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画”既是一门技能,也是赋予生命的艺术。那么,介于动画综合的艺术特性及独特的应用特点,在地方高校的动画专业教学改革中,如何把握技能与艺术之间的权重,又如何做好资源优化又与时俱进呢?文章结合天津外国语大学动画专业试行的“外语+专业”特色融于动画课堂,探索适用于地方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动画” 创新 外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127-03
一、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 2000年,中国在国际动画界享有盛名,《大闹天宫》《哪咤闹海》《小蝌蚪找妈妈》是砥砺经典之作。然而,近年来,虽然动画培育工作已在国内大中专院校遍地开花,动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但动画在国际的影响力并没有超越以前,与此同时,高校中动画专业培育与动画行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动画质量、人才培养、制作思路及与市场接轨等方面,国内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动画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目前,大部分院校已认识到动画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总结问题如下:第一,动画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如愿找到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加入到动画的制作过程之中,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43.5%的应届动画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34.5%的毕业生从事到动画行业的模型制作中去,14%的学生从事动画后期特效,只有8%的毕业生从事动画创新创业[2]。第二,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而产生的系列问题,例如,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结构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处于“放养”状态,造成了部分学生思想上的松懈及迷茫,还有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实践教学,将本科高校等同于职业院校,过分强化学生的技术手法和软件操作,而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再如彭志军的《美国UCLA大学动画专业理论课程调研及启示》中提到有些高校理论课程的不被重视情况,导致学生艺术审美及视野方面的缺失,从而影响实践及创作等。第三,动画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师资上的短板是制约其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据笔者了解,很多从事动画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身并不是动画专业毕业,也不曾有成熟的动画作品,所以,在教学方面属于边学边教的摸索,缺乏一定的专业示范作用,还有部分教师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直接应聘而来,身份从学生直接到教师,没有教学及经验,加剧了与社会的脱节。相比而言,德国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建院之初,师资由艺术家、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组成,正是有这种实践经验的师傅,才培养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家[3]。第四,教学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创IP,在动画教育中没能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熏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根据以上出现的普遍问题,部分院校已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与尝试,主要从课程的实践部分入手分析,并结合系列措施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余洪的《动画专业剧组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2019年)中提出剧组式创作生产模式,将影视动画的创作全面系统的融入到动画的实践教学中。姬鹏的《基于“影视基地与课堂”实践互动的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2018年)中提出影视基地的设计与搭建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之路。黄宗彦、帅静泉的《被误解的动画、数字媒体时代下对动画专业建设的再审视》(2018年)一文中提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需要下设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数字游戏设计专业,形成了跨学科、跨媒体,科学、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等。前人的工作为我们当前的动画教育事业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也为笔者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研究基础。
三、天津外国语大学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一)为课堂加点“料”,“原料”由学生自己主宰
动画创作需要多元化的创作内涵与独特的创作情景,每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结合我校多语种的特色优势,笔者将天津外国语大学多国语言文化元素作为动画创作灵感融入到课堂当中,以增加动画创作的趣味性,提高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
下面以春季学期开设的《动画周边产品》课程为例加以說明。本课程是一门围绕动画行业周边相关的衍生品展开的课程,在培养方案的安排上属于下游,与社会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需要同学们创作出原创性的虚拟和实物作品。在教学思路上,笔者将外国语言特色与动画创作素材相结合,在第一节课就规定好课程的“规则”和“产物”,然后开始游戏化的“交易”与“买卖”,从整体的课程构思上加大了学生的参与感。另外,将学生的分组与我校的语种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语种特色分成不同的群组,例如,一组是中文语境的代表团队,二组是英语语境下的代表团队,三组是俄语的代表团队,四组是阿拉伯语的代表团队等,每一组代表队创作的产物将跟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相关。同时根据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做出时间计划,本课教学大纲安排共32课时,每周4课时,共8周,在1-2周的时间内,任课教师围绕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周边特色展开介绍,包括动画周边的定义、概念、分类及现状等,另外,以游戏中“寻觅队友,组队”的方式进行,并针对不同语言下的文化背景展开资料搜集,即游戏中的“领取任务”;3-4周是安排学生资料考究与查阅的实践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动画周边的相关产物进行分析与整理,即游戏中“寻找猎物”阶段;第5周进行汇报与分享,即游戏中的“修炼”阶段;6-7周是整体的创作阶段,第6周进行动画周边的虚拟作品创作,笔者在课堂展示大量的案例,讲解制作方法及要点,学生构思并结合自身的调研进行创作;第7周进行动画周边产品实物制作,根据第6周的创作构思,结合产品的材料及特性展开制作,该两周即游戏中的“炼丹”阶段。第8周为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阶段,即游戏情景中的“武林大赛”。 (二)将动画课堂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打造自身特色
在课程内容及开展上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综合实践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中,我校动画师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主命题或者企业命题,将外语文化优势融于动画本体艺术创作之中。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动画的造型、风格及色彩情感相融合,同时,制作了不同版本的后期文字和配音,不仅在对外传播中体现了“外语+专业”的特色优势,还在视觉效果和创作思路上做到原创,形成自己的特色IP。
(三)将比赛融入课堂,使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
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应该是每一位在校同学的心愿,尤其在应用性极强的动画专业学生。我校动画专业以大赛和实际社会需求为创新驱动,在每年的学期末会举办一次全校的动画师生作品展并进行下一学期专业课程及相关赛事进行梳理[4],根据不同赛事及侧重点与相关课程进行匹配。这些比赛包括校级的、天津市级国家级及国际级别等,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将比赛融入课堂,以赛促教,让学生根据大赛的命题进行自主创作,学生们还可以根据风格、兴趣爱好等进行自由组队,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设定课程的结课作业与比赛提交的文件相同,截止时间也和参赛提交作品的截至时间相同,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同样为课程的进展、学生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四)与时代同步伐,将本土特色与课堂内容巧妙对接
天津,作为一座北方古城,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显著,笔者在所授课程《二维动画设计》课堂中结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畫艺术进行了实力考察,制作了动画作品《墨上画开·杨柳青》,该作品被津云融媒体放置在客户端首页进行展示播放,短短3天点击率接近3万,并被搜狐、凤凰网、今日头条、腾讯等相继转载。
(五)迎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坚持自省与自律并行
津云融媒体平台成立于2019年,我院成功签约了该平台赞助的4个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播工作室、青创盒子工作室、杜辅知行工作室以及KEKE工作室。其中,KEKE工作室是动画专业2017级师生组建的以进行动画传播为特色的工作室,出品的《哏儿都公交送温“暖”》巧妙的以天津话为配音融于画面表达[5],拉近了天津群众与动漫作品之间的距离,发布几日点击率高达3万多,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非遗文化传播工作室是以传播天津非遗特色为主的工作室,根据当下时代需求,试图通过动画的独特视觉艺术效果来达到宣传天津的目的,动画艺术集合图形、符号、色彩等元素,能够越过语言沟通的障碍,促使杨柳青木版年画突破地域发展界限,以国际化的视野高度进行传播与推广。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兄弟院校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四、结语
当前,各个高校动画专业都开展了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意课堂的探索。尽管有很多院校为动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但这些教学改革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具体院校的处境,所以,在前人的探索基础之上,摸索出适合本地特色的,符合本校发展模式的创意课堂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范长坡.动画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艺海,2012,(11).
[2]李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
[3]黄坤.艺术类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
[4]徐军.企业嵌入式_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装饰,2018,(12).
[5]孙中玲.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产动画的融合性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8,(02).
[6]姬鹏.基于“影视基地与课堂”实践互动的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电影评介,2018,(16).
[7]余洪.动画专业剧组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动画,2019,(01).
关键词:“动画” 创新 外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1-0127-03
一、动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 2000年,中国在国际动画界享有盛名,《大闹天宫》《哪咤闹海》《小蝌蚪找妈妈》是砥砺经典之作。然而,近年来,虽然动画培育工作已在国内大中专院校遍地开花,动画专业每年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但动画在国际的影响力并没有超越以前,与此同时,高校中动画专业培育与动画行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动画质量、人才培养、制作思路及与市场接轨等方面,国内高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动画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目前,大部分院校已认识到动画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总结问题如下:第一,动画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如愿找到工作,部分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加入到动画的制作过程之中,有相关调查资料显示43.5%的应届动画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34.5%的毕业生从事到动画行业的模型制作中去,14%的学生从事动画后期特效,只有8%的毕业生从事动画创新创业[2]。第二,动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而产生的系列问题,例如,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结构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处于“放养”状态,造成了部分学生思想上的松懈及迷茫,还有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实践教学,将本科高校等同于职业院校,过分强化学生的技术手法和软件操作,而泯灭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再如彭志军的《美国UCLA大学动画专业理论课程调研及启示》中提到有些高校理论课程的不被重视情况,导致学生艺术审美及视野方面的缺失,从而影响实践及创作等。第三,动画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师资上的短板是制约其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据笔者了解,很多从事动画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身并不是动画专业毕业,也不曾有成熟的动画作品,所以,在教学方面属于边学边教的摸索,缺乏一定的专业示范作用,还有部分教师是作为应届毕业生直接应聘而来,身份从学生直接到教师,没有教学及经验,加剧了与社会的脱节。相比而言,德国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建院之初,师资由艺术家、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组成,正是有这种实践经验的师傅,才培养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家[3]。第四,教学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原创IP,在动画教育中没能形成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熏陶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根据以上出现的普遍问题,部分院校已进行了系列教学改革与尝试,主要从课程的实践部分入手分析,并结合系列措施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余洪的《动画专业剧组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2019年)中提出剧组式创作生产模式,将影视动画的创作全面系统的融入到动画的实践教学中。姬鹏的《基于“影视基地与课堂”实践互动的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2018年)中提出影视基地的设计与搭建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之路。黄宗彦、帅静泉的《被误解的动画、数字媒体时代下对动画专业建设的再审视》(2018年)一文中提到中国传媒大学的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发展需要下设动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数字游戏设计专业,形成了跨学科、跨媒体,科学、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等。前人的工作为我们当前的动画教育事业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也为笔者接下来的论述奠定了研究基础。
三、天津外国语大学动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一)为课堂加点“料”,“原料”由学生自己主宰
动画创作需要多元化的创作内涵与独特的创作情景,每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内涵,结合我校多语种的特色优势,笔者将天津外国语大学多国语言文化元素作为动画创作灵感融入到课堂当中,以增加动画创作的趣味性,提高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
下面以春季学期开设的《动画周边产品》课程为例加以說明。本课程是一门围绕动画行业周边相关的衍生品展开的课程,在培养方案的安排上属于下游,与社会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需要同学们创作出原创性的虚拟和实物作品。在教学思路上,笔者将外国语言特色与动画创作素材相结合,在第一节课就规定好课程的“规则”和“产物”,然后开始游戏化的“交易”与“买卖”,从整体的课程构思上加大了学生的参与感。另外,将学生的分组与我校的语种进行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语种特色分成不同的群组,例如,一组是中文语境的代表团队,二组是英语语境下的代表团队,三组是俄语的代表团队,四组是阿拉伯语的代表团队等,每一组代表队创作的产物将跟其所处的文化背景相关。同时根据理论与实践课程安排做出时间计划,本课教学大纲安排共32课时,每周4课时,共8周,在1-2周的时间内,任课教师围绕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周边特色展开介绍,包括动画周边的定义、概念、分类及现状等,另外,以游戏中“寻觅队友,组队”的方式进行,并针对不同语言下的文化背景展开资料搜集,即游戏中的“领取任务”;3-4周是安排学生资料考究与查阅的实践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动画周边的相关产物进行分析与整理,即游戏中“寻找猎物”阶段;第5周进行汇报与分享,即游戏中的“修炼”阶段;6-7周是整体的创作阶段,第6周进行动画周边的虚拟作品创作,笔者在课堂展示大量的案例,讲解制作方法及要点,学生构思并结合自身的调研进行创作;第7周进行动画周边产品实物制作,根据第6周的创作构思,结合产品的材料及特性展开制作,该两周即游戏中的“炼丹”阶段。第8周为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阶段,即游戏情景中的“武林大赛”。 (二)将动画课堂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打造自身特色
在课程内容及开展上得到了天津市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综合实践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文化传播中,我校动画师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主命题或者企业命题,将外语文化优势融于动画本体艺术创作之中。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动画的造型、风格及色彩情感相融合,同时,制作了不同版本的后期文字和配音,不仅在对外传播中体现了“外语+专业”的特色优势,还在视觉效果和创作思路上做到原创,形成自己的特色IP。
(三)将比赛融入课堂,使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
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应该是每一位在校同学的心愿,尤其在应用性极强的动画专业学生。我校动画专业以大赛和实际社会需求为创新驱动,在每年的学期末会举办一次全校的动画师生作品展并进行下一学期专业课程及相关赛事进行梳理[4],根据不同赛事及侧重点与相关课程进行匹配。这些比赛包括校级的、天津市级国家级及国际级别等,通过此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将比赛融入课堂,以赛促教,让学生根据大赛的命题进行自主创作,学生们还可以根据风格、兴趣爱好等进行自由组队,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设定课程的结课作业与比赛提交的文件相同,截止时间也和参赛提交作品的截至时间相同,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也同样为课程的进展、学生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四)与时代同步伐,将本土特色与课堂内容巧妙对接
天津,作为一座北方古城,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显著,笔者在所授课程《二维动画设计》课堂中结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畫艺术进行了实力考察,制作了动画作品《墨上画开·杨柳青》,该作品被津云融媒体放置在客户端首页进行展示播放,短短3天点击率接近3万,并被搜狐、凤凰网、今日头条、腾讯等相继转载。
(五)迎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坚持自省与自律并行
津云融媒体平台成立于2019年,我院成功签约了该平台赞助的4个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播工作室、青创盒子工作室、杜辅知行工作室以及KEKE工作室。其中,KEKE工作室是动画专业2017级师生组建的以进行动画传播为特色的工作室,出品的《哏儿都公交送温“暖”》巧妙的以天津话为配音融于画面表达[5],拉近了天津群众与动漫作品之间的距离,发布几日点击率高达3万多,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非遗文化传播工作室是以传播天津非遗特色为主的工作室,根据当下时代需求,试图通过动画的独特视觉艺术效果来达到宣传天津的目的,动画艺术集合图形、符号、色彩等元素,能够越过语言沟通的障碍,促使杨柳青木版年画突破地域发展界限,以国际化的视野高度进行传播与推广。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兄弟院校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四、结语
当前,各个高校动画专业都开展了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意课堂的探索。尽管有很多院校为动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案,但这些教学改革经验不一定完全适合具体院校的处境,所以,在前人的探索基础之上,摸索出适合本地特色的,符合本校发展模式的创意课堂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范长坡.动画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艺海,2012,(11).
[2]李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3).
[3]黄坤.艺术类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
[4]徐军.企业嵌入式_服装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装饰,2018,(12).
[5]孙中玲.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国产动画的融合性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8,(02).
[6]姬鹏.基于“影视基地与课堂”实践互动的影视美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电影评介,2018,(16).
[7]余洪.动画专业剧组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成都大学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动画,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