生命黯淡无光。解决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基于现状,以陕北剪纸艺术为例做简要浅谈。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 剪纸艺术 文化生命 自然生命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048-02
剪纸又称“剪花”,在民间也有“纸花”“窗花”之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是民间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组成部分,是历史积淀出的灿烂文化。剪纸艺术流传至今,在东汉时期更是由于造纸术的发明而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和普及。在中国的剪纸历史中,根据风格不同而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南方剪纸娟秀细致,北方剪纸淳朴天真,其中陕北的剪纸在北方剪纸中极具代表性,有“活化石”之称。它的创作题材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是巧妙融合了当地居民性格豪迈、民风淳朴的特点,剪纸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巫术祭祀等许多重大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用造型纹样完整地图解出所要表达的内涵寓意,艺术表现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人文色彩,把活动过程通过寓意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正如阿恩海姆所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1]
时间的更迭,社会的发展,事物要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要求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剪纸艺术也不例外。剪纸艺术现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目前来看,其面对着与新时代发展脱节和边缘化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革新,在保持自己本体价值的基础上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融入大众方可有广阔的生存空間。下面将以陕北剪纸为例浅谈一下其现状及未来的展望。
一、陕北剪纸文化生命的繁衍
在陕北的婚俗中,剪纸多凸显生殖繁衍的寓意,“喜花”有其特定的图式纹样。图分阴阳与多子,象征阳性的图式纹样有狮、鹰、鸡、龙、石榴等;象征阴性的图式纹样有牡丹、莲花、贯钱等;象征多子的图式纹样有猪、蛙、碟等;象征生殖繁衍的图式纹样有抓髻娃娃、鱼戏莲、扣碗等。不管图式如何,“喜花”都表达了人类对于生殖繁衍的美好向往,通过不同的图案来寄托、传递美好的寓意,相对来说,“喜花”正是依附于这种婚俗而诞生。直至今日,陕北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婚嫁时家中的窗户、家具、墙壁以及物品上都会贴有“喜花”,题材依旧是以生殖繁衍和多子为主的纹样,这种剪纸文化的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其红色的剪纸纹样烘托出喜气洋洋的祥和氛围,更是因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而被人民使用。在丧葬习俗中,挂在引魂幡上的岁数纸和焚烧的纸钱都是通过剪纸得出所需要的式样来寄托人们的内心哀思和祈福。剪纸不单单是门手艺活,它更是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在陕北的节日庆典中,剪纸多以“窗花”的表现形式出现。民间有“二十八,贴窗花”的习俗,题材也十分广泛,丰收劳作、绿植花卉、人禽嬉戏等多种祥瑞图案都可以是“窗花”表现的样式,具有代表性的“窗花”有《五谷丰登》《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直到现今在过春节时,这个贴“窗花”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日,每到年二十八,家家户户的门窗上便会被“窗花”装饰,仿佛贴上了“窗花”迎接新年的仪式才算完整。
在陕北的巫术祭祀活动中剪纸也是必不可少的,早期的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促使了剪纸背负着深刻的寓意,使它成为沟通神灵的载体,多以“抓髻娃娃”的表现形式出现。有祁雨的“抓碗娃娃”;辟邪的“守门娃娃”;驱毒的“五道娃娃”……不管何种题材的剪纸表现式样都以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其表现的寓意和象征意味中看到的是从古至今剪纸艺术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幸运的是剪纸艺术的文化生命经久不衰,承载着人们的祝福。而其自然生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陕北剪纸自然生命的衰落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出现是伴随着早期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的,是以实用为首要前提的,其次又可以装饰美化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机械与手工的占比关系逐渐改变,加之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当科学技术逐渐充斥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后,传统民间工艺剪纸艺术的实用性大大被削弱,离大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远。随即而来的还有其自身的问题,由于人们对剪纸的需求越来越小,不得以支撑手艺人的生存问题,其传承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面临着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还要走出这门手艺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出现了断代的现象。工业化的机器机械的生产取而代之,这使得陕北剪纸艺术的自然生命受到巨大的冲击,其生存湿地逐渐消退。
在信息化时代,剪纸这一繁琐的手工工序被机械化代替。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类的某些生活方式逐渐简化,过去的剪纸其本体价值除了寄托、传递寓意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实用价值。古时人类所穿戴的帽子、衣服、鞋上面的绣花都要依靠剪纸的图示纹样定型,具有模具的作用,而现在机械化的普及不再需要通过剪纸来进行图示纹样的定型,电脑制作解决一切,大大削弱了剪纸的实用价值。在婚俗嫁娶、丧葬文化礼节方面,人们在看待宗教信仰、封建文化时思想愈加开明,快节奏的生活也影响人们大大省减繁琐的礼仪过程,这使得剪纸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剪纸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越来越小,除此观赏的价值外其它价值逐渐消退,其观赏价值也受到当今各式各样的装置艺术的冲击和取代。当代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更多的是注重感官的体验,而传统文化因为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而受到新兴文化的冲击,就如剪纸。在其实用价值缺失而本体价值又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其生存湿地在缩减,自然生命在消亡。也就是说传统民间工艺剪纸艺术在实践上逐渐衰落,其文化意义还没有丧失殆尽。 著名工艺美术家张道一先生说:“就民间工艺美术整体相对于宫廷、士大夫而言,他大多数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驯、士非孤陋……也许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结构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间工艺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民间工艺人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实践经验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让视觉冲击、生活实用和内涵蕴意并存,陕北剪纸艺术的自然生命方可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三、陕北剪纸的生存与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早期剪纸用纸、用色都较为单一,剪法一般都用剪刀剪或者刀剪,剪刀剪出来的作品需要再单张拼接到一起,刀剪是用刀去刻画,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平面的表达,创作形式不新颖。如何让这门艺术长久发展,我们要在不破坏传其自身价值的情况下,了解大众需求及审美,与时代主流相结合,与新媒体相结合,通过新媒体展示出剪纸艺术的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吸取借鉴其它民间工艺的发光点和创新点,例如我们在用纸上可以多元化,用不同材质的纸,用不同肌理的纸,在用色上可以丰富化,用不同颜色的纯色纸,或者是多种颜色的拼接,加大对设计理念的创新,将剪纸固有平面化的表现形式向立体化转变,这样剪纸不仅可以张贴到物品上,还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装饰,使得剪纸艺术更具有表现性、趣味性和装饰性。
虽然目前剪纸艺术面临着断代的问题、文化场域问题以及创新发展的问题等,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完善现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按照以往的固有模式继续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加大对剪纸艺术的文化宣传,增设人民大众对剪纸艺术的体验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助力其发展。正如张道一所说:“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2]另外我们要结合政治发展,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国家、政府为文化桥梁,将民间工艺剪纸艺术推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加大扶持和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
四、結语
找准问题的关键点,认清剪纸艺术发展的定位十分重要,做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扎根于人民和人民需要的艺术。如何将剪纸艺术在不失本真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有趣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剪纸艺术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承载着人类历史的文明,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陕北剪纸又作为我国北方剪纸的代表性艺术,拯救其发展迫在眉睫。尤其在当今,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中,文化自信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剪纸艺术既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又有利于提升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竞争力。用剪纸记录社会的发展,承载历史的进程将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M].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王文静.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继承问题[J].大众文艺,2018,(21).
[5]刘宁.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剪纸为例[J].青春岁月,2017,(15).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 剪纸艺术 文化生命 自然生命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048-02
剪纸又称“剪花”,在民间也有“纸花”“窗花”之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是民间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秀组成部分,是历史积淀出的灿烂文化。剪纸艺术流传至今,在东汉时期更是由于造纸术的发明而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和普及。在中国的剪纸历史中,根据风格不同而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南方剪纸娟秀细致,北方剪纸淳朴天真,其中陕北的剪纸在北方剪纸中极具代表性,有“活化石”之称。它的创作题材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更是巧妙融合了当地居民性格豪迈、民风淳朴的特点,剪纸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巫术祭祀等许多重大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用造型纹样完整地图解出所要表达的内涵寓意,艺术表现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人文色彩,把活动过程通过寓意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正如阿恩海姆所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1]
时间的更迭,社会的发展,事物要适应不同时代发展的要求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剪纸艺术也不例外。剪纸艺术现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目前来看,其面对着与新时代发展脱节和边缘化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不断革新,在保持自己本体价值的基础上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融入大众方可有广阔的生存空間。下面将以陕北剪纸为例浅谈一下其现状及未来的展望。
一、陕北剪纸文化生命的繁衍
在陕北的婚俗中,剪纸多凸显生殖繁衍的寓意,“喜花”有其特定的图式纹样。图分阴阳与多子,象征阳性的图式纹样有狮、鹰、鸡、龙、石榴等;象征阴性的图式纹样有牡丹、莲花、贯钱等;象征多子的图式纹样有猪、蛙、碟等;象征生殖繁衍的图式纹样有抓髻娃娃、鱼戏莲、扣碗等。不管图式如何,“喜花”都表达了人类对于生殖繁衍的美好向往,通过不同的图案来寄托、传递美好的寓意,相对来说,“喜花”正是依附于这种婚俗而诞生。直至今日,陕北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婚嫁习俗,婚嫁时家中的窗户、家具、墙壁以及物品上都会贴有“喜花”,题材依旧是以生殖繁衍和多子为主的纹样,这种剪纸文化的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其红色的剪纸纹样烘托出喜气洋洋的祥和氛围,更是因其象征着美好的寓意而被人民使用。在丧葬习俗中,挂在引魂幡上的岁数纸和焚烧的纸钱都是通过剪纸得出所需要的式样来寄托人们的内心哀思和祈福。剪纸不单单是门手艺活,它更是承载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
在陕北的节日庆典中,剪纸多以“窗花”的表现形式出现。民间有“二十八,贴窗花”的习俗,题材也十分广泛,丰收劳作、绿植花卉、人禽嬉戏等多种祥瑞图案都可以是“窗花”表现的样式,具有代表性的“窗花”有《五谷丰登》《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直到现今在过春节时,这个贴“窗花”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日,每到年二十八,家家户户的门窗上便会被“窗花”装饰,仿佛贴上了“窗花”迎接新年的仪式才算完整。
在陕北的巫术祭祀活动中剪纸也是必不可少的,早期的宗教迷信色彩浓重,促使了剪纸背负着深刻的寓意,使它成为沟通神灵的载体,多以“抓髻娃娃”的表现形式出现。有祁雨的“抓碗娃娃”;辟邪的“守门娃娃”;驱毒的“五道娃娃”……不管何种题材的剪纸表现式样都以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形式表达出对生命的渴望,其表现的寓意和象征意味中看到的是从古至今剪纸艺术生命的延续和传承,幸运的是剪纸艺术的文化生命经久不衰,承载着人们的祝福。而其自然生命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陕北剪纸自然生命的衰落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出现是伴随着早期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的,是以实用为首要前提的,其次又可以装饰美化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机械与手工的占比关系逐渐改变,加之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当科学技术逐渐充斥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后,传统民间工艺剪纸艺术的实用性大大被削弱,离大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远。随即而来的还有其自身的问题,由于人们对剪纸的需求越来越小,不得以支撑手艺人的生存问题,其传承问题就日益凸显出来,面临着传承人的老龄化问题,还要走出这门手艺后继无人的困境,传承出现了断代的现象。工业化的机器机械的生产取而代之,这使得陕北剪纸艺术的自然生命受到巨大的冲击,其生存湿地逐渐消退。
在信息化时代,剪纸这一繁琐的手工工序被机械化代替。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类的某些生活方式逐渐简化,过去的剪纸其本体价值除了寄托、传递寓意的观赏价值外,还有实用价值。古时人类所穿戴的帽子、衣服、鞋上面的绣花都要依靠剪纸的图示纹样定型,具有模具的作用,而现在机械化的普及不再需要通过剪纸来进行图示纹样的定型,电脑制作解决一切,大大削弱了剪纸的实用价值。在婚俗嫁娶、丧葬文化礼节方面,人们在看待宗教信仰、封建文化时思想愈加开明,快节奏的生活也影响人们大大省减繁琐的礼仪过程,这使得剪纸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剪纸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必要性越来越小,除此观赏的价值外其它价值逐渐消退,其观赏价值也受到当今各式各样的装置艺术的冲击和取代。当代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更多的是注重感官的体验,而传统文化因为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而受到新兴文化的冲击,就如剪纸。在其实用价值缺失而本体价值又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其生存湿地在缩减,自然生命在消亡。也就是说传统民间工艺剪纸艺术在实践上逐渐衰落,其文化意义还没有丧失殆尽。 著名工艺美术家张道一先生说:“就民间工艺美术整体相对于宫廷、士大夫而言,他大多数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驯、士非孤陋……也许正是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结构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间工艺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民间工艺人要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实践经验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让视觉冲击、生活实用和内涵蕴意并存,陕北剪纸艺术的自然生命方可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三、陕北剪纸的生存与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早期剪纸用纸、用色都较为单一,剪法一般都用剪刀剪或者刀剪,剪刀剪出来的作品需要再单张拼接到一起,刀剪是用刀去刻画,大多数的作品都属于平面的表达,创作形式不新颖。如何让这门艺术长久发展,我们要在不破坏传其自身价值的情况下,了解大众需求及审美,与时代主流相结合,与新媒体相结合,通过新媒体展示出剪纸艺术的另一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吸取借鉴其它民间工艺的发光点和创新点,例如我们在用纸上可以多元化,用不同材质的纸,用不同肌理的纸,在用色上可以丰富化,用不同颜色的纯色纸,或者是多种颜色的拼接,加大对设计理念的创新,将剪纸固有平面化的表现形式向立体化转变,这样剪纸不仅可以张贴到物品上,还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装饰,使得剪纸艺术更具有表现性、趣味性和装饰性。
虽然目前剪纸艺术面临着断代的问题、文化场域问题以及创新发展的问题等,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完善现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能按照以往的固有模式继续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加大对剪纸艺术的文化宣传,增设人民大众对剪纸艺术的体验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艺术,助力其发展。正如张道一所说:“与科学技术结合,相为表里,同步发展。”[2]另外我们要结合政治发展,牢牢把握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国家、政府为文化桥梁,将民间工艺剪纸艺术推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加大扶持和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
四、結语
找准问题的关键点,认清剪纸艺术发展的定位十分重要,做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扎根于人民和人民需要的艺术。如何将剪纸艺术在不失本真的情况下变得更加有趣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剪纸艺术对生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它承载着人类历史的文明,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间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而陕北剪纸又作为我国北方剪纸的代表性艺术,拯救其发展迫在眉睫。尤其在当今,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中,文化自信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剪纸艺术既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又有利于提升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竞争力。用剪纸记录社会的发展,承载历史的进程将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M].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3]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王文静.论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继承问题[J].大众文艺,2018,(21).
[5]刘宁.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剪纸为例[J].青春岁月,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