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类诸多专业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系统和完整地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对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起着主导性作用,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的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当前,高职的“色彩构成”课程在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一、影响“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1.师资的局限和不足难以有效支持教学活动的展开
据笔者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本身对设计了解程度不够,接受的教育又过于传统。二是随着近年来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扩大,一批具有艺术专业研究生学历者进入,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研究,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容易侧重理论,导致在实践性和实用性方面欠缺。此外,各高职院校缺乏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训设施单一,缺少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忽视对相关行业发展的关注,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2.生源的整体素质对教学有一定影响
生源状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笔者近几年的观察和调查,影响生源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普遍不重视,学生更多依靠各类美术培训机构,而此类培训机构往往不是按照严格系统的基础训练去进行教学,而是以考试为导向,采用训练默写色彩静物范图等突击应考的训练方法,造成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差,艺术感受能力弱,视觉思维不清晰。二是一些没有绘画基础且对艺术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把艺术类专业作为捷径,通过一年半载的突击以期进入大学,也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教学中带有明显的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的痕迹
在色彩教学中,仍然强调物体的基本造型、比例透视、形体空间、明暗关系、色彩搭配、物体质感等传统的知识点,忽略其“设计”性,不同程度地沿用普通高校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出现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锻炼,重传统技法的培养轻创新精神的引导,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灌输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思考的倾向,以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开拓设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相对不足,与市场需求存有明显差距。
4.课程的设置、组织等方面还不完善
色彩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基础训练中重写实轻创意、重技术轻思维、重技法轻构成,教师的绘画意识重于设计意识,往往以写实能力的好坏为标准来评估一个学生的能力,以作业的精细和完整程度来评判作业质量,而不注重创意和设计感在作业中的体现,导致基础课不能为专业设计提供依托。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没有联系,用处不大,从而降低了对基础课程的热情。
5.教学方法上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高职教育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是教学所需。但从总体上看,受种种因素限制,“讲台式”、“满堂灌”教学仍居主流,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教学组织单一,只是教师摆好静物,或示范、或帮学生改、或点评,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氛围不浓,缺乏相应的专业性色彩教育和实践,离企业岗位要求差距很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考核评估体系僵化,不能有效引导学生
课程考核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具有诊断、评估、选拔等多种功能。但目前色彩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一是考试的内容偏重知识和技法方面,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不能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简单的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其能力进行定位,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三是忽略了学生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学生囿于单纯的作业训练,导致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不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色彩课程教育模式已与市场需求、职业需求等相脱离,不能有效满足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以调整和改善。
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导向
1.要符合艺术活动自身的基本规律
色彩属于艺术的范畴,色彩构成总体上要符合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内在的本真属性是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艺术价值的基本体现。心灵的自由状态是与艺术接轨最理想的心境。艺术教学意在释放学生自由的心境,从而体悟艺术的过程。教师要遵循艺术类教学的基本特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每一次积极创造,建立平等、民主、自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潜质。
2.要符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本身独特的教学体制要求学生在校就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岗。因此,“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艺术是以个人创造的方式,对事物作出形象的回答和解释。缺乏个性就意味着缺乏创造。因此,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整齐化一”的“共性”教学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敏感性进行色彩表现,并在艺术风格上创新。
4.要突出创新性的培养
开设色彩课程的专业多属设计类专业,而创新是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注重学生设计观、创新观的完善,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多元化、个性化、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5.要实现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色彩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如果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不衔接,势必导致色彩教学无特色、无倾向性,严重阻碍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活动要从课题研究、表现方法、训练目的及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侧重,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使学生的目标和思路更明确,自主性更强,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挖掘“色彩构成”课程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即从实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研究色彩自身规律、本质特性之后,超越一定的具象写生色彩、客观写实色彩等自然色彩,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的应用和表现,从而达到信息激发情感使人产生联想的心理功能。二是把色彩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表现等与当代设计观念统一起来,找到切合点,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强设计色彩的时代特征。如加强对色彩美学原理、色彩社会学、色彩心理、光构成等与色彩设计的关系研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或通过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设计概念的三者结合实现一定的艺术悟性,激发学生的艺术直觉、判断力和探索欲望。三是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一定的弹性,体现在表现方式、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等方面,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自然流露,充分发挥学生对色彩的独特性主观体验、感受和表现。四是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教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需要和课时安排,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使用的教具也应尽可能地靠近专业性质、符合专业特点并满足专业需要,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色彩构成对本专业的独特作用,为今后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色彩构成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如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基础教学中,提出一些服装色彩搭配之类的案例;对广告设计或视觉传达专业,应重点训练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及引起消费者和消费欲望的表现能力;对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专业,在练习和教具使用上都应尽量引用古今中外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或与家具设计方面有关的作品等。
2.革新“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一是“互动式”教学,即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二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原理,色彩与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以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色彩的美学原理和美感形式以及色彩对人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种种作用等人文素养,以利于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可以在校园网上刊登教师作品和学生习作,开通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现场教学。面向社会创作,有助于学生与现实联系起来,使设计能力与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参与感、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增加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轨的机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和商场、展示空间、印刷厂、服装厂、包装厂等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一步了解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和材料选用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四是模拟教学。教师以“业主”、“伙伴”、“咨询者”等角色提出指导原则或讨论问题,学生模拟“使用者”、“设计者”等角色开展比较分析,体会身为“业主”、“用户”、“设计师”的需求、想法之间的融合点和冲突,帮助学生全面领会胜任职业、社交和个人行为的种种情境,提高其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五是案例分析教学。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或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分析,开展互评、辩论,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发现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色彩的问题以及提升表现和应用的能力。六是主题性探索教学。由教师先拟定一个有文化属性、经济价值并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探索性、实验性、概念性的课题,学生通过搜索和调研大量的背景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交附有图片资料的调研报告,然后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探索设计语言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挖掘设计中的文化性、人文性,寻找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生活、设计与人的交融点,并最终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独特性,而独特性来源于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丰富性个性差异。色彩教学必须重视和尊重个体差异,其评价体系的核心也要服务于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对平时作业、主题创作、作业展评等方面开展综合考核,从而将考核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并能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二是改变以往简单地公布考试成绩的做法,要多采用公开展评等形式,现场对学生成绩给予评价和反馈,总结前一段时间学习的得与失,提出今后的学习计划,实现考试的发展性功能,也有助于实现评价学生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不再局限于理论笔试,通过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为教改提供重要支撑
教师既是教改的推动者,又是教改的对象,是教改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教改对教师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其专业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学校之间、学科内的教学交流,逐步提高构成艺术教学的水准、研究和应用水平。三是鼓励教师多搞创作教学,用自己的科研感受、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来充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让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从事专业设计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知识融合起来进行教学。五是学校要建立与相关院校、企业等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生物技术学部)
[责任编辑:张 雯]
一、影响“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
1.师资的局限和不足难以有效支持教学活动的展开
据笔者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师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他们本身对设计了解程度不够,接受的教育又过于传统。二是随着近年来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扩大,一批具有艺术专业研究生学历者进入,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研究生教育注重学术研究,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容易侧重理论,导致在实践性和实用性方面欠缺。此外,各高职院校缺乏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训设施单一,缺少和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忽视对相关行业发展的关注,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2.生源的整体素质对教学有一定影响
生源状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笔者近几年的观察和调查,影响生源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普遍不重视,学生更多依靠各类美术培训机构,而此类培训机构往往不是按照严格系统的基础训练去进行教学,而是以考试为导向,采用训练默写色彩静物范图等突击应考的训练方法,造成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相对较差,艺术感受能力弱,视觉思维不清晰。二是一些没有绘画基础且对艺术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把艺术类专业作为捷径,通过一年半载的突击以期进入大学,也给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教学中带有明显的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的痕迹
在色彩教学中,仍然强调物体的基本造型、比例透视、形体空间、明暗关系、色彩搭配、物体质感等传统的知识点,忽略其“设计”性,不同程度地沿用普通高校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出现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锻炼,重传统技法的培养轻创新精神的引导,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灌输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思考的倾向,以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开拓设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相对不足,与市场需求存有明显差距。
4.课程的设置、组织等方面还不完善
色彩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基础训练中重写实轻创意、重技术轻思维、重技法轻构成,教师的绘画意识重于设计意识,往往以写实能力的好坏为标准来评估一个学生的能力,以作业的精细和完整程度来评判作业质量,而不注重创意和设计感在作业中的体现,导致基础课不能为专业设计提供依托。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大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没有联系,用处不大,从而降低了对基础课程的热情。
5.教学方法上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高职教育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是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是教学所需。但从总体上看,受种种因素限制,“讲台式”、“满堂灌”教学仍居主流,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教学组织单一,只是教师摆好静物,或示范、或帮学生改、或点评,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氛围不浓,缺乏相应的专业性色彩教育和实践,离企业岗位要求差距很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考核评估体系僵化,不能有效引导学生
课程考核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具有诊断、评估、选拔等多种功能。但目前色彩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一是考试的内容偏重知识和技法方面,不能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不能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简单的以学生最终的作品来给其能力进行定位,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弥补不足。三是忽略了学生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的自我情感抒发、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学生囿于单纯的作业训练,导致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不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前色彩课程教育模式已与市场需求、职业需求等相脱离,不能有效满足现代设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以调整和改善。
二、“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导向
1.要符合艺术活动自身的基本规律
色彩属于艺术的范畴,色彩构成总体上要符合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内在的本真属性是艺术的精髓所在,是艺术价值的基本体现。心灵的自由状态是与艺术接轨最理想的心境。艺术教学意在释放学生自由的心境,从而体悟艺术的过程。教师要遵循艺术类教学的基本特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每一次积极创造,建立平等、民主、自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潜质。
2.要符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本身独特的教学体制要求学生在校就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上岗。因此,“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教学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艺术是以个人创造的方式,对事物作出形象的回答和解释。缺乏个性就意味着缺乏创造。因此,教学活动中必须改变“整齐化一”的“共性”教学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性,强调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敏感性进行色彩表现,并在艺术风格上创新。
4.要突出创新性的培养
开设色彩课程的专业多属设计类专业,而创新是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基本功的训练,而且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注重学生设计观、创新观的完善,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多元化、个性化、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5.要实现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色彩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如果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程不衔接,势必导致色彩教学无特色、无倾向性,严重阻碍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活动要从课题研究、表现方法、训练目的及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侧重,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使学生的目标和思路更明确,自主性更强,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优化“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们应挖掘“色彩构成”课程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开发,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一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即从实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在研究色彩自身规律、本质特性之后,超越一定的具象写生色彩、客观写实色彩等自然色彩,过渡到意象色彩、抽象色彩、情感表现性色彩、装饰性色彩等主观性色彩、表现性色彩的应用和表现,从而达到信息激发情感使人产生联想的心理功能。二是把色彩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表现等与当代设计观念统一起来,找到切合点,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加强设计色彩的时代特征。如加强对色彩美学原理、色彩社会学、色彩心理、光构成等与色彩设计的关系研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或通过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设计概念的三者结合实现一定的艺术悟性,激发学生的艺术直觉、判断力和探索欲望。三是在教学内容上保持一定的弹性,体现在表现方式、工具材料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等方面,体现出教材内容对不同审美个性的宽容度,从而引发学生内在情感自然流露,充分发挥学生对色彩的独特性主观体验、感受和表现。四是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教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需要和课时安排,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使用的教具也应尽可能地靠近专业性质、符合专业特点并满足专业需要,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色彩构成对本专业的独特作用,为今后在专业学习中自觉应用色彩构成知识奠定坚实基础。如在服装设计专业的色彩构成基础教学中,提出一些服装色彩搭配之类的案例;对广告设计或视觉传达专业,应重点训练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及引起消费者和消费欲望的表现能力;对室内设计与家具设计专业,在练习和教具使用上都应尽量引用古今中外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或与家具设计方面有关的作品等。
2.革新“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一是“互动式”教学,即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二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直观、融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原理,色彩与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以及各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色彩的美学原理和美感形式以及色彩对人心理和生理上产生的种种作用等人文素养,以利于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可以在校园网上刊登教师作品和学生习作,开通网上论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现场教学。面向社会创作,有助于学生与现实联系起来,使设计能力与市场的需要有机结合,从而产生参与感、责任感,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增加学生与社会、企业接轨的机会,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和商场、展示空间、印刷厂、服装厂、包装厂等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一步了解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和材料选用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和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社会意识。四是模拟教学。教师以“业主”、“伙伴”、“咨询者”等角色提出指导原则或讨论问题,学生模拟“使用者”、“设计者”等角色开展比较分析,体会身为“业主”、“用户”、“设计师”的需求、想法之间的融合点和冲突,帮助学生全面领会胜任职业、社交和个人行为的种种情境,提高其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五是案例分析教学。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或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分析,开展互评、辩论,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发现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色彩的问题以及提升表现和应用的能力。六是主题性探索教学。由教师先拟定一个有文化属性、经济价值并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探索性、实验性、概念性的课题,学生通过搜索和调研大量的背景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交附有图片资料的调研报告,然后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探索设计语言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挖掘设计中的文化性、人文性,寻找设计与社会、设计与生活、设计与人的交融点,并最终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其广泛的兴趣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
艺术的魅力来自于独特性,而独特性来源于体现着人类多样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丰富性个性差异。色彩教学必须重视和尊重个体差异,其评价体系的核心也要服务于促进个体的发展,要通过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等,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通过对平时作业、主题创作、作业展评等方面开展综合考核,从而将考核评价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并能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二是改变以往简单地公布考试成绩的做法,要多采用公开展评等形式,现场对学生成绩给予评价和反馈,总结前一段时间学习的得与失,提出今后的学习计划,实现考试的发展性功能,也有助于实现评价学生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不再局限于理论笔试,通过引入丰富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审美情趣、构思创意、综合能力、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开发潜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导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新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色彩创作和审美能力。
4.加强师资建设,为教改提供重要支撑
教师既是教改的推动者,又是教改的对象,是教改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教改对教师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等多种方式,提高其专业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学校之间、学科内的教学交流,逐步提高构成艺术教学的水准、研究和应用水平。三是鼓励教师多搞创作教学,用自己的科研感受、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来充实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让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从事专业设计的骨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知识融合起来进行教学。五是学校要建立与相关院校、企业等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生物技术学部)
[责任编辑:张 雯]